首頁 > 農業

近代前夜,伊斯蘭世界對印度的“西學東漸”|文史宴

由 文史宴 發表于 農業2021-06-20

簡介莫臥兒帝國的政治創新巴布林繼位者即將統治的北印度世界,自 11 世紀起就已被突厥化穆斯林或阿富汗人出身的穆斯林戰士精英掌控

莫臥爾將伊斯蘭教傳播到了哪裡

文/約翰·達爾文

晚明時代歐洲科技文化已經遠遠超越明朝,隨著東來傳教士與中國士大夫之間較健康的文化交流,明朝的科技文化水平獲得明顯提升,“西學東漸”成為佳話。在此之前,伊斯蘭世界對印度也有過一次“西學東漸”,由帖木兒帝國的繼承者莫臥兒帝國完成,不過伊斯蘭世界對印度的領先程度要低於歐洲對明朝的領先程度,所以這次“西學東漸”是袖珍版。

近代前夜,伊斯蘭世界對印度的“西學東漸”|文史宴

帖木兒帝國遷往印度

奧斯曼帝國和薩法維伊朗,都是帖木兒從 1380 年至其死時的 1405年間所打造的短命世界帝國的繼承者。

15 世紀時帖木兒帝國已分崩離析,但該王朝在圖蘭(Turan,即中亞河中地區)的舊帝都撒馬爾罕,仍是伊斯蘭世界的文化重鎮。圖蘭仍是有意往西、往南、往伊朗高原和近東或進入北印度平原建立帝國者的跳板。

圖蘭的突厥化蒙古精英,具備高等的上層文化、宏大的君主政體構想,且掌控商業、外交網,乃是一念念不忘建立帝國的統治階層。

但或許因為帖木兒王朝殘餘的統治力量,再無力保護圖蘭地區綠洲免遭大草原戰士——遊牧民攻擊,1500 年時,帖木兒王朝對其圖蘭心臟地區的掌控,已被烏茲別克人打破。落敗的帖木兒王朝王公被逐出撒馬爾罕,其中巴布林(Babur)避難於喀布林。

但帖木兒王朝建立宏圖霸業的本能仍很強。1519 年,巴布林帶著約 1500 人的軍隊,猶如亞洲的皮薩羅般,南行到北印度平原,以開闢新的帖木兒王國。

他進入印度斯坦,不是以來自中亞大草原的掠奪性蠻族的形象出現,而是作為伊斯蘭世界最先進、文化水平最高之社會的代表降臨的。

近代前夜,伊斯蘭世界對印度的“西學東漸”|文史宴

具有高度文明的蒙古-突厥皇帝

巴布林

在德里附近的帕尼帕特之役(Battle of Panipat)中,巴布林打敗統治北印度的伊斯蘭王朝(德里蘇丹國的洛第王朝),自封為北印度之王。

這場勝利得歸功於他個人的英勇、用兵本事、中亞的作戰武器優勢和戰術上的機動靈活。但他能夠成功入主北印度,

也有賴於他所屬的帖木兒家族的威望和他對北印度與中亞之間諸多貿易路線的掌控

(印度最昂貴的出口品可能有一半透過那些路線運輸)。

巴布林本人欣喜於印度斯坦將帶給他的財富,同時卻以瞧不起落後殖民地的帝國心態,來看待當地缺乏文明生活便利設施的情況。

他抵達亞格拉後,想建造一座體現伊斯蘭天堂景象的“樂園”(char-bagh)——有流水和百花的伊朗式庭園——卻嫌惡該地的醜陋。但工程還是開始了:

“然後,在那醜陋而雜亂的印度,一塊塊庭園……以井然有序而對稱的面貌出現……在每個狹長花壇裡,有佈置完美的玫瑰花和水仙花。”

巴布林的真正意圖,很有可能是利用北印度的資源,恢復帖木兒王朝在帖木兒帝都撒馬爾罕的統治。因為他的早逝(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遺體按照其生前意思埋葬於喀布林),還有其子胡馬雍(Humayun)的政策,帖木兒王朝才轉而專注於治理北印度。

