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由 考古快遞 發表于 旅遊2021-11-25

簡介62 米,自口向下深0

晉國古城遺址收費嗎

選自《考古》1988年10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

1962 年,在山西省侯馬市牛村古城南端正中方位南去約 250米處發現一處晉國祭祀建築遺址(圖一)。北距晉國石圭作坊遺址約 100米。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山西省文管會於1963年、1964 年對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1963 年發掘5× 5米探方4 個,面積為100 平方米。1964年發掘 5× 5 米探方63個,面積為 1545平方米(自 T1050起,圖二)。現將主要收穫介紹如下∶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一、地 層 堆 積

遺址自第三層始為東周文化層。 現 以 T1058、T1066、T1073、T1081四個探方北壁為例加以說明(圖三)。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第一層∶表土層,灰褐色,土質鬆軟,厚 20一30釐米。

第二層∶黃褐色土層,質硬,厚15—25釐米。 內含少量元、明時期磚瓦、瓷器等碎片。

第三層∶ 可分二小層。

③A層;深灰褐色,質較軟,厚10-35釐米。內含大量陶片及瓦片。此層下發現窖穴(灰坑)H1174、H1121。

③B 層∶灰褐色,質硬,厚 20—40 釐米。包含物同③⑨A層。 此層下 發 現 建 築遺 址及 H1125、H1162、H1222、H1197(其中 H1125 打破 H1222,H1162、H1125 被基址打破,H1197 打破 H1222,H1090、H1103及④層)。

第四層∶ 建築基址及祭祀坑遺蹟。

第五層∶早期文化層,土質紅褐,內夾雜有黃褐色土塊,分佈不均,厚 20—60 釐米。本層部分被壓在建築基址之下,只出土極少量早期陶片。此層下未發現文化遺蹟。

根據上述地層,並結合對出土陶器的比較分析,可將此遺址的文化堆積初步劃分成三期五段。

早期:第一段,第五層及③B層疊壓的部分文化遺蹟。

中期:第二段,③ B層疊壓的部分文化遺蹟。

第三段,第四層文化遺蹟。

晚期:第四段,③ B層及其疊壓的部分文化遺址。

第五段,③ A層及其 相應的文化遺蹟。

二、建築基址的形制和結構

建築基址由主體建築基址 和環 繞於它東、西、北三面的“垣牆”基址組成(圖版伍, 4;圖四)。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基址東西長 39 米,南北寬 38 米,總面積為 1482 平方米,方向以垣牆基址的東邊為準,為 345°。

在現存的夯土基址上,除垣牆基址的西北拐角處保在部分牆體殘段外,沒有發現任何柱穴、礎石、散水、下水道等之類的建築遺存。

1。主體建築基址

它是建築基址的主體,平面呈長方形。東西 20。80、南北 10。40米,面積 216。32 平方米。殘存表面保 存含大量砂石、夯 土碎塊,厚約10—20釐米左右的一民堆積。高出當時地表 10 釐米左右,西部較東部低約 10 釐米。基址厚(深)80—100 釐米,邊沿處被晚期文化堆積破壞,故較薄。 基槽壁底平整。不少部位破環早期文化遺蹟。形制比較規整。

2。“垣牆”建築基址

由環繞中心建築基址的東,西、北三段相銜接的“填牆”基址組成。北段東西 38 米,東、西兩段已發掘部分,分別為 10米和 25米,鑽探了解原長均為 38米。垣基寬度各部分有異,西段南部 4、北段東部 3米。在西北拐角處的基址表面上,儲存有向南 10、向東 16、寬1。20—1。50、高 0。10—0。20米的牆體遺蹟。由 3—4 層厚5—7釐米的夯土層構成。夯土的成份和色質與牆基完全相同。不見版築及壁面痕跡。

北段矩牆中間向北突出一段,長 6,北寬 2。2、南寬 4米,由厚約 7—8 釐米的三層夯土構成,深(厚)約 25 釐米。向南也突出一段,由純淨紅褐色粘土構成,深(厚)50 釐米,未經夯打加固,與中心建築基址接合處有清晰的分界線。寬約 4。2、長 2。2 米。

垣牆基礎與中心建築基址間距東 5。50、西 4。50、北 2。50 米。在基址的內外兩側不少地段還儲存當時活動硬麵遺蹟。硬麵多由基址向外,由高向低呈斜坡狀。硬麵厚處 5、藏處 2 釐米左右,踐踏形成,未經夯打。

基址是在遺址原來文化堆積之上,在所需要的範圍先挖直壁平底,深度 0。70—1。10米的基槽。槽底生土部分先行夯實,調到灰坑和其它文化堆積時,一般將其取出,另行填土夯實與槽底取平,但也有隻是處理其中一部分加以夯實,剩餘部分保持原狀。基槽兩壁遇有文化堆積時,不再進行加固,這種情況往往出現由於夯打基槽致使槽壁向外突出的現象。 基槽修整後,由槽底向上逐層填土夯實。

