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三國僭主“闕宣”始末考

由 胖咪談三國 發表于 旅遊2021-12-08

簡介“影子天子”闕宣的出現,上應讖緯(代漢者當塗高),下合人心(公孫瓚、袁術、陶謙)

大仙廟是什麼意思

下邳闕宣自稱天子,(陶)謙初與合從寇鈔,後遂殺宣,並其眾。

讀《三國志》,有個名字一定繞不過去。

那就是“僭主”闕宣:在下邳稱帝、跟隨陶謙鈔暴的妖賊。

闕宣在史書出現的次數極少:三國志兩次、後漢書兩次。刨去重複部分,合計不超過三十字。

如此簡略的記載,按理說很難得到讀者的注意;甚至連修史者也未必有留心,僅僅作為漢末喪亂中的僭逆流寇、略加提及。

注:闕宣僅在《魏書一》、《魏書八》、《後漢書 卷九》、《後漢書 卷七十三》中略微提及。且因成書時間、《後漢書》完全照搬《三國志》。

我之前寫三國相關文章時,也多有涉及闕宣,但始終未作為重點人物挖掘。

我最近重讀三國志,再看闕宣,突然有產生一個新念頭,使我茅塞頓開。如果我的設想成立,一切都可迎刃而解。

打個預防針。

我的構思相當天馬行空、甚至荒誕不經。諸位讀者朋友,不妨將它視作一種拓展思路、轉換視角的手段,取精去粗、有益無害。

思路如下:

闕宣並不存在於真實歷史中,僅僅是一位被杜撰的人物。而杜撰闕宣的主謀,便是初平年間(190-193)的公孫瓚、陶謙、袁術、劉備聯軍。

闕宣“出現”的原因,是公孫聯盟需要一杆旗幟,用以在法統上、對抗關中聯軍的天子劉協、以及關東聯軍的天子劉虞。

闕宣之出現,導致“三皇爭霸”局面的形成;而闕宣之死,源自劉虞、劉協“二王並立”局面的失衡。

公孫聯盟?三皇爭霸?

讀到這裡,可能讀者朋友一頭霧水,甚至覺得我在胡說八道。請不要著急,我會詳細引注史料,做出合理的邏輯推導,以證明我的觀點。

文章構思是推導闕宣的始末來源,大專題就三塊兒。未料想每個專題內不斷補充拓展、越寫越長,最後竟寫了八千餘字。實在抱歉。讀者朋友如耐心閱讀,相信必有所獲。

本文共 9000 字,閱讀需 27 分鐘

首先介紹僭主闕宣。

① 漢末僭主

闕宣是桓靈時期的諸多僭主之一。

東漢末期的統治極端腐敗,熹平、中平、初平年間,各地妖賊叢生,稱帝可考者至少有5位:

許昌、馬相、張舉(及張純)、闕宣、袁術。

注:我之前以“漢末僭主”為主題單寫過一篇文章詳細論述,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自行閱讀。傳送門如下:

劉備僭逆惡習的濫觴之源:簡述漢末八大僭主

闕宣在上述諸位僭主中,是最特殊的。

特殊在何處呢?

其他諸位僭主,有稱帝時間、有尊號、有籍貫可考、其中一些還記錄有諱字,且與地方諸侯有明確構兵往來。

比如

許昌

,籍貫會稽,起於句章,稱“陽明皇帝”。與揚州刺史臧旻、丹陽太守陳夤、吳郡司馬孫堅有過交兵記錄。

會稽妖賊許昌起於句章,自稱陽明皇帝,與其子韶扇動諸縣,眾以萬數。堅以郡司馬募召精勇,得千餘人,與州郡合討破之。是歲,熹平元年也。——《吳書一》

比如

馬相

,籍貫南陽,起於綿竹、寇益州郡、犍為郡、巴郡,與州郡豪強賈龍有過交兵記錄。

是時,涼州逆賊馬相、趙祗等於綿竹縣自號黃巾,一二日中得數千人,先殺綿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萬餘人,便前破雒縣州。。——《蜀書一》