莫臥兒帝國的政治創新

巴布林繼位者即將統治的北印度世界,自 11 世紀起就已被突厥化穆斯林或阿富汗人出身的穆斯林戰士精英掌控。

他們以武力建立的蘇丹國,包括德里、孟加拉、古吉拉特、德干(1500 年時已分裂為五小國)、肯代什(Khandesh)、木爾坦(Multan)、克什米爾,在 1500 年時已瓜分掉印度次大陸許多地方。只有在梅瓦(Mewa,拉吉普特人在北印度所建的國家)和毗闍耶那伽羅(Vijayanagar)兩地,還有印度教國家抵抗這股伊斯蘭洪流。

那些穆斯林殖民精英(ashraf),汲汲於鞏固自己族群的完整。他們維持一個由神學家、講道者、法官所組成的知識分子“權勢集團”,以確保他們本身的文化不致被周遭廣大的印度教信徒同化。為確立他們無所不在的統治威權,他們建造清真寺、學院、聖陵、宏偉公共建築,例如位於孟加拉小潘杜亞(Chhota Pandua)的宏偉宣禮塔。

在這些蘇丹國裡,他們的權力建立在以土地換取軍事服務的半封建體制上,最根本上來講,則靠印度教農民的剩餘農產維繫其政權,

特別是在印度河 — 恆河平原上的北印度廣大“肥沃新月”。

巴布林“突襲”(如西班牙征服者從加勒比島嶼“突襲”美洲大陸)北印度所建立的霸業,一開始並不穩固。

逃到東印度的德里統治者,靠舍爾沙(Sher Shah)的庇護重振聲威。1539 年至 1540 年,舍爾沙將胡馬雍趕出印度。但舍爾沙死後,繼位者未能建立團結的北印度帝國,帖木兒家族於 1555 年再度入主德里。

帖木兒王朝之莫臥兒帝國的真正基礎,則是在巴布林之孫阿克巴在位時(1555—1605 年)打下的。

阿克巴連續擴張領土,到 17 世紀初時,除了遙遠的南方,整個次大陸幾乎都納入他的版圖。這並非一個過渡性的獨裁政權,不是組建得快、解體同樣快的掠奪性帝國。

阿克巴利用帖木兒王朝的傳統,建造了比先前任何穆斯林統治者在印度建立的都要宏大持久的帝國體制。

近代前夜,伊斯蘭世界對印度的“西學東漸”|文史宴

與印度人和諧共處的阿克巴大帝

阿克巴帝國的核心,乃是由曼沙達爾(mansabdar)所組成的,這是個為帝國服務,但非世襲的龐大貴族集團。

曼沙達爾意為持有帝國官階者(其中大部分是中亞人或伊朗人),帝國內的埃米爾(高層文、武官員)由他們擔任。阿克巴分享給他們從土地徵得的巨大收入,以回報他們的服務(並確保他們忠貞不貳)。

阿克巴體制的高明之處,在於將歸屬札吉爾(jagir)的土地收入和對該札吉爾居民行使的行政治理權及司法權小心地分開。

札吉爾是統治者授予軍事精英階層的小塊領地,領受者被稱作札吉爾達爾(jagirdar)。在這類小領地裡,札吉爾達爾有權收取收入,但沒有統治權,政治事務由帕德夏(padshah,即皇帝)所指派的官員全權處理。

藉此,帝國中央防止了分權式封建制度的出現。阿克巴政府在各地普遍實施定期估量收入的新規定,藉此確保札吉爾達爾所得的收入,大部分流入政府之手。

有時,迫於政治上的權宜考慮,阿克巴的大臣不得不向地方上強大的土豪(地方勢力盤根錯節因而無法輕易拔除的土豪)讓步,但他們能將國庫收入制度(收取可能相當於農作物產量一半價值的現金)一致施行於阿克巴的帝國全境。

這筆源源不絕的巨大收入,乃是莫臥兒帝國國力的真正基礎。效法帖木兒帝都撒馬爾罕開展的大型文化工程,軍隊的維持,靠的都是這巨大的收入。

伊斯蘭對印度的西學東漸

阿克巴遵循帖木兒的突厥化伊朗傳統,把自己的形象打造為統治多民族子民的專制君主,而非穆斯林戰士-國王。

他的官方家譜宣稱他是帖木兒和成吉思汗兩人的後代,因此理當繼承他們的“世界征服者”之位。莫臥兒的宮廷禮儀——特別是阿克巴每日出現在高臺(jaroka)上的儀式(darshan)——特別著重於表現就連他最傑出、最富裕的子民都臣服於帕德夏的無上權威的形象。

