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北京知青--第一次到興凱湖人家做客

由 小宗毅看娛樂 發表于 旅遊2021-12-12

簡介興凱湖人百分之八十都說北京話,所以和本地知青溝通起來透著那麼親近

興凱湖在哪裡

用我們的筆,寫興凱湖,寫自己

北京知青--第一次到興凱湖人家做客

我愛興凱湖,我愛大興凱湖的浩瀚無邊、波濤洶湧、氣勢磅礴,我愛小興凱湖的婉約恬美、生機盎然、美輪美奐,我更愛興凱湖的人,勤勞、淳樸、誠真。

人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點也不假。你喜歡往什麼人堆裡湊,就說明你們有共同語言,說得來;文化層次、生活做派恐怕也差不多。那麼你就是這類人中的一員。我們要珍惜周圍愛你的人,相互愉悅的人,真誠待你的人。

我是四、五十年前的老北京知青。一九六九年我們這一屆初中畢業生統一分配到內蒙生產建設兵團和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我隨我們半個班的同學還有其他班的一些同學一起來到了興凱湖畔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四師四十三團,工業營,農業連。生活艱苦,勞動強度大,自不待言。剛到興凱湖時,我們都是軍事化編制,軍事化管理。

我們各個班裡除了一部分北京知青和上海、齊齊哈爾、雞西等城市知青外,還有一部分本地知青。各地知青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個生活小圈子。幾年後,隨著每個人的性情、愛好、工作和生活等原因,這種格局有所分化。

在生活、勞動中我逐漸結識了幾個本地知青。他們和北京還大有淵源呢。興凱湖文革前隸屬於北京市,是公安五處下屬的一個勞改農場。興凱湖中學的學生成分主要是管教幹部及親屬的子弟以及勞改勞教就業職工子弟和當地老住戶的子弟。學校教材都是北京市統一教材,上大學都要去北京參加統一招考。興凱湖人百分之八十都說北京話,所以和本地知青溝通起來透著那麼親近。

在興凱湖本地好朋友中,張傳才同我走的較近,我們都叫他“老財”。他中等個子,圓圓的臉,大大的眼睛非常有神;面板微黑,體態健碩;打鐵出身,胸肌、肱二頭肌發達;神態樸實、憨厚,雖然少言寡語,但淳樸善良,一看就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他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我倆年齡相仿,文化水平相當,志趣相投,很談得來。業餘時間我們經常在一起拉拉二胡,下下象棋,或傳閱一些有趣的書籍,或幾個好友一起神侃海聊。下面還是談談去他家做客的事情吧。

北京知青--第一次到興凱湖人家做客

從中蘇邊界延伸過來,一直到小興凱湖周邊幾十公里的溼地,草甸子裡生長著大量野生優質的蘆葦,蘆葦是造紙的重要原料。每年冬天,大地凍實,我們都要下湖打葦子,然後用馬車送到造紙廠。打葦子可是個力氣活,把一人多高、小拇指粗細的蘆葦割下來,打成捆,整合垛,幹一會兒就是一身汗。皮帽子、外套等熱得都得脫掉。一天下午,眼看就要收工了,張傳才急急忙忙地找到我,說他的手錶不見了。手錶在當時可是個大物件,一塊上海牌手錶就得一百多塊錢吶,我們一個月工資才三十多塊錢。老朋友,沒得說,必須幫他找找。