比如叛將

張舉

,籍貫漁陽,是東漢前泰山太守,稱“天子”。

從叛者

張純

,字伯仁、籍貫京兆、是中山國國相,稱“彌天將軍安定王”。二張與劉虞、公孫瓚、劉備有過交兵記錄。

四年,純等遂與烏桓大人共連盟,……眾至十餘萬,屯肥如。舉稱“天子”,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後漢書 列傳第六十三》

至於袁術、宋建等人,記載極為豐富,不多贅述。

唯獨闕宣,無籍貫、無諱字、無尊號、甚至連往來的諸侯,也僅僅有陶謙一位;且從陶謙而起,亡陶謙之手,死無對證。

換言之,漢末十三州中,能證明闕宣存在過的人,僅陶謙一人而已。

闕宣屬於僭主中的“無頭公案”。不知從何處起,亦不知死於何方。

說難聽些,別說是年齡、籍貫、諱字、尊號,甚至連闕宣的性別,是男是女都無人知曉。

闕宣的記載為何如此稀少?他的出現又起源於何方呢?

闕宣的出現,或者說闕宣的“被出現”,與兩漢流行的讖緯學密切相關。

② 代漢者當塗高

闕宣出現的背景就是兩漢讖言:

“代漢者當塗高”。

讖緯學,通俗一些講,就是與吉凶相關的神話預言學說。

實際操作中,“讖緯”通常都是一些顛三倒四、狗屁不通、前後矛盾、歧義頻出的廢話。擱今天完全就是封建迷信、牛鬼蛇神。但在基礎教育不普及、自然科學不發達的時代,這些迷信思維濃郁的鬼話,特別有市場。

比如東漢光武皇帝劉秀,就特別痴迷於圖讖學。天天躲在宮裡捧著讖緯小冊子潛心鑽研,滑稽的很。

兩漢時期有一句讖言波流極廣:

代漢者當塗高。

此話源自西漢武帝,在兩漢時期極為流行。

(武帝)行幸河汾,中流與群臣飲宴乃自作《秋風》辭,顧謂群臣曰:

“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太平御覽》收錄之《漢武故事》

六七之厄,即兩漢各有十三位皇帝(六加七)。

西漢:

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昌邑王、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嬰

注:惠帝和文帝之間尚有二少帝,但呂后稱制,不算在內

東漢:

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衝帝、質帝、桓帝、靈帝、少帝、獻帝

注:安帝與順帝之間有個北鄉侯,但為閻太后僭立、且在位極短,又遭順帝抹去記載,故不算在內

塗者,途也。當塗高者,就是大道中間高大的事物。

所謂“代漢者當塗高”,即:

取代漢朝的、必定是大道中間、高大偉岸的事物。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就是“代漢者當塗高”的忠實擁躉。

三國僭主“闕宣”始末考

代漢者當塗高,君豈高之身邪?

新莽之亂時,群桀並起。割據川蜀的公孫述、也是個迷信的神棍,根據讖言“廢昌帝,立公孫”踐祚稱帝。

(公孫)述亦好為符命鬼神瑞應之事,妄引讖記。以為明漢至平帝十二代,歷數盡也,一姓不得再受命。

又引《錄運法》曰:“廢昌帝,立公孫。”——《後漢書 卷十三》

劉秀聞訊大怒,給公孫述寫信,說:

“聽說你稱帝了。稱帝者必須吻合“當塗高”的讖言,你是個小矮子,你和“高”沾邊嗎?你覺得自己配做“天選之子”嗎?”

(光武)帝患之,乃與(公孫)述書曰:“圖讖言‘公孫’,即宣帝也。代漢者當塗高,君豈高之身邪?”——《後漢書 卷十三》

注:劉秀解釋的“昌帝”,即昌邑王賀。“公孫”即漢武帝曾孫病已,漢宣帝。可見讖言之虛妄悖謬,一句話兩頭兒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純屬自嗨。

和劉秀相比,公孫述當然不配做“天選之子”,畢竟劉秀是“位面之子”。雖然按今天的科學觀點來看,劉秀與公孫都有點兒精神病傾向。

代漢者當塗高,這句今人眼中的胡言亂語,在東漢末年的諸侯看來,卻是有著三百年曆史的偉大預言。

曹丕篡漢,也是根據這句讖語。

時人有問:“春秋讖曰、代漢者當塗高,此何謂也?”

