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我的家鄉――五臺山

由 換一種生活開啟放式 發表于 旅遊2021-12-08

簡介還有,“有求必應”的五爺也是五臺山所獨有的一位亦佛亦道神話傳說人物,五臺山是著名的佛教道場,但佛教理念與百姓的世俗生活還有距離,他們需要的是急功近利式的回報,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幸福安康

普化寺是誰的道場

我的家鄉——五臺山 閆小翠

小時候,家鄉是那個急於想逃離的地方,離開它的距離就是我的出息,離開它的距離就是苦巴巴養育我長大父母的成就;長大後故鄉成了永遠回不去的遠方!思念故鄉不只是思念親人,那裡的山山水水見證著我逝去的童年:忘不了砍過柴的小樹林,忘不了採過蘑菇的小山坡,忘不了村前彎彎曲曲的小河中成群結隊遊過的小蝌蚪……我的家鄉在五臺山臺懷鎮楊柏峪村,村子面東靠西,清水河從村旁緩緩流過。村子對面有一處開闊的山凹叫“大赦裡”,據說由於楊七郎打擂打死了潘仁美的三兒子潘豹,因此楊家成了潘家的頭號敵人。宋太宗禁不住潘仁美給楊家羅織“莫須有”的罪狀和潘妃哭哭啼啼的攻勢,便降旨將楊家父子革職為民,在此終身軟禁。楊家父子被軟禁的第二年秋,遼邦撕毀和約,大舉進犯宋朝邊疆。宋太宗以潘仁美為帥御駕親征,中了遼邦的奸計被困幽州。這時宋太宗想起了楊家父子,於是派八賢王到五臺山大赦楊家父子。楊家父子離開時當地的人們為了紀念楊家父子,把這裡叫做“大赦裡”,把它對面的村子叫做“楊北獄”,即楊家在它的北面住過監獄,由於“赦”與“社”同音,“社”比“赦”好寫,“大赦”變成了“大社”,為了紀念,也為了吉利,“楊北獄”慢慢演變成了“楊柏峪”,一代英魂的光輝形象永遠留存在故鄉人的心中!也許你不知道楊柏峪,但你肯定知道佛教聖地五臺山,我們村就坐落在五臺山寺廟群的腹地。現在村子裡過的早已不是我小時候靠天吃放,種地納糧的日子。近年來,村裡以旅遊為龍頭,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主題,科學規劃,狠抓建設,大力發展旅遊產業,農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住小樓,戶戶開旅館。兒時的同學、朋友靠著黨的好政策,藉著地利,憑著靈活,賺的盆滿缽滿,個個都是“土財主”,真有點讓我羨慕不過來……五臺山以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居於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釋迦摩尼是佛主,文殊菩薩是教主,儘管五臺山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是五臺山一些建造較晚的寺廟如普化寺,龍泉寺,南山寺等寺廟裡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徵。關公就是儒釋道三教的守護神靈,隋朝名僧智剴在玉泉山給關公的亡靈受了菩薩戒,在玉泉山修建了大通禪寺;武則天時禪宗北派的創始人神秀封關公為護法迦藍,這就是為什麼能在佛教寺廟裡見到威武神勇的紅臉關公。還有,“有求必應”的五爺也是五臺山所獨有的一位亦佛亦道神話傳說人物,五臺山是著名的佛教道場,但佛教理念與百姓的世俗生活還有距離,他們需要的是急功近利式的回報,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幸福安康!那麼“呼風喚雨”、“有求必應”的五爺,就正好順應百姓的這種心裡。因此一直到今天,每月的初一、十五,六月大會期間,萬佛閣五爺廟大開殿門,絡繹不絕的善男信女紛紛到這裡焚香默禱,而一場又一場的名戲、名角粉墨登場,又吸引著眾多的遊人。這處洋溢著民間世俗文化的廟宇,已成為五臺山旅遊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是遊客去五臺山的必到之處。我不是出家人,但我是佛家弟子,信教不是迷信,是一種信念。支援一代代高僧一路走來的信念,不是為了別人的讚揚,也不是為了無數信眾的追隨,而是他們心底從不動搖的,試圖帶給人民更美好生活的度世理想與信念。百忙之中,請你去五臺山一遊吧,看看佛教藝術的瑰寶,瞻仰一下佛菩薩的尊容,聽一聽嫋嫋梵音……同時想起這裡還有一個叫楊柏峪的小村莊,您的愉快旅行就是為我的家鄉做貢獻!

Tags:五臺山楊家父子佛教五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