莫臥兒宮廷不遺餘力地資助文學。它提倡研究穆斯林的“理性科學”,提倡寫詩——詩是伊斯蘭世界主要的文學形式。但莫臥兒宮廷文化在文學和藝術上,以伊朗或中亞為師。

波斯語是官方用語和知識界的用語。莫臥兒詩人從伊朗(而非印度)的生活和景緻中取得靈感,他們筆下的世界是遠離“被征服者產生的不良影響”的世界。

阿克巴也和帖木兒一樣,大興土木,他在法特赫普爾西克里(Fatehpur Sikri)所建造但不久後廢棄的帝都,就是其中最令人歎服的成果。

阿克巴的政權超越民族、地域偏見,展現兼收幷蓄的精神,彰顯了作為文化輻輳之地,其來自中亞的影響。

他甚至可能是透過帖木兒的撒馬爾罕間接受到了中國科考制度的啟發,才在 16 世紀七八十年代發起一次失敗的嘗試,以強化中央集權(導致 1580 年至 1582 年的大叛亂)的。

近代前夜,伊斯蘭世界對印度的“西學東漸”|文史宴

阿克巴帶進印度的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傳統

而非伊斯蘭的傳統

阿克巴令人稱道之處,乃是摒棄將穆斯林信士社團烏瑪和非穆斯林嚴格區分的傳統伊斯蘭做法。他在 1579 年廢除吉茲亞稅(jizya,對非穆斯林課徵的人頭稅),有心宣揚一種兼採伊斯蘭教、印度教教義的新宗教。

阿克巴帝國的富裕和魅力,反映了莫臥兒的經濟規模和生產力。

莫臥兒帝國人口在 6000 萬至 1 億之間,還有到處是肥沃沖積土的“肥沃新月”,其所掌控的經濟體,比奧斯曼帝國和薩法維王朝更大、更富裕。

莫臥兒印度是貿易大國,輸出大量食品、棉織品、菸草、靛藍染料,特別是輸出到其奧斯曼、伊朗、烏茲別克鄰邦。印度商人維持著遼闊的貿易網,布哈拉(Bukhara)、伊斯法罕乃至莫斯科大公國統治下的阿斯特拉罕,都在這貿易網內。

手工製造業(特別是紡織業)廣佈鄉間各地,而據某些估計,印度製造業的最高產量,在現代初期,遠超過歐洲。

莫臥兒人的入主,促進了印度的國內外貿易。

他們的稅收體系很有效率,創造出大量的盈餘,持有稅收的特權階級(曼沙達爾和札吉爾達爾)因而有錢購買奢侈品和製造品,有錢養大批隨從。

地區與地區間的貿易,因為莫臥兒人所打造的穩定社會,因為國內交通的便利與安全(這一點曾見於來印度的歐洲人筆下),降低了成本,因此更為容易。

事實上,

莫臥兒統治者把中亞地區保護、促進貿易的傳統帶了進來

(中亞地區統治者是絲路的守護者)。他們建造要塞和供旅隊下榻的客棧,建造新鎮,擴大古老的貿易重鎮。

近代前夜,伊斯蘭世界對印度的“西學東漸”|文史宴

莫臥兒帝國最大版圖

當然,與伊斯蘭世界的突厥化伊朗心臟地帶、中國和西方三地的對手文明相比,莫臥兒印度在某些方面的確展露出“落後”或“殖民”特色。莫臥兒帝國的科技不如它們先進,缺乏工具的劣勢則是靠印度工匠令人歎為觀止的靈巧手藝彌補的。

政府積極有為,但幾無證據顯示,那些收稅的特權精英階級,把個人財富用於提升農產量或改善其他行業的生產力。

或許,嚴酷而不穩定的環境不鼓勵他們這麼做。但在阿克巴死時,幾乎沒有理由教人認為,莫臥兒國力的經濟基礎,不足以維持一龐大帝國和該帝國所代表的伊斯蘭文化。

Tags:阿克巴莫臥兒印度帝國帖木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