(周)舒曰:“當塗高者,魏也。”鄉黨學者私傳其語。——《蜀書十二》

故白馬令李雲上事曰: “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獻帝傳》

曹氏的國號:魏。即吻合代漢者當塗高。

怎麼解釋呢?

魏者,巍也。指代山體高大,引申為高大。

之前我解釋過,塗即途;當塗高者,即大道中間的高大事物。

魏人所言,大道兩旁的城門樓子(闕),高大巍峨,完全吻合“當塗高”之義。

這也是為什麼魏朝許芝、李雲;西川大儒周舒、周群、杜瓊、譙周等人都對“魏代漢”深信不疑。

曹操的魏國,是以鄴縣所在的魏郡為中心塑造的。經過長期的增益郡國,魏郡最終成了“坐擁十郡”的超級大郡,幾乎囊括整個冀州和半個司隸校尉部、還佔了青州一小部分。

歷來讀者,均把魏國得名之始源,與鄴縣所在之魏郡聯絡在一起。實際“魏朝”之得名,不僅是地理因素、更多是傾向貼合“代漢者當塗高”的讖言。

董卓部將李傕,寵信巫術,就曾聽信巫女之言,認為自己是“當塗高”,理當代漢自立。

三國僭主“闕宣”始末考

傕性喜鬼怪左道之術

為什麼呢?因為李傕的名字“傕”,與當塗高的“闕”同音異形。

闕者,即大道兩側的城門樓子。

傕性喜鬼怪左道之術,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謳擊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厭勝之具,無所不為。

塗即途也,當塗高者,闕也。傕同闕,另極高之人謂之傕。”——《獻帝起居注》

注:李傕,傕音que。

好了,繞了這麼一大圈,解釋了這麼久的“代漢者當塗高”始末,我要說的就是:

“闕宣”的名字構成,完全是根據“代漢者當塗高”的讖言而來。100%吻合。

無論是李雲勸曹丕稱帝的“象魏者,兩觀闕是也”、還是巫女勸李傕自立的“傕同闕,”,這都是根據大道兩側的城門樓子高大巍峨、吻合“當塗高”的讖語特徵而出現的。

闕宣者,何意?

闕者,當塗高也。宣者,發揚、詔諭也。

(陸胤)還在交州,奉宣朝恩,流民歸附,海隅肅清。——《吳書十六》

注:奉宣朝恩。可見“宣”之含義。

“闕宣”二字,是標準的帝王讖緯名稱,甚至根本不像人類的名字。

讖文言“代漢者,當塗高”,當塗而高者,闕也。故闕宣自稱天子。——顧炎武

闕宣這個名字放在東漢,就等同於今天、姓黃者取名“黃上萬歲”,姓王者起名“王者榮耀”;怪誕不經,令人難以置信。

再結合闕宣的生卒記載,我更加傾向,闕宣確實是被杜撰出來的。

杜撰者就是以徐州刺史陶謙為代表的袁術聯盟。

③ 陶謙其人

陶謙是個老痞子。

徐州刺史陶恭祖,是個梟猛桀驁的官匪。陶謙治下的流賊數量、僅次於袁術。

注:關於袁術的綠林習氣,我之前單開過一篇文章詳細分析。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自行閱讀,傳送門如下:

巨嬰袁術:從豪門嫡子到綠林草寇

笮融、臧霸、劉備、張闓,這些不世出的混世魔王,都是陶謙從江湖延攬招募的兇殘打手。

諸位打手中,闕宣是最特殊的。

特殊在何處呢?

