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由 新浪財經 發表于 旅遊2022-11-28

簡介福壽溝飽含著古人防洪排澇的遠見與巧思,無論暴雨洪水如何氾濫,贛州城裡的人們依然生活如常,井然有序

壽縣古城牆多少年

密金融,一切只為您,從來無二心!

版權:來源 世界華人週刊 ID:wcweekly 專欄作者 朗博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當人類面對大自然的威力時,再一次體會到中國古人的智慧。

近日連續降雨,洪水如猛獸般襲來。

作為重災區之一的安徽省壽縣,古城護城河河水暴漲,護城河上的橋已被大水淹沒。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 來源:新華視界

7月18日,壽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決定,封堵縣城賓陽門、靖淮門。這也是時隔29年後,再一次啟用古代的封門。啟用後,城內居民生活井然有序,並未受到洪水的影響。

堵城門是壽縣防汛的特色,壽縣這座儲存了900年的古城牆,已經無數次發揮堤防的作用,護佑著老城區居民安全。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1991年,我國江淮流域發生巨大水災,全國有18個省市區遭受洪澇災害,到處一片汪洋,可謂百年一遇。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但只有安徽壽縣縣城人民的生命財產沒有受到損失。

當時的最高水位達到了 24。46米,換成別的地方,幾層樓房早就淹了,可壽縣卻能安然無恙。

你說奇怪不奇怪?

原來壽縣一直保留的古代城牆起了巨大作用。四方的城牆居然把洪水擋住了, 壽縣古城像放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個盆 ,壽縣被困50天,城外洪水滔天,城內正常生活。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到了2003年,壽縣又發洪水。當時的水已經淹過城門。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城外一片汪洋。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但是城內居然還是安居樂業,人們還在古城賓陽門外的洪水中洗衣服……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壽縣,古稱壽州。東漢末,袁術在此稱帝,稱作壽春。

壽縣古城牆,始建於北宋年間(1068—1077年),明清時曾多次修葺,已歷經900多年,是國內儲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古城牆。

壽春古城為什麼能成功地躲避洪水?它的設計巧妙有三處:

1、城牆的石岸

壽縣的古城牆在壁腳處加築了一週高3米、寬8米石頭堤岸。

護城石堤為整個城牆增加了一道堅固的防線,頂住了洪水對城牆根基的直接衝擊 。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2、城門的設計

甕城是保護城門的一個小城。在古代即便敵軍攻破第一道甕城的城門,還面臨第二道城門。甕城上計程車兵還能射殺進入甕城的敵人。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在2003年的洪水中,甕城起了防洪的第一道作用。即便有少量的水能進入甕城,也能防澇排。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甕城門和城門相互錯開對於防洪也是絕妙之筆。因為一旦甕城門潰決,洶湧的洪水以超常速度衝擊的是對面足夠堅固的城牆,由於城門錯開,極大地削弱了洪水對二道門的衝擊作用。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特別是北甕城門朝西、西甕城門朝北,避免了洪水對甕城門的直接衝擊。

古人思維之精妙,不能不令人讚歎!

3、月壩

城裡又是怎樣解決飲用水和排水問題的呢?

城內四角處設定內城河的蓄水塘,解決居民用水排水的問題。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當雨天城裡雨水過多,容易形成內澇,則透過涵洞排到城外。

針對外面的洪水倒灌情況,還設計了月壩。

當城外的水位低於城內,涵洞的木塞子是開啟的,水就排到了城外。

當城外洪水高於城內的水位,涵洞的木塞子就堵住了涵洞,防止洪水的倒灌。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 涵洞方、排水示意圖。圖片來源:李超著《壽縣古城市防水功能概述》

月壩從整體上保護涵閘,使之與外隔離,避免了內河積水的淹沒,可以隨時進壩啟閉閘門,控流自如。

壽縣古城設有東、西月壩,分別榮膺了“崇墉障流”“金湯鞏固”的譽稱。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排水涵洞和月壩的設計,成功解決了城內排水的問題,實現了防和排水的自動化。