我叫了幾個北京知青,劉增祿、蘇雲浦、苗鐵強,一起幫他找手錶。東北的冬天,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雪只有來年春天才能融化。打葦子都是趟著尺把深的雪幹活。割完葦子後留下的都是一兩寸高的葦茬子和雪地上凌亂的腳印。要想在這裡面找一塊小小的手錶,真如大海里撈針。我們在他打葦子的場地上,排成一排,一寸一寸地尋找。最後把葦垛的葦子一捆捆地搬開也沒找到。天已經黑下來了,我們只有暫時收工。第二天是星期天,休息,我們幾個相約又來到了葦場找手錶。像昨天一樣,我們把他割葦子的場地像犁地一樣又搜尋了一遍,還是沒有找到。我想必須擴大搜尋範圍。我沿著葦場邊緣沒有趟過的雪地仔細搜尋。大家都快絕望時,我突然看到一個雪窩,像手錶的形狀,上前一看果然是塊手錶。我大喊一聲:“找到了!”大家都歡呼起來。原來張傳才幹活前把手錶摘下放在了兜裡,幹活熱了,脫掉衣服扔在了地上,手錶從口袋裡甩了出來,也沒注意。張傳才非常感動,執意要我們幾個到他家做客。時間定在了下週日。我們幾個也沒怎麼推辭。能到他家打打牙祭大家都很高興。

星期天我們都換上乾淨的衣服,高高興興地出發到張傳才家做客。他家住在八連,離我們十五連十幾里路。要走上個把鐘頭。八連最早叫“大橋”,大部分居民是一九五五年組建興凱湖勞改農場以前的老住戶。他們大都是闖關東,為躲壯丁、避戰亂、逃勞役等來到興凱湖的山東人。有些人家已經在興凱湖延續了好幾輩人了。大家都管他們叫“老湖底子”。

我們一路上說說笑笑,不覺得就到了張傳才的家。幾間茅草房,小葉樟笘的房頂;一尺多厚乾打壘的牆,有幾處土坯已破損。榛子棵紮起的籬笆牆,圍起一個小小的院落。房前堆著一堆碼放整齊的柴草。小院東南角幾隻雞在圍欄裡咕咕地叫著。張傳才的父親在小院門口迎接我們。他父親看上去就是張傳才的老年版,就是黑黑的有點瘦,地道的東北農民老實憨厚的樣子。張傳才的母親比一般婦女要高一點,身體很結實,一看就是個家裡家外能幹的婦女。進屋後老爹先給我們沏了一壺茶,然後和我們拉起了家常。很快一道道大菜就端上了桌。真把我們當貴客呀!

北京知青--第一次到興凱湖人家做客

一道紅燒獅子頭,又名四喜丸子,是逢年過節才吃的一道菜。有肥有瘦的肉紅潤油亮,撲鼻的香氣,使人垂涎欲滴。一道小雞燉蘑菇,是東北的一道名菜,細杆小薄傘的榛蘑,襯托出雞肉的鮮香,是名副其實的山珍美味。聽說我們要來,老爹特意把家養的大柴雞殺了。一道道大菜擺滿一桌。老爹給我們每人都斟了一大杯東北小燒酒。一個勁地往我們碗裡夾菜。張傳才頻頻地向我們敬酒。酒精很快就在身體裡起了反應,我們一個個紅頭漲臉,話也密了起來。這頓大餐是我在兵團幾年從未吃過的美味,過年過節都享受不到。真不知怎麼感謝他們一家。我品味著這豐盛的佳餚,也品味著張傳才一家。

從張傳才父母的眼神和做派中我看到了真誠。是北方農民待人的那種特有的淳樸、真摯的情感。沒有一點虛偽和矯揉造作。從張傳才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傳承。是老一輩美德的傳承,是待人接物良好品德的傳承。這種傳承不是來自口頭的說教,而是耳濡目染的身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不正是我們現如今正在倡導的中華傳統美德嗎。幾十年過去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人們的道德水準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不是道德水準的提升,而是道德水準的缺失,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似乎來的更加現實,由此派發的一些社會的虛假的、醜陋的現象似乎有所抬頭。當然有些屬於法制層面的問題,我不想在此多加評說。我只是希望在法制的約束下更能喚醒人們的良知,喚醒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傳統美德的基因。那種淳樸、真摯、勤勞、善良等過去的優良品德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道德的結晶。是值得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的。

北京知青--第一次到興凱湖人家做客

北京知青--第一次到興凱湖人家做客

【作者簡介】:

楊健,北京知青,69年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43團工業營3連,78年底返城回京,2013年退休於北京161中學。

Tags:興凱湖張傳我們手錶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