闕宣的生卒始末完全失考,而存在的痕跡僅依附於陶謙的說辭。

換句話說,闕宣是個“活在陶謙嘴裡”的人物。

下邳闕宣自稱天子,謙初與合從寇鈔,後遂殺宣,並其眾。——《魏書八》

而魏書《武帝紀》的記載更為簡略。

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武帝紀》

這就是闕宣全部的記錄了:無生卒年、無籍貫、無尊號、無朋友,啥也沒有。唯一見證過闕宣存在的、就是徐州刺史陶謙。

按記載,闕宣在下邳稱帝。

下邳在哪呢?下邳就在徐州,而且還恰好是陶謙的刺史治。如果把徐州類比為一個獨立小王國(實際就是如此),那下邳就相當於徐州的首都。

諸位可曾聽聞、首都下面出現“天子”的可笑故事?完全是一派胡言,闕宣根本就是陶謙有意扶持、甚至故意杜撰的虛構人物。

三國僭主“闕宣”始末考

謙初與(闕宣)合從寇鈔,後遂殺宣

看《武帝紀》的記載,能更清晰地看出陶謙與“闕宣”的行動軌跡。

“取泰山華、費,略任城。”

啥意思呢?

就是說,陶謙和“闕宣”,攻陷了泰山郡的華縣和費縣,又攻掠了任城國。

想理解此話,必須要結合時代背景。

陶謙是徐州刺史,治下六郡:

下邳郡、東海郡、琅琊國、東莞郡、彭城國、廣陵郡。

問題來了,泰山郡和任城國,並不在徐州。它們在哪呢?

它們在兗州。屬於曹操的勢力範圍。

換句話說,陶謙和“闕宣”攻掠泰山和任城,實際是在侵略曹操的地盤兒。

說得再明白一些,陶謙實際是“打著天子的旗號”做“兼併土地”的醜事兒。

天子是誰呢?天子就是闕宣。那個之後莫名其妙被陶謙所殺的、存在且僅存在於陶謙口述記錄中的人物。

陶謙擁立闕宣也好、捏造闕宣也罷。根本原因,源自初平年間中原群雄的混亂狀況。

一言蔽之,就是“二王並立”。

而闕宣的出現,導致了“三皇鼎立”。

④ 聯盟與信仰

談到初平年間(190-193)的漢末群雄,必須要特別強調一件史實,即:

關中軍閥和關東軍閥,各自擁立了不同的皇帝。

初平年間的九州大地上,實際存在兩個皇帝。類似東周初年,攜王和平王“二聖並立”的局面。

關中軍擁立的皇帝,是靈帝少子劉協(即獻帝)。

圍繞在劉協身邊的軍閥,主要是董卓的涼州系部將。

屯駐長安者:

車騎將軍李傕、右將軍樊稠、後將軍郭

、宣義將軍賈詡、安集將軍董承

屯駐弘農者:

驃騎將軍張濟、建忠將軍張繡、安南將軍段煨

屯駐司隸校尉扶風者:

徵西將軍馬騰

屯駐涼州者:

鎮西將軍韓遂

傕、汜、稠擅朝政。

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 屯弘農。

是歲,韓遂、馬騰等降,率眾詣長安。以遂為鎮西將軍,遣還涼州,騰徵西將軍,屯郿。——《魏書六》

傕復請(賈)詡為宣義將軍。——《魏書十》

(張)繡隨濟,以軍功稍遷至建忠將軍,封宣威侯。——《魏書八》

天子既出,詡上還印綬。是時將軍段煨屯華陰。——《魏書十》

以段煨為安南將軍,封閺鄉侯。——《後漢書 董卓傳》

三國僭主“闕宣”始末考

傕、汜、稠擅朝政

其中,李傕、郭汜、樊稠三家,勢力最大,聲勢熏天,各開幕府,竟與三公比肩,號曰“六府”。

而三公本無實職,養老虛位而已。

傕加稠、汜開府,與三公合為六府,皆參選舉。——《後漢書 董卓傳》

先是傕起,汜次之,稠次之,三公所舉終不見用。——《獻帝起居注》

朝政遂盡由西涼賊將而出。太阿倒懸,乾坤顛倒至此。

關東軍擁立的皇帝,是幽州牧劉虞。

關東聯軍囤聚酸棗(豫州陳留酸棗縣,即演義中十八鎮諸侯討董彙集地),討伐關中軍閥。

可是,真皇帝在關中長安。關東軍名不正言不順。總不能打“造反”的旗號不是?