涵洞能控制城內積水的排出,而不讓城牆外的圍城大水進入城內,就是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築者其設計的高明。

這座擁有近千年歷史的古城牆,近百年來3次保護著老百姓免遭洪水之害。

我們不禁要感慨我國古代匠人的智慧了。

當然中國古代防洪的傑出設計可不止這一處。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2017年7月,網上流傳的一段影片震驚了很多人。

鄂州古建築愛好者@遺產君航拍了被稱作“萬里長江第一閣”的鄂州觀音閣。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 被洪水包圍的鄂州觀音閣

雖然洪水已經淹沒了觀音閣下方十幾米高的基座,但是古建築在洪水中安然無恙。

它就像一個戰艦在浩瀚的長江上劈波斬浪。

在長江洪水巨大的衝擊下還屹立不倒,這都要歸功於古代匠人的智慧。

觀音閣坐落在江中巨型礁石上,礁石蜿蜒如龍,人稱“龍蟠磯”。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這龍蟠磯如同船舷樣的弧形石,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洩流,任憑江水拍擊咆哮,總是穩於泰山。

這體現了古代鄂州工匠對流體力學的奇妙運用。

觀音閣迎江方向有一堵石牆。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當洪水到來的時候,石牆抵抗了江水的衝力,而石牆後面的整個建築物受力較少,只是浸泡在水中。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整個觀音閣的依石而建,地基牢固,加上建築本身是紅石青磚砌就,不怕水泡,所以,千百年來,它飽經洪災,卻巍然不倒。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每到汛潮,水漫樓閣,只剩高層視窗,甚至只剩那簷牙、龍吻、中亭在浩淼長江水之中。汛期一過,水落石出,它又橫空出世,威鎮江心。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中國還有一座古城,千年不澇,免受洪水侵擾。

這就是江西的贛州古城。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現存的贛州古城,是由唐末五代時風水學家楊筠松選址建造的“上水龜城”,城形如龜,可以減小洪水對城牆的衝擊力。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除了具有壽春古城的防洪特點,贛州有自己獨特的排水系統——福壽溝。

宋朝之前,贛州城屢遭受洪澇災害的侵襲,老百姓苦不堪言。

宋熙寧年間,官員劉彝任知州,規劃並修建了贛州城區的街道。同時根據街道佈局和地形特點,建成了兩個排水乾道系統,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這個宋代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統,歷經近千年,至今仍在繼續發揮著它的排水功能,成為一個歷史上的奇蹟。

贛州的下水道被改造成矩形斷面,磚石砌壘,寬90釐米,高180釐米,溝頂用磚石壘蓋,縱橫遍佈城市的的各個角落,將城市的汙水收集排放到貢江和章江。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福壽二溝把城內、城內的幾十口池塘相連。這樣可以增加城市的雨水調節容量,減少街道淹沒的面積和時間,也可以利用池塘養魚、淤泥種菜,形成生態環保迴圈鏈。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為了防止洪水倒灌,贛州有12個水窗,水窗結構與安徽壽縣的月壩相似。

水窗還有調節池,整體控制調節城內的水量。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福壽溝飽含著古人防洪排澇的遠見與巧思,無論暴雨洪水如何氾濫,贛州城裡的人們依然生活如常,井然有序。

洪水來襲,安徽900年古城牆再顯神威:中國古代抗洪防澇設計有多強?

至今,福壽溝仍承載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汙功能。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應付,也不會發生內澇。

2010年6月21日,又是暴雨氾濫,贛州市區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

而離贛州不遠的廣州、南寧、南昌等諸多城市卻慘遭水浸,一時間,效率低下、吞吐不靈的城市排水系統成了眾矢之的。

一位廣東省城管局局長不得不承認,贛州的排水系統最好。不過,他略顯不服氣地強調,“這個系統是古人留下的”。

百年之後,我們又能給後世留下些什麼呢?

Tags:洪水壽縣甕城贛州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