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過去煙臺街有一種“以房養老”的方式,它有個很形象的稱謂叫“吃瓦片”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旅遊2023-01-28

簡介“吃瓦片”一詞並非煙臺街專有,它是中國北方對出租房屋“吃租金”的形象比喻,也是舊時“以房養老”的一種方式

煙臺街商鋪能投資嗎

本文轉自:水母網

文 | 木刀

提到煙臺街早期的房地產業,就不得不提“吃瓦片”和“地皮房”,這是煙臺舊時房地產業的兩種常見業態。

“吃瓦片”一詞並非煙臺街專有,它是中國北方對出租房屋“吃租金”的形象比喻,也是舊時“以房養老”的一種方式。在有了閒置的、富餘的房屋之後,業主自然會想到出租,靠租金補充和維持生計是很多有產階級常見的做法。

我所說的“吃瓦片”,專指別無他業,將房租作為唯一生活來源的那部分人。此風盛於清末民初,是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和一些人好逸惡勞的產物。

舊時官紳後裔或八旗子弟,很多人不士不農、不工不商,提籠耍鳥、遊手好閒,一部分人先是倒騰古董、名人字畫,休閒為主、牟利在次。後來,國勢衰敗,長期揮金如土的紈絝子弟入不敷出,既出不了力,又不會做事,便想到出租多餘祖產。

因為這個群體往往祖產豐厚,有大量的房屋閒置,出租後足可以房養老,完全靠“吃瓦片”度日。清末民初,此種情形全國各地皆有,煙臺也不例外。

過去煙臺街有一種“以房養老”的方式,它有個很形象的稱謂叫“吃瓦片”

據《煙臺房地產志》(討論稿)記載:自清末以來,外地、外省的資本家來煙埠經商的日漸增多。而奇山所的“坐地戶”也在逐漸變化。

“坐地戶”的後裔多是浮華有餘,經商無謀,比不得外來的資本家靈活、鑽營,因而很多原先經商的“坐地戶”由經商轉為建房出租,比經商獲利更快、更多。在煙臺街,“吃瓦片”風行一時。

志書記載提到了“建房出租”,這說明那個時期的“吃瓦片”並非民間的零散房屋出租,而是達到批次建房、規模化出租的程度。

這種具有一定產業規模的建房出租,或商場或住宅,不是普通民眾所能為之,是煙臺街早期房地產開發的一種雛形。1918年建於煙臺北馬路的“公利市場”,採用的就是這種批次建房出租的經營模式。

只有土地怎麼辦?這就產生了“地皮房”。“地皮房”是為“吃瓦片”應運而生的,是當時的一種升級版的房地產開發業態。

當時的煙臺街有很多土地所有者沒有足夠的資金自己投資建房,而單純出租土地收入又十分微薄,於是想到了與人合作建房,尋求與有建造資質和能力的承建商共同開發。

有的將建好的房屋和承建商按比例分配,還有的是房屋產權屬於土地所有者,而承建商具有約定時限之內的房屋經營和使用權,期滿後承建商將房屋交回,土地所有者繼續出租“吃瓦片”。

這種合作模式,承建商免去了購買土地的鉅額投資,土地所有者也省去了建造成本,而房屋的設計方案由雙方共同確定並報批,勘探設計、建造配套等若干費用則均由承建商負擔。

過去煙臺街有一種“以房養老”的方式,它有個很形象的稱謂叫“吃瓦片”

《芝罘區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清末(煙臺)工商業迅速發展,房屋十分緊缺。奇山所城一些坐地戶遂趁機經營“地皮房”。

工商業者出資,坐地戶出地皮,房屋建成後,由承建商經營15-20年,期滿後房屋由土地所有人繼續經營出租。

《煙臺房地產志》(討論稿)進一步寫道:“地皮房”的質量往往較差,當時建地皮房的人除一些經商的,還有一些專門經營房產的人和商鋪。

一些較發達的木瓦作坊,在經營建築的同時,大量建造地皮房高價出租、從中漁利,如永來興作坊、德成作坊,都是煙臺的大作坊,都擁有數以千計的地皮房,或為工商業用房或為民宅,常年出租,均獲利甚巨。

這些記載表明,“地皮房”的房屋形式中既有商業店鋪,也有普通民居,規模十分龐大。由於急功近利和政府監管缺失,建造質量不是很好。

“地皮房”是房屋供不應求時期的產物,“地皮房”的開發模式並非煙臺街專利,但是這個詞彙的流行是否限於煙臺本土已不得而知。

“吃瓦片”和 “地皮房”相輔相成,有了“地皮房”才可以高枕無憂地“吃瓦片”。“吃瓦片”和“地皮房”同存共榮的商業模式一直延續了很多年,至今也沒有完全消失,只是換了說法還有合作細節而已。

“吃瓦片”和“地皮房”這一商業模式百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教訓,至今仍具有借鑑意義,值得深入探究。

Tags:地皮瓦片煙臺承建商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