因此,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軍,也需要擁立一位皇帝。

不為別的,就為了大義名分。

(漢)馥以書與袁術,雲(獻)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稱(劉)虞功德治行,華夏少二,當今公室枝屬,皆莫能及。——《吳書》韋曜版

注:絳灌之事,即漢初周勃、夏侯嬰廢少帝而立文帝故事。

東漢宗室、幽州牧劉虞有德行操守,被關東諸侯擁立為帝。諸侯們刻了金銀璽印、縫製了袞服冠冕,推劉虞即大位。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魏書 武帝紀》

大將軍鄴侯袁紹、前與冀州牧韓馥立故大司馬劉虞,刻作金璽,遣故任長畢瑜詣虞,為說命錄之數。——《獻帝起居注》

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魏書六》

劉虞半推半就,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也從了。

以關東軍參與會盟的情況看,擁立劉虞,是袁紹和韓馥挑頭,其他人支援或默許。

天子在長安,關東軍大義名分一樣兒都不佔。不立劉虞、曹操他們就是“賊軍”;立了劉虞,關東諸侯就是奉天靖難的“義軍”。

這種道理,傻子都能明白。

以劉虞為核心的關東軍閥,大致可以推斷,至少酸棗聯軍的諸侯應該全在其中。

冀州:

司隸校尉袁紹,治渤海;冀州刺史韓馥,治魏郡鄴縣

豫州:

陳留太守張邈,治陳留;豫州刺史孔伷,治潁川

騎都尉行(代理)奮武將軍曹操,無根據地,此時依附張邈

兗州:

刺史劉岱,治東平;東郡太守喬瑁,治東郡

徐州:

即邱縣長臧洪,治即丘;廣陵太守張超,治廣陵

注:張超即張邈兄

這就是以劉虞為核心的關東軍集團大致構成。

講了這麼多廢話,介紹了這麼多史料,讀者朋友是不是覺得我都快跑題了?核心人物闕宣跑到哪裡去了?

這正是我接下來要說的:

闕宣,恰恰是中原“剩餘軍閥”所擁立的皇帝。

讀者朋友可能要問:還少了哪些軍閥呢?

南陽袁術、幽州公孫瓚、徐州陶謙、平原劉備。

對,闕宣就是這些人“擁立”(捏造)的皇帝。

讀者可能要說:不對啊,十八鎮諸侯討董的時候,公孫瓚帶著劉備去的,劉關張還三英戰呂布來著;袁術剋扣孫堅軍糧,導致孫堅戰敗……

請打住。這些都是演義小說的情節。

真實的情況是,上述諸人根本沒參加過酸棗聯盟。

袁術自始至終窩在南陽(荊州北側),觀時待變,還結交自長沙北上的軍閥孫堅,二人自謀出路,妄圖割據僭逆。

注:孫堅曾有參與討董、袁術則從未出現在酸棗。

袁紹擁立劉虞時,袁術根本不在身邊;聞劉虞之立,術大為不悅,一口回絕。

(袁)紹議欲立劉虞為帝,術好放縱,憚立長君,託以公義不肯同,積此釁隙遂成。——《後漢書 卷七十五》

公孫瓚,劉備,剛剛在冀州中山國討平張純之亂(187)。之後在和邊地和烏丸作戰(189),又南下掃平青州黃巾(191)。完全錯過了酸棗聯盟(190)。

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後漢書 卷七十三》

陶謙自守之賊,紮根在徐州下邳一動不動。還交結無賴,延攬了殺人亡命的泰山臧霸等人,表霸為騎都尉,共擊黃巾。

黃巾起,(臧)霸從陶謙擊破之,拜騎都尉。——《魏書十八》

袁術、公孫瓚、陶謙、劉備,這四個傢伙,壓根從未出現在酸棗。和討董聯軍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更有趣的是,這四位活寶,在初平年間(190-193)還是同一陣營的聯軍,四人穿一條褲子的。

