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青浦故事】井帶長虹滬上第一橋朱家角放生橋,一橋一街一寺廟

由 松鼠熱點 發表于 旅遊2021-05-06

簡介放生橋位於朱家角鎮,跨於漕港上,明隆慶五年(1571年),由慈門寺的僧人——性潮募建

放生橋是什麼型別的橋

點選上方

“文化青浦”

可以訂閱哦!

“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一步一景;九條老街依水傍河,千餘棟明清建築臨河而建,36座古橋橫跨水上,古風猶存。

放生橋:井帶長虹 滬上第一橋。mp3

來自文化青浦

00:00

04:35

遊青浦,逛百景,漫步千年水鄉,品味滬上文化。36座古橋星羅棋佈地散落在河港交錯的朱家角各處,最負盛名的當數放生橋。

【青浦故事】井帶長虹滬上第一橋朱家角放生橋,一橋一街一寺廟

放生橋位於朱家角鎮,跨於漕港上,明隆慶五年(1571年),由慈門寺的僧人——性潮募建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重建,放生橋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其設計與構造上可見一斑。

放生橋是上海地區現存最大最長的五孔石拱橋,被稱為“滬上第一橋”。它是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已被錄入《上海之最》,也是朱家角古鎮的標誌性建築。放生橋長如帶,形如虹,“井帶長虹”為朱家角十景之一。歷來文人雅士讚美此橋,有詩云;“長橋駕彩虹,往來便是井。日中交易過,斜陽亂人影”。

【青浦故事】井帶長虹滬上第一橋朱家角放生橋,一橋一街一寺廟

河面寬闊水流滔滔的漕港河,靜臥在珠溪和井亭兩鎮之間,兩鎮一直分屬青浦、崑山兩縣。人們對漕港河的阻隔日顯無奈,仍然只能靠舟輯呼渡溝通。明代慈門寺僧性潮化緣集資十五年,於隆慶五年,即1571年,始建放生橋。從此漕港河上有了唯一能從陸上溝通南北的大橋,使得兩地變通途。

【青浦故事】井帶長虹滬上第一橋朱家角放生橋,一橋一街一寺廟

放生橋全長70。8米,寬5。8米,高7。4米,大橋的建築頗具特色。在建築技術上,它採用了超薄柔性橋墩的手法。橋拱主要採用縱聯分節並砌法,使得橋墩非常堅固,橋身很薄,橋拱間聯絡緊密,既牢固又自然遞增,全橋形成一個緩和順適的縱坡,自然和諧地銜接兩岸,所以我們看它,顯得雄偉而不笨重。放生橋長如帶,形如虹,凌空而起,充分顯示了古代橋工的智慧和力量。

【青浦故事】井帶長虹滬上第一橋朱家角放生橋,一橋一街一寺廟

為什麼此橋取名為放生橋呢?那是因為大橋建成後,性潮和尚為顯佛門慈悲為懷,結放生會於橋,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由慈門寺僧人和香客一起在橋下舉行放生水族生靈活動,所以取名為放生橋。

話說這明朝隆慶年間有個性潮和尚,每日在漕港河踱來踱去,苦思冥想,想為當地百姓做點事,偶有一日見漕港河兩岸許多人在等船擺渡。和尚豁然一亮,想到——不如在兩岸造橋一座,方便百姓來往,豈不美哉?

【青浦故事】井帶長虹滬上第一橋朱家角放生橋,一橋一街一寺廟

這造橋的過程流傳著許許多多有趣的傳說,這座放生橋卻是方便了兩岸百姓的生活。這造橋故事也有詩為證,自是:

雲遊僧,木魚銅缽,集天下善緣,終化得放生橋五孔,萬里江歸去;

茶居士,方桌圓凳,待人間苦旅,全依憑臨水樓四方,千秋人過往。

放生會已有四百多年曆史,在朱家角已形成習俗。上世紀九十年代,朱家角鎮政府在放生橋東堍重建放生亭,百姓自發恢復了放生習俗。

放生橋四百多年來,一直伴隨著朱家角人的生活,見證了古鎮發展的風雨歷程,它作為朱家角鎮的標誌物是當之無愧的。

登上古橋,極目遠眺,古鎮風貌盡收眼底,您是不是在感嘆:太美了!

好,放生橋就為您介紹到這兒,下期請繼續跟隨我遊覽朱家角的江南園林代表——課植園。

▲▲▲▲▲

【來源:文化青浦】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ags:放生朱家角青浦漕港河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