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由 史冊風雲 發表于 旅遊2023-01-31

簡介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禮儀和規矩是多之又多,而“兩不打”和“三不殺”,已經成為當時打仗要遵守的最基本禮儀

項羽一個人能殺多少人

在我們印象中,戰爭總是伴隨著殺戮與血腥。說起戰爭,映入眼簾的總少不了百姓痛失家園,流離失所,身處水深火熱的悲慘情境。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然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這麼一段時間裡的發生過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堪稱戰爭裡的“清流”。那便是離“周禮”最近的春秋戰國時代。

中國曆來被稱為“禮儀之邦”。

戰爭禮儀在春秋戰國時期體現得淋漓盡致,甚至被歐洲模範,將其寫進了日內瓦公約。

01

打一種很有禮貌的仗

“春秋無義戰。”

孟子曾這樣評價春秋時期的戰爭。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就當時的歷史背景,如此說法無可厚非。但跟近代與現代戰爭相比較,那可是滿滿的仁義。春秋戰國時期打仗規矩頗多,

可以說,他們在打一種很有禮貌的仗。

多數人認為春秋戰國是禮樂崩壞的時期,其實不然。他們的戰爭不以見血為目的,而是禮儀的另一種特殊體現。

值得關注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們的軍事盔甲和武器,只有在打仗的時候才得以見天日,平日裡都被儲存在倉庫裡。可見,他們不像其他時代一般會設定隨時待命的軍隊。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為何他們面對打仗就如出趟遠門一般,確定好目的地再慢慢收拾行囊,遠行回來後生怕行囊蒙灰便將其藏了起來?

正因為“禮”的存在,

使得規矩成為了大家在戰爭前中後,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

有趣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所產生的成語沿用至今,單用不覺什麼,可是結合戰爭禮儀想想故事的細節,令人感到幽默又可敬。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五十步笑百步”,表示大家不相上下,沒有誰比誰更好。

在春秋戰國時期,若戰場上對方逃跑,你想要去追,按照戰爭禮儀最多走五十步,超過五十步便不能再追。所以,即使對方跑了一百步,跟跑五十一步的效果是一樣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禮儀和規矩是多之又多,

而“兩不打”和“三不殺”,已經成為當時打仗要遵守的最基本禮儀。

02

“兩不打”的執念

在戰爭前,若是符合“兩不打”其中一條的禮儀,這個仗便是打不起來。

何謂“兩不打”?

第一:

為不打師出無名的仗。

“師必有名。”

《禮記》裡如是記載道。

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發起者出兵打仗必須有令對方信服的理由,否則對方不同意,發起者也是無法進行下一步的。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打仗之前,發起者首先會派使者送戰書過去給應戰者,戰書上不僅要詳細闡述打仗目的,還得約定雙方出兵數目一致,以及戰爭的地點等等事宜。

應戰者若認同,天子硃筆一批,戰爭就會順利進行;應戰者若不認同,那抱歉了,這一次戰爭的硝煙便燃不起來了。

第二:

為不打對方沒有準備好的仗。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古人多講究氣節,若乘人之危,非君子之所為。若要贏,也是要堂堂正正地在戰場上一決高下,而不是在底下另闢蹊徑。

若沒有得到應戰者確切的回覆,對方還未準備好戰爭事宜,發起者就不能貿貿然攻其不備,有違禮儀,藐視周天子之威嚴。

春秋時期,為爭霸主之位,宋楚之間有一場著名的戰爭,史稱“泓水之戰”。故事的主角宋襄公即使在沒有經過周天子同意,違背禮儀擅自對楚國發動戰爭,但也沒有乘人之危。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宋襄公拒絕了其屬下提出的趁楚國軍隊過泓水時攻其不備的建議,而是遵守禮儀,靜靜等待楚國排兵佈陣完畢後再行進攻。

泓水之戰雖屬孟子口中的“不義之戰”,但其真正實施起來,跟仁義其實還有很大的關係。

另外,他們尊崇勢均力敵的戰爭。譬如你有10萬兵,那我只出10萬兵,多一個都不行;你有10輛戰車,我絕不出11輛戰車。其中一方贏了,也是靠真正的實力贏得無可非議。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兩不打”的執念,是當時對戰爭最基本的尊重。

03

“三不殺”的堅持

“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

這裡的二毛乃老人的意思。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春秋戰國時期打仗除了要遵守“兩不打”之外,“三不殺”也是他們的底線。

第一,不殺已經受傷的人。

對方身體已經受到傷害,一定程度上不具備跟自己相同水平的戰鬥力,若此時乘人之危,乃不仁,贏得也不光彩。

第二,不殺舉白旗的投降者。

對方投降意味著放下武器,不再跟自己發生衝突,不會再消耗自己兵力。若執意要乘勝追擊,以投降者的鮮血來昭示自己的勝利,除了不符合禮制外,還會寒了有意投降者的心。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第三,不殺沒有作戰能力的人,譬如老人、小孩、婦女以及殘疾者,還有棄戰逃跑者等。

面對沒有作戰能力,構不成威脅的弱勢群體,若殘忍殺之,乃有違天道之事。

春秋時期,在一次晉楚兩國之戰中,晉國不敵強大的楚國而棄甲逃跑。在逃跑過程中,因路況泥濘,戰車不慎陷進了沙子裡,上一秒眼看著楚國軍隊就要追上來,下一秒他們就建議晉軍利用橫木將戰車抬起。

後來又陷進去一次,楚軍又一次好心腸地建議將車上重物扔掉。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是同屬一個諸侯國的軍隊。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三不殺”的堅持,讓我們看到了殘酷戰爭中友好的一面。畢

竟戰爭無非就是擴張領土,若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斷不會以奪取他人性命作為發起戰爭的目的。

04

結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關於戰爭的“君子協定”,比歐洲的紳士精神和騎士精神要早上一千多年。在他們的戰爭中,也有規定好雙方約好打仗地點,不搞小動作,堂堂正正地在戰場上解決事情。

春秋戰國規定“2不打3不殺”,被歐洲模仿寫進日內瓦公約

然而,後面發生的戰爭越來越慘無人道,特別是曾經發生過的兩次世界大戰,更是給人民心靈和身體上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

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2不打3不殺”

原則對現代戰爭頗具參考性意義,連遠在西方的歐洲都將其模仿寫進了日內瓦公約,以此約束濫殺無辜的暴虐行為。

雖說如春秋戰國期間那般繁瑣的戰爭禮儀不會再有,對現下來說也不實際,但其中的精華還是值得戰爭參與者的參考。

畢竟,禍不及百姓,不以殺戮為目的是最起碼的底線。

Tags:戰爭春秋戰國禮儀兩不打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