三國僭主“闕宣”始末考

袁術、公孫瓚、陶謙、劉備聯盟

袁術-公孫瓚-陶謙-劉備聯軍,還曾和袁紹-曹操聯軍惡鬥過。

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武帝紀》

袁術求救於公孫瓚,公孫瓚派陶謙屯發乾、劉備屯平原,以相助袁術,打擊袁紹。邏輯關係清晰明瞭。

好了,介紹完了袁術聯軍。我們回到正題:

為什麼袁術聯軍要擁立、或者說杜撰天子“闕宣”?

理由和袁紹的關東軍一樣。因為袁術聯軍需要一面“天子旗幟”、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起兵理由”。

關中軍閥有劉協,關東軍閥有劉虞。敢問袁術、公孫瓚、陶謙有啥?

他們啥也沒有,完全是被“主流意識形態”拋棄的可憐蟲。

洛陽被焚,道路斷絕。想去長安聯絡劉協是不可能了。

劉虞當年曾遣使赴長安,使者往還、竟花費三年。歸來,劉虞已死。

(田)疇曰:“今(長安)道路阻絕,寇虜縱橫,稱官奉使,為眾所指名。願以私行,期於得達而已。”(劉)虞從之。——《魏書十一》

袁術與袁紹不睦,處處與庶母兄做對。且擁立劉虞非術本意,更不可能與關東軍附和。

兩條路都堵死了。那隻剩下一條道兒了:

“咱自己立個皇帝吧。”

天子“闕宣”,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誕生的。

上一章已不厭其煩地解釋分析過,兩漢通行的讖緯“代漢者當塗高”;以及“闕宣”之名、與“當塗高”的吻合度。

我為什麼說、闕宣是袁術聯軍所杜撰的呢?

因為袁術聯軍成員都是神棍,極端迷信,且對讖緯之說均有異常癖好。

先說公孫瓚。

公孫瓚有多迷信呢?他遷治易縣,竟是根據童謠“燕南趙北”而建。

我瞅了瞅那個童謠,完全就是讖緯之言,標標準準的虛妄邪說。

先是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瓚以易當之,乃築京固守。——《英雄記》

《英雄記》作者王粲,是曹操朋友,建安七子之一。時人寫時事兒,可信度極高。

遷都易縣的結果如何呢?易京樓被袁紹掘地道燒了地基,樓塌了,公孫瓚自殺。

(紹)掘地為道,穿穴其樓下,稍稍施木柱之,度足達半,便燒所施之柱,樓輒傾倒。——《英雄記》

陳壽笑言:

公孫瓚保(易)京,坐待夷滅。——《魏書八》

可見讖緯之不靠譜。

再說陶謙。

陶謙佞佛。

謙重用笮融,笮融將徐州六郡掠奪一空,鑄造巨型奇觀:

大金佛。

(陶)謙同郡人笮融,聚眾數百,往依于謙,謙使督廣陵、下邳、彭城運糧,遂斷三郡委輸。

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週迴,可容三千許人,作黃金塗像,依以錦彩。每浴佛,輒多設飲飯,布席於路。其有就食及觀者且萬餘人。——《後漢書 陶謙傳》

