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潮州這個小村,因明朝兩兄弟連登科甲,被皇帝賜村名為文裡

由 懶遊的故事 發表于 旅遊2023-01-12

簡介800多年來,楊氏族人謹記祖訓世代行善

崇德尚善的意義是什麼

接著分享我的旅行見聞,今天我們要去的是廣東潮州的文裡,這裡因崇德尚善、樂善好施而聞名於潮州。

潮州這個小村,因明朝兩兄弟連登科甲,被皇帝賜村名為文裡

文裡村坐落在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腹地,初建於南宋,是一個多姓氏聚居的村落。自古以來,村裡就有行善的傳統,並因崇德尚善、樂善好施聞名於潮州。文裡村的同奉善堂和太和善堂,在潮汕地區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意義,是整個潮汕地區同奉善堂和太和善堂的總堂。村裡有大大小小30多座宗祠,幾乎每座宗祠所保留的族譜祖訓中,都有著與善有關的記載。

潮州這個小村,因明朝兩兄弟連登科甲,被皇帝賜村名為文裡

對於文裡村人來說,行善不拘於形式重在於心,往往就在舉手之勞之間。而“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他們祖訓中所要求的。懸掛於楊氏宗祠牆壁上的祖訓族示,也把善作為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來訓誡後世子孫。

潮州這個小村,因明朝兩兄弟連登科甲,被皇帝賜村名為文裡

800多年來,楊氏族人謹記祖訓世代行善。明朝正德年間,楊氏家族中的楊椣,楊瑋兩兄弟相繼中了進士。正德皇帝稱讚說,兄弟連登科甲堪稱文裡,賜村名為文裡。兄弟倆一生為官清廉,為百姓做善事,告老還鄉時,兩袖清風,只帶回了一船雨花石。那麼,帶回來的雨花石是做什麼的呢?村民介紹,就是為村裡修橋修路,造福家鄉文裡。兄弟倆為村裡做了很多好事,後來我們每個祠堂,都掛著他們的像作紀念。

潮州這個小村,因明朝兩兄弟連登科甲,被皇帝賜村名為文裡

這是楊氏家族的一戶大戶人家,楊氏家族也出了許多善人,這是其中的一家。以前這裡有四大家族,四大家族就拿一年的租金,稅賦加在一起,包起來交。村民就不用交這個稅錢。清末民初,當時社會動盪不安,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楊氏家族中的楊纘文、楊仕添等四戶人家便將全村100多戶的賦稅全部承擔起來,從而使得整個文裡度過一個艱難的時期。經歷了百年滄桑的大夫第,門楣上所刻的“積厚流光”四個字,卻依舊如新。像是時刻提醒著後人,積累的善行越深厚,流傳給子孫的恩德就越廣。

潮州這個小村,因明朝兩兄弟連登科甲,被皇帝賜村名為文裡

學者專家解讀,中國人自古以來講道德,這個道德並不是一個虛幻的。這個道德需要不斷地做善事,一步一步累積,累積到相當的程度,你就是一個有道德高尚的人。所以積德行善這兩個是一體的,《周易》裡面有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家裡一代又一代,一個又一個,老是在做善事,那麼一定所有的人都會非常擁護你,非常愛戴你,那麼你們家的喜事就會源源不斷。所以我們中國人是勸善的,長輩對晚輩總是說,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刀架到脖子上也不能做。

Tags:文裡善堂楊氏祖訓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