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樂史》1.3.3.2

由 靜默齋談樂 發表于 旅遊2021-11-26

簡介源自拜占庭傳統的俄羅斯教會禮拜儀式聖詠的演唱風格是單聲部的,在十六世紀後才逐漸採用西方復調方式,經歷了數次聖詠改革和教會分裂,目前只有舊禮儀派還採用單聲部人聲演唱聖詠

舉例說明什麼是同音型反覆記號

俄羅斯

習慣上將988年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接受基督教定為俄羅斯基督教化的官方日期,而早在九世紀俄羅斯很可能就有拜占庭人傳教活動了。之後的幾個世紀裡,拜占庭希臘人佔據了俄羅斯教會的重要職位。在十一世紀上半葉,俄羅斯人積極翻譯和複製拜占庭禮拜書,並建立了基輔大教堂。

現存最早的斯拉夫音樂手稿來自十一世紀晚期,更多的手稿則出現於十二世紀。這些手稿忠實地翻譯了拜占庭正教會的希臘語禮拜書,音樂也起源於拜占庭的紐姆譜手稿。舊教會斯拉夫語的音調和重音不同於希臘語,但斯拉夫人有意地儘量模仿希臘語,特別是在開頭的旋律公式或終止式公式這些特殊結構點。這也證實了俄羅斯教會聖詠旋律起源於拜占庭,只有在詩文或讚美詩的中段略有不同。在這些早期樂譜中,類似於拜占庭同音反覆記號ison的地方是最難以解釋的。這些符號出現於擴充套件段,給人一種延長一個單音的吟唱的視覺印象。大多數手稿中的紐姆譜屬於早期拜占庭記譜法的Coislin系統,然而現存的少數詩篇集(kondakaria)使用了一種混合記譜方式,還包括少見的沙特爾記譜系統。有些學者認為這種紐姆譜是原創的俄羅斯記譜法,稱為kondakarian記譜法,但和相同文字的希臘文獻的比對後發現記譜法也幾乎是相同的。譯寫這些古譜非常困難,不是因為現存的文獻稀少,而是在於作為基礎的早期拜占庭記譜法的破譯困難。在拜占庭,人們並不將樂譜視為像經文那樣的神聖不可更改之物,記譜法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發展階段,而斯拉夫人則在數個世紀中一直保守地維持著紐姆譜原樣。

像其他教會一樣,俄羅斯教會也在一些特殊節日使用新的讚美詩來紀念聖人和殉道者。一些十二世紀的手稿已經包括紀念早期俄羅斯聖人的讚美詩,其中大多數模仿了更知名的傳統聖人讚美詩,最早的一首舊教會斯拉夫語讚美詩是獻給聖迪米特里的。

十二到十六世紀的俄羅斯手稿只在書法上有些許變化,但存在其他譯寫困難。因為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佔了君士坦丁堡,而建立的拉丁帝國直到1261年才覆滅,基輔羅斯和拜占庭之間的直接聯絡顯著減少。十三世紀上半葉的蒙古人入侵使俄羅斯地區變得支離破碎,周邊地區反而保留著比傳統中心地區更本真的舊傳統。

在十四世紀,出現了一些新的宗教和文化中心,最重要的是莫斯科和諾夫哥羅德。對比前兩個世紀豐富的音樂文獻,這個時期的手稿數量直線下降。只有從十五世紀下半葉起,俄羅斯音樂文獻數量才開始回升,在十六到十八世紀這段時間裡,每個世紀的手稿數量都超過1000部。好在十四和十五世紀手稿中的基本紐姆符號都可以辨識和確認,透過和同一時期的拜占庭樂譜比對,發現從十四世紀起兩者之間的聯絡就已經變得更加微弱,甚至在讚美詩創作曲目的增加部分中不存在任何關聯。大環境的鉅變導致俄羅斯和拜占庭兩種禮拜傳統開始分道揚鑣,聖詠旋律口頭傳承的特性也引入了變化,使得俄羅斯傳統和拜占庭母體徹底分離。

十五世紀樂譜數量的增加需要將紐姆符號分類和命名。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十五世紀中期出現了所謂的字母表(azbuki),一些紐姆符號有了新的斯拉夫語名稱,另一些雖然有些修改但還保持著希臘語名稱。這一時期出現的記號記譜法創作的聖詠稱為“記號聖詠”(znamenniy chant)。十五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使俄羅斯人認為自己是東正教的唯一強有力的繼承者和保衛者。十五和十六世紀出現的樂譜資料中的術語和紐姆符號含義存在不一致,甚至在不同調式(glas)中一些紐姆符號的含義也不一樣,不同地區的用法也可能不同,這些都增加了研究的困難。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樂史》1.3.3.2