徐州六郡中,下邳、廣陵、彭城三郡的錢帛糧草空盡,江淮間人畜流離。

曹宏等,讒慝小人也,(陶)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魏書八》

再說劉備

劉備身為漢室後裔,對於祖宗中意的讖緯學說,是有特殊癖好的。

劉備年輕時流浪四海,生存所迫,沒機會展現出自己迷信放縱的一面兒。自章武元年(221)在成都稱帝后,劉備的迷信思想越發嚴重、躍然紙上。

川兵伐吳之前,劉備曾去蜀地的大仙廟求神問道。

大仙兒叫李意其,號稱西漢文帝時生人,迄今已四百歲。

仙人李意其,蜀人也。傳世見之,雲是漢文帝時人。先主欲伐吳,遣人迎意其。

意其到,先主禮敬之,問以吉凶。意其不答而求紙筆,畫作兵馬器仗數十紙已。——《抱朴子》

李大仙兒畫那些兵器甲杖的鬼畫符,很明顯和圖讖相關。劉備這個隱藏得很深的神棍,最終還是暴露了。

注:關於三國時代佞神拜佛的君主,我之前單開過一篇文章詳細介紹。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自行閱讀,傳送門如下:

三國三主,皆崇信妖人,亡身致敗:論劉備、孫權、曹叡

最後說袁術

袁術的神鬼讖緯思想、是上述諸人中最嚴重的。

袁術稱帝的理論依據、就是“代漢者當塗高”。

(袁)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又見讖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仲氏。——《典略》

袁術的名字是“術”。

術者,路也。

齊城、 高唐當術而大敗。——《孫臏兵法·擒龐涓》

袁術的諱字:公路,亦道路。

故袁術的名、字完全符合“當塗高”之義。這也是袁術“自以名字當之”而建號仲家的法理來源。

⑤ 小結

初平年間,太阿倒懸,綱常崩毀。關東軍和關中軍各擁立天子。關中劉協、幽州劉虞,實際處在“二王並立”局面。

而幽州公孫瓚、劉備,徐州陶謙,南陽袁術,恰好是遊離在“二王並立”系統之外的軍閥。

這導致他們必須為自己尋找法理依據。

與此同時,公孫瓚、劉備、陶謙、袁術這四家諸侯,皆醉心讖緯邪說,迷信思想極端濃厚;且這四家而還在初平年間(190-193)作為攻守同盟,共抗袁紹和曹操。

在這種環境下,“闕宣”的出現,水到渠成。

闕宣的名字完全符合“代漢者當塗高”,人工捏造痕跡明顯。

闕宣出現的時間(初平四年)也恰恰是劉虞、劉協二王並立的階段。劉虞是同年(193)冬季死去的,而闕宣恰好是在該年夏季出現。

夏,太祖還軍定陶。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武帝紀》

(田)疇未還,劉虞已死。虞死在初平四年冬。——《通鑑考異》

劉虞死後不久,闕宣便消失與歷史記載,理由是“被陶謙所兼併”。

謙初與(闕宣)合從寇鈔,後遂殺宣,並其眾。——《魏書八》

箇中邏輯,一目瞭然。

劉虞剛死,“二王並立”局面甫一結束,新天子闕宣就掛掉。且唯一能證明闕宣存在的陶謙,還恰恰是殺害闕宣的兇手。

這說明什麼?

劉虞既然已死,天下便只剩劉協唯一一個真命之主。闕宣這種“根據讖緯學說、自動生成”的冒牌貨,自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闕宣其人,誕生於“二王並立”的局面下,以“代漢者當塗高”的讖緯得名,受益者是袁術-陶謙-公孫瓚聯盟,且聯盟成員都是讖緯學說的鐵桿信徒。

闕宣立後,“二王並立”衍生為“三皇爭霸”,賦予袁術聯軍充分的法理依據。而劉虞死後,二王並立局面結束,因此闕宣也迅速“被陶謙所殺”,消失於記載。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漢末其他僭主資料詳實,唯獨闕宣語焉不詳。

邏輯完全串聯起來了。

如讀者朋友喜歡本文構思,相信讀後必然大有裨益。如不喜歡本文的邏輯推導,也不妨將它視作一個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作為發散思維、開拓視角的手段,未嘗無所收穫。

“影子天子”闕宣的出現,上應讖緯(代漢者當塗高),下合人心(公孫瓚、袁術、陶謙);使“二王並立”衍生為“三皇爭霸”,攪動神州波譎雲詭。為漢末群雄逐鹿的舞臺、平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

Tags:當塗闕宣袁術陶謙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