夯築方法有兩種; ①中心建築基址採用整層夯打,故而層次清楚,厚薄均勻,夯層厚 4—5 釐米。夯層表面夯窩密集,窩間看不出有任何分界。夯窩直徑 2—4釐米,似由成束的夯杵夯打而成。②垣牆基址,雖然沒有發現明顯分段夯築的痕跡,但在夯土的層次、厚薄、質量等方面,東、西、北三段間均不甚相同,即使在同一段基址範圍內,各部分夯土的硬度、厚度,質料、顏色等都有所差別。總之,中心建築基礎結構在質量上比垣牆基礎要高的多。這是由上面負荷的建築物形制。規模的不同要求所決定的。

在中心建築基址附近的文化層堆積與灰坑中比較集中她出土了大量筒瓦和板瓦,這表明該基址的上部原有建築物的頂部是用瓦覆蓋的。

三、祭 祀 坑

發現祭祀坑59 座。其中少數為人,牛、馬、羊、馬羊,豬坑,多數為空坑。這些祭祀坑絕大多數分佈在中心建築基址南,東,西填牆基址之間的空地上(圖六),僅 K5 分佈在北垣牆基址外側(圖四)。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祭坑分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長方形祭坑,55 座。直壁亞底,形側比較規整,少數四角呈抹角狀。坑口一般長0。80、寬 0。50、深 0。40—0。50米,少數深達 2米左右。橢圓形祭祀坑 4。座,壁底不平整,形制不大規整。,祭祀坑多填紅褐花土,內含雜質及陶片等遺物。未經夯打。

l。 人坑 1 座(K16)。北距中心建築西南角 3。50 米。基本為南北向。坑口長 1。22,寬 0。55—0。62 米,自口向下深0。4米處向南收縮形成口徑為0。62米的近方形坑。深1米。坑壁及底極不平整,人骨呈側身跪臥式,頭北面東,上身側斜依靠於坑北壁,上肢在胸部半屈交叉,儲存完好。經鑑定系一具30 歲左右的男性骨骸。是致死後埋葬的(圖五、七)。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2。牛坑1 座(K2)。北距中心建築基址南邊緣 1。25米。平面呈抹角長方形,長1。07、寬 0。53、深2。25、口距地表 0。55米。側臥,頭向南,四肢向南直伸,比較完整。似捆綁四蹄埋葬的(圖八)。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3。馬羊坑1 座(K51)。 北距中心建築基址的西南角8。50米。口長 0。80、寬0。30、深0。55米。正北方向。底部埋一具馬的完整頭骨及羊的殘下額骨(圖九)。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4。羊坑3 座,即 K23、2534。

K23,北距中心建築基址南邊緣 5。20米。口長1、寬0。52、深0。90 米。直壁平底,十分規整。骨骸錯亂(圖 一○,左)。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s。 豬坑1 座(K5)。位於垣牆基址北段外側4米處。口長0。80,寬0。40、深0。80米。頭向北,面向西,軀幹平伸,四肢屈曲交叉側臥。擺放十分規整(圖一○,右)。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6。空坑 52 座。佔祭祀坑的絕大多數。這些空坑估計可能屬於肉祭、血祭性質的祭坑。

59 座祭祀坑平面佈局沒有清晰排列次序,但個體間有不少形成兩坑並排成對現象,如K18和K1,K15 和K16,K21和K33, K13 和K32,K26 和K27 等皆是,多數分佈在西北部。這些並非偶然的現象,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各類祭祀坑與建築基址同處 於 3B文化層下。祭祀坑之間有相互疊壓、打破關係,如K14打破 K18、K1;K15打破 K18;K24 打破K29;K29 同時打破K28;K11打破K12;K39 與K45 同時打破K38,說明祭祀坑之間時間有早晚區別。但這些祭祀坑均屬於建築基址使用時期的遺蹟。

四、其它文化遺蹟

1。房基∶

共發現5 座。 其中4座平面呈長方形,1座呈圓形,均為單室斜坡門道半地穴式。分屬中、晚兩期。屋室底部都有厚約 2—7 釐米的硬麵,近門口處硬麵較厚。 建築技術及形制除了晚期出現壁龕外,沒有其它明顯的不詞。

①。長方形 4 座。均屬中期三段。 F1004 位於遺址北部。口長 5。20、寬 3。50、底長5。02、寬 3。26、殘高1米。西北部 1 號灶及部分地面被H1070 破壞。門道位於南面,一級合階,破壞嚴重,殘長0。65、寬1。45、高0。40米。底部硬麵厚 2一4 釐米,北高南低,相差25釐米。四個牆角處各有燒灶一個,其中西北、東北角儲存較完整,形制大體相同。都是在屋角由壁內向上斜挖通道至地表,上口長20、寬10。深45釐米。下口呈半圓形,直徑 8釐米。灶門破壞嚴重,形制不清。灶底圓形,徑 45、口底高 30 釐米(圖一一、一二、一三)。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F1005 屬晚期五段。位於遺址西 側。口長 3。8、寬2。4米、殘高1。04—1。85米。門道位於北面,北高南低呈斜坡狀。 西壁下部有高 90、寬 92、進深 70,深人居住面下 40 釐米的壁龕一個。 圓拱頂,底齊平,無硬麵痕跡(圖版伍,1;圖一四)。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②圓形1座(F1006)。