記號聖詠的紐姆譜

十六世紀是俄羅斯聖詠發展的重要時期,紐姆譜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俄羅斯本地的旋律也被吸收到聖詠中。俄羅斯紐姆譜和拜占庭不再有任何聯絡,同時出現了和從前的傳統完全無關的新型記譜系統和術語。歌唱者的數量、名字和活動出現得越來越多。類似於拜占庭晚期的情況,俄羅斯聖詠大師和炫技歌手們不僅創作新作品,而且重新譜寫傳統禮拜儀式曲目。拜占庭teretismata的俄羅斯對應體裁叫做anenayki,相應地,一些讚美詩的長度也增加了。十六世紀晚期出現了所謂的“大聖詠”(bol’shoy raspev)。

伊凡雷帝(1533-1584在位)統治期間,莫斯科成為統治中心,諾夫哥羅德歌唱學校全部歌手都遷移到了莫斯科,並建立了帝國小禮拜堂。伊凡雷帝本人就是一位作曲家,他留下來的作品至少有兩首讚美詩。1589年,建立了莫斯科牧首職位,同時增加了牧首唱詩班。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樂史》1.3.3.2

伊凡雷帝

十六世紀出現了新的聖詠詠唱型別,除了標準的傳統記號聖詠,還有一種名為“領唱聖詠”(demestvenniy)的新型別,由受過特殊訓練的技術嫻熟的領唱者(demestvenniki)表演。領唱聖詠的主要特徵為具有大量花唱和一個特別的記號系統,大多數記號來自之前紐姆符號的變形。和伊凡雷帝的歌手有關的是Kazan聖詠和記譜法。

在大聖詠繁複的花唱中,擴充套件的旋律公式和某些紐姆符號相關,有時這些公式會被分類收集到合集中。和大聖詠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小聖詠(maliy raspev),其主要特徵是由縮減的旋律構成,花唱顯著減少,單個音符對應朗誦型旋律。朗誦型也是十七世紀中期出現的“希臘聖詠”的主要特徵,很可能來自1650年代留在莫斯科的希臘歌手,也有學者認為來自保加利亞地區。十七世紀晚期還出現了基輔聖詠這一名詞。這些最古老的聖詠開始變得適合烏克蘭音樂口味。基輔聖詠的主要特徵是使用對比段,朗誦型和旋律型段落交替演唱,令人聯想起烏克蘭民間音樂。十六世紀出現的新發展還有類似教儀劇的舞臺表演式的禮拜儀式,至少有一部劇目似乎起源於拜占庭。

斯拉夫音樂手稿的一個特別之處是紐姆符號不僅記錄在母音和單獨的音節上方,還記錄在一些不發音的字母上方。十六世紀的一種名為khomoniya的音樂實踐將不發音的字母用字母e和o寫出和發音。這種新的發音破壞了文字,導致了十七世紀中期的經文和音樂的改革。

在前面提到過的拜占庭記譜法和以之為基礎的早期俄羅斯記譜法中,紐姆符號是表示音程的,即一個音符和下一個音符之間的音程關係,而並不指出精確的音高。到了十六世紀末期,這些紐姆符號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具體的變化過程目前還不清楚,但在十七世紀時這種變革已經清晰無誤地正典化了。這次變革和一位叫Ivan Shaydur的諾夫哥羅德歌手有關,他對紐姆符號增加了特殊記號,作為輔助記憶手段提示拼讀出該處的特殊音高。覆蓋旋律所有音符的全音域的概念也始於這次改革,整個音域範圍被劃分成四組三音列,每個三音列之間用一個半音隔開,這個系統很可能是效仿西方的六音列體系。另一位十六世紀晚期的知名歌手Fyodor Khristianin使用改革的記譜法創作了一套讚美詩,其中擴充套件的音域和旋律跳進如今被視為俄羅斯旋律的典型特徵。

記譜法改革還包括使用紅色記號,但為抄寫員謄寫和印刷禮拜書帶來了問題。這些問題和十七世紀上半葉教堂中出現的濫用演唱方式導致了約1670年的第二次改革。始作俑者是Aleksandr Mezenets。對傳統旋律的附加和裝飾導致禮拜儀式的延長,從而濫用炫技式的演唱方式。為了彌補這種延長,歌手們在上一首讚美詩結束之前就開始演唱下一首,結果或多或少會同時演唱幾首讚美詩。這種實踐到底是真正的破壞變形還是對十六世紀滲透進來的西方復調的模仿還只是一種推測。1652到1656年,尼孔(Nikon)成為俄羅斯教會牧首,開始鼓吹復調音樂。對於莫斯科東正教修士們來說,復調是來自羅馬天主教的一次打擊,承認復調音樂意味著信仰的純潔性受到了威脅。對牧首偏好的反應導致了俄羅斯教會的分裂,這些從官方教會分裂出去的教團稱作“舊禮儀派”(Old Believers)。儘管舊禮儀派內部也有分歧,但他們一致反對引進復調,狂熱地聲稱保證禮拜儀式曲目的旋律不受玷汙。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樂史》1.3.3.2

