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朝天女”世襲官職,享盡榮華,為何卻聞者色變?

由 胡謅撿史 發表于 旅遊2023-01-31

簡介一、朝天女的由來在46名嬪妃殉葬之前,朱元璋已纏綿病榻許久

聊城到夏津有多少公里

1398年朱元璋駕崩,留下了一道遺旨:賜死所有嬪妃,入皇陵殉葬。於是,46名嬪妃被侍衛勒死或者直接活著裝進了棺材裡,最後卻唯獨放過了一個嬪妃。

這個嬪妃就是生了寶慶公主的張美人。因為寶慶公主當時年幼,又很得朱元璋的歡心,臨終之際的老人突然動了一些惻隱之心,便決定留下張美人撫養小公主長大成人。

然而,張美人終究沒能熬過去,因為宣判死刑時的驚悸過度,再加上大難不死後的悲喜交加,種種情緒將她的心理防線徹底擊垮,沒多久就喪命於這座陰冷的皇宮之中。

張美人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可比張美人更加不幸的,是那46名花枝招展的女人,還有那不計其數連姓名都沒能留下的

“朝天女”。

“朝天女”世襲官職,享盡榮華,為何卻聞者色變?

帝王得道,女子昇天

在最新的一部電視劇《浮圖緣》中,有一處很經典的“朝天女”鏡頭,導演用一種悲壯的拍攝手法和鏡頭語言,為我們還原了當時千千萬萬可悲女性的生不由己的命運。

這群如同螻蟻一樣的女人,緩緩地走向地獄之門,她們掙扎,哭泣,哀嚎,也有沉默,死寂……一條白綾從天而降,伴隨著朝天女緩緩上升的軀體,芳魂一縷隨風而逝。

她們的家人以此為榮,並從中獲得世襲的仕途職位,或者得到財物作為撫卹。

整個家族因為朝天女的犧牲而被優待。

而歷史上真實的“朝天女”人生,遠比我們看到的場景更加的恐怖。

這樣待宰的,根本不是福氣,是吃人的封建禮教。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這個開局一個碗,創立大明江山的人。

“朝天女”世襲官職,享盡榮華,為何卻聞者色變?

一、朝天女的由來

在46名嬪妃殉葬之前,朱元璋已纏綿病榻許久。

一日,他將最鍾愛的翁妃叫到身邊,細細端詳許久,看著這個剛過20歲的花容月貌的女子,朱元璋忍不住拉過她柔嫩的小手,用盡全身的力氣捏了一把。

翁妃渾身一顫,本能的感受到來自眼前的老人的壓迫感,力道不大,可能命不久矣了,但她就是莫名的心悸,隱隱的有些不安。

《黃金史綱》中對翁妃的身份有一段大膽的記載,並且和後來靖難之役的朱棣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話說翁妃來自弘吉喇氏,屬於蒙古裔。當時朱元璋翻看元史的時候,讀到弘吉喇氏的家族史深深感嘆,並問侍從:“弘吉剌部還有後人嗎?”

弘吉剌部曾是貴族,卻在明朝時頹敗,退出歷史舞臺,但元順帝的妃子恰恰是弘吉剌部的後人,因此大都城破時,這名妃子沒有來得及逃走,就藏在大甕之中,被明軍搜捕出來,送到了朱元璋眼前。

“朝天女”世襲官職,享盡榮華,為何卻聞者色變?

這名妃子已經懷孕三個月有餘,她擔心自己和腹中的孩子無法逃脫朱元璋的屠戮,便夜夜禱告能夠讓生產之日延後。朱元璋將其封為翁妃,她竟然真的在十三個月後誕下一名男嬰,朱元璋順理成章的認為這是自己的兒子,為其取名為朱棣。

然而,朱元璋不久後夢到東西二龍相鬥,解夢師分析這是寓意皇子爭鬥,東龍就是指翁妃的兒子,於是朱元璋就將朱棣放逐到了邊疆鎮守。

朱棣的生母一直是明史的疑團,到底是馬皇后嫡出,還是朝鮮妃子,亦或是蒙古裔,都無從得知,至於這段故事真真假假只能留做茶餘飯後的談資。

但在《明史》中翁妃的記載是真真切切的來自蒙古,並在朱元璋晚年時極為受寵,以至於這老頭臨終時,將翁妃和李淑妃叫到身邊侍疾。

“至戊寅年,(翁妃)二十有一矣,與李淑妃侍上疾,上問:‘能久侍朕乎?’”