牧首尼孔

1654年烏克蘭地區併入俄羅斯不久後,出現了改革的禮拜儀式音樂作品,因為烏克蘭和波蘭有著長久的接觸並熟悉西歐復調。十七世紀中期的改革也觸及了經文。khomoniya被禁止,同時教會發布命令修改將母音代替不發音字母的禮拜書。而舊禮儀派則將紐姆譜的方式一直維持到了二十世紀。Mezenets將增加的記號由紅色改為黑色以適應印刷需要,他又另外增加了一些記號。這些改革恰好和俄羅斯開始接受主要來自波蘭的西方五線譜處於同一時期,紐姆譜只在一些修道院繼續使用。到了十九世紀,使用紐姆譜已成為時代錯誤。一個世紀之後的最後一次改革為了讓紐姆譜更清楚易用,增加了紐姆符號及其旋律含義的列表,這也使紐姆譜走向了終結。

在彼得大帝統治時期(1689-1752),俄羅斯接受了現代五線譜。從十八世紀起,官方教會對復調的喜愛令單聲部聖詠傳統日漸過時,只有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的舊禮儀派還執著地使用單聲部聖詠演唱方式。

關於俄羅斯教會復調音樂的發展史,將留在後面相關部分討論,這裡不再贅述。

唱片推薦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樂史》1.3.3.2

標題:斯拉夫禮拜儀式聖詠

演奏:Choeur des Moines de Chevetogne,Dom Grégoire Bainbridge(指導)

廠牌:Harmonia mundi,HMA 190567

唱片簡評

這張罕見的斯拉夫禮拜儀式聖詠專輯是由比利時謝弗託涅修道院唱詩班錄製的,選取了傳統斯拉夫聖禮儀中各種典型體裁的聖詠:特羅帕裡翁、康塔基昂、詩歌韻文、升階經等,這些也是拜占庭聖詠中常見的讚美詩體裁,可見斯拉夫禮儀及其音樂源自拜占庭。九世紀時兩位修士聖西里爾和聖美多德受拜占庭皇帝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派遣,前往斯拉夫地區傳教,並使用希臘字母和一些自創的字母記錄古教會斯拉夫語。這種語言也是斯拉夫禮拜書所使用的語言。斯拉夫人幾乎完全照搬拜占庭東正教的禮拜儀式和音樂,古斯拉夫聖詠只使用單聲部人聲,沒有樂器伴奏。謝弗託涅修道院屬於本篤會,響應教皇庇護十一世的號召而致力於東西方教會的修和。該修道院唱詩班的歌聲自然純樸,神聖莊嚴,是欣賞斯拉夫聖詠不可多得的體驗。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樂史》1.3.3.2

標題:俄羅斯中世紀聖詠

演奏:Deisus,Sergey Krivobokov(指導)

廠牌:Chandos,“Chaconne”,CHAN 0678

唱片簡評

這張專輯錄制了俄羅斯中世紀獻給聖母瑪利亞的聖詠。源自拜占庭傳統的俄羅斯教會禮拜儀式聖詠的演唱風格是單聲部的,在十六世紀後才逐漸採用西方復調方式,經歷了數次聖詠改革和教會分裂,目前只有舊禮儀派還採用單聲部人聲演唱聖詠。因此,這張俄羅斯中世紀聖詠專輯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俄羅斯東正教會最古老的聖詠之一是記號聖詠(znamenniy chant),來源自斯拉夫語znamya,意為“記號”,使用一種特殊的紐姆譜記錄。從記號聖詠又發展出了繁複的大聖詠、縮減的小聖詠、三聲部復調“道路”聖詠和大段花唱的領唱聖詠。如果想領略這些古老的俄羅斯聖詠,本專輯無疑是最佳選擇之一。Sergey Krivobokov指導的Deisus合唱團採用俄羅斯音樂學家的研究成果,復原了舊俄羅斯聖詠傳統,他們在這一領域的表演是獨一無二的。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樂史》1.3.3.2

標題:記號聖詠

演奏:Optina Pustyn Male Choir

廠牌:OPMC 011

唱片簡評

記號聖詠(znamenniy chant)是中世紀俄羅斯正教會聖詠的主要型別,經歷了多個世紀至今仍在禮拜儀式上使用。九世紀起源於巴爾幹的記號聖詠吸收了拜占庭禮儀和音樂傳統,後來傳到了基輔羅斯。記號聖詠的特點是規模宏大,完整演唱第一首讚美詩或短頌歌,其餘的文字使用相似的既定樣本演唱。十二世紀俄羅斯的領唱者們認為拜占庭流行的繁複裝飾的歌唱風格破壞了禮拜文字的神性和吐字的清晰,而選擇發展了一種相反的風格。蒙古人的入侵導致俄羅斯和拜占庭中斷了聯絡,傳統聖詠也只在北方地區保留了下來,直到十五世紀才重新繁榮起來。在十七世紀的聖詠改革中,記號聖詠的表演細節失傳於紐姆譜轉譯到五線譜的過程中。經過現代音樂學者的研究復原,我們才能重新欣賞到記號聖詠的部分原貌。

Tags:聖詠拜占庭俄羅斯記號紐姆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