朱元璋此話之意就是捨不得翁妃一個人年紀輕輕的守寡,不如跟著自己一起到極樂世界,繼續快活。可翁妃沒有別的選擇,回答不願意,那便是死罪一條,家族都要跟著遭殃。若是回答願意,也是死路一條,不過好在能保住家族榮耀。

因此,在《明史》中記載的殉葬記錄都是妃嬪們心甘情願的隨皇帝而去,她們別無選擇。

“朝天女”世襲官職,享盡榮華,為何卻聞者色變?

儘管,翁妃和朱棣可能沒有半點關聯,但有一點,沒有錯,那就是賜死翁妃以及其他妃嬪,並不完全是老朱貪戀女色,大部分的原因是忌憚皇位相爭。

他是在為孫子朱允炆鋪路。為了讓朱允炆把江山坐穩,朱元璋拿起屠刀,屠戮了功臣宿將,也屠盡了所有外戚專權的可能。

他害怕這些女人們中出現一個武則天,他害怕朱氏皇權世襲受到波動,於是在假惺惺的徵求了翁妃和李淑妃的意見之後,便命人賜了兩條白綾,將她們一一帶走。

“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朱元璋駕崩後,便下了一道遺旨,命所有嬪妃和部分宮女殉葬。至於到底殉葬了多少人,史書中語焉不詳,只知道除了明孝陵中四十六個妃嬪龕之外,還有無數宮女葬身於此。

“朝天女”世襲官職,享盡榮華,為何卻聞者色變?

這樣的人殉,其實在商周的時候就已經盛行了。當時的君王死後,將自己生前所用的器具和心愛之物統統陪葬,後來發展到美妾和大臣也都要跟隨而去,在陰間繼續為國君效力。

後來,這項令人髮指的殉葬制度到了秦漢時期逐漸絕跡。

直到朱元璋將這項慘絕人寰的制度重新啟用……

二、朝天女的結局

為君王殉葬的理由有千千萬。

秦穆公當時和大臣飲酒,認為君臣同樂,應該生死與共,於是就在死後將三名大臣一起帶盡了陵墓。

闔閭的女兒去世後,他怕女兒在地下孤獨寂寞,於是命人在墳前舞動白鶴引發百姓圍觀,然後在趁這些人不備將他們都活埋在墳下,這些人就這麼稀裡糊塗的喪命。

發展到中後期,從朱元璋開始,殉葬就和政治掛上鉤了,去母留子,或者單純是防止外戚禍亂。

“朝天女”世襲官職,享盡榮華,為何卻聞者色變?

“朝天女”被指定站在一個小木床上,上面早就懸著一個結好的繩索,這些殉葬的妃嬪就被凌空吊起。負責看管這些女人的太監將小木床踢走,然後趁人還沒死透,在將這些女人放下來。

一定要趁未死透時候,葬入皇陵,是因為人吊久了舌頭會伸出來不好看,怕皇帝看了心生厭煩。因此,這些所謂的朝天女在臨終之際甚至會突然甦醒過來,然後在無邊的黑暗中承受窒息和恐懼帶來的死亡侵襲。

更有甚者,為了儲存這些妃嬪們的容貌,在生前給她們灌入水銀。有些人因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而身體蜷縮成圓圈,在死後下葬時還要被人硬生生的掰開。

這些殉葬的人,被賜封為“朝天女”。

為掩人耳目,帝王常採用加封和追諡的辦法安撫殉葬者的親人,顯示皇恩浩蕩。這些女人用性命為家族換來了“朝天女戶”的榮譽,授給父兄官職,子孫可以世襲等。

因此,有人在聽到朝天女後才會“聞之色變”,他們知道,這些所謂的富貴,都是拿著自家的女兒或者姐妹的性命換來的。

如此殘忍的人殉制度最終在朱祁鎮手中而終結。

因為土木堡之變成淪為階下囚的朱祁鎮,常被後人譏諷為大明戰神,他是明王朝歷代帝王中的“恥辱”代表,但卻恰恰是他在臨死時廢除了殉葬的惡俗。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至,後世勿複用。”

Tags:朱元璋天女殉葬翁妃張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