屬晚期五段。位於遺址北部。口呈不規則圓形,長徑2。50、短徑 1。45、底長徑 3。02、短徑 2、殘高 1。50一1。8 米。底之西南部有壁龕一個,形狀不規則,進深0。30 米。門向西北,長0。45、寬0。75、高0。50 米。一級臺階,寬度與門道相同,長 0。80、高 0。30米。下部與高出屋地面 0。40—1。40、長1。20 米的土臺相連。檯面與屋面均西商東低,呈餘坡狀。壁上有清晰的鍵、鑄之類工具痕跡(圖版伍,2;圖一五)。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2。灰坑

共發現 145 個。多數分佈在房子附近。早期一段 35個。中期二段 10個,三段 34個,不能分段者11個。晚期四段 8個,五段 44個,不能分段者 3個。平面大致可分長力影,圓形、不規則形三類。不規則形最多,大部分佈在建築基址周圍,壁、底不平整,形制較大,多呈長條形,可能屬幹修築建築基址取土後貴留下的遺蹟。長方形、圓形坑形制多較規整,且較深,應屬儲物窖穴。灰坑製作技術旱晚無甚顯著變化。

3。 墓葬

共發現12 座。編號自 M1001 始。多分佈於遺址西北部,少數分佈於遺址西部。基葬佈局、方向均無規律,分長方形豎穴墓和甕棺葬兩類。

長方形豎穴墓 3 座。 屬晚期四段1 座,五段 2 座。慕口長、寬、高分別在 1。80— 2。00、0。50—0。70、0。60—1。04米之間。集開壁底表面不平整。無葬具者1 座,瓦及陶罐、南殘片做葬具者1座,木棺葬具者1座。葬式為仰身直肢,骨架已朽,藕主皆為成年人。僅 M1010 內隨葬一件陶豆和缽,餘者無隨葬品。

甕棺葬 9座。 中期二段 2座,晚期四段 3 座,五段 4 座。墓坑多坡壁,圜底,極不規整。墓口長在0。50—1。60、寬0。30—0。50、深 0。20—0。70米之間。葬具少的由兩三件,多的五六件陶器碎片湊合而成。 骨架已朽,均為兒童墓葬。

五、出土遺物

1。陶器 出土陶片甚多,但極少能復原。泥質陶、夾砂陶均有,主要器形有鬲、盆(瓶)、豆、罐、甕、壺、鼎、缽及大量筒瓦。板瓦。現將幾種最典型的器物介紹如下;

鬲 分五式。1式屬早期,ll、1ll 式屬中期,1V、V式屬晚期。均為夾砂陶,折沿,短頸。

1式;標本 T1089 H1029①∶1,灰褐陶,沿面較寬平,福肩。繩紋較細,上部斜行(圖一六,2)。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I 式∶ 標本 T1079H1001②∶ 4,澄黃色,沿較窄,束頸近外卷,肩微聳,中繩紋略交錯(圖一六,4)。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III式;標本 T1059H1135;2,褐色,沿窄,沿面下凹稍下垂,唇較厚,頸近直,肩稍聳,中繩紋交錯(圖一六,3)。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1V式;標本 T1060H1058; 3,灰褐色,沿面下凹,唇方厚,頸矮微卷,圓聳肩,粗繩紋(圖十六,1)。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V 式∶ 標本 T1059③a∶ 2,黃褐色,沿面下凹成槽,唇成寬稜狀,頸矮而卷,圓肩,繩紋錯亂(圖一六,6)。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盆 分五式。Ⅰ式屬早期; 1lI、II 式屬中期;IV、V 式屬晚期。泥質陶,敞口,寬折沿,深腹,頸及過。慮部繩紋抹平,唇上印花,其中少數為瓶。

1式;標本 T1089H1029①; 3,深灰陶,唇印小花,沿面平寬,折角鈍,上腹近直,中繩紋直行,規整(圖一六,5)。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II 式∶標本 T1079H1002③;1,灰褐陶,沿面略凹,內折角圓鈍,口微敞,頸折,內外略呈斜面,中繩紋略交錯(圖一六,7)。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lII 式∶標本 T1060H1116②∶ 1,沿面下凹,頸折明顯,內外成斜面,下腹急內收,繩紋斜行交錯(圖一六,8)。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1V 式;標本 T10603b∶1,沿面下凹,唇厚起核,印大花,上腹微鼓,下腹急內收,頸折成斜平面(圖一六,10)。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V 式;標本 T1134③a;5,沿窄,面凹,唇下垂,頸祈成斜平面,且微下凹,沿上印大花,繩紋淺且錯亂(圖一六,9)。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罐 分二式。I式屬中期; J1 式屬晚期。多數為泥質灰褐陶,少數為泥質黃褐陶。沿外折,頸較矮,中細繩紋,常有一、二道弦紋。

I式∶標本 T1060H1252;4,圓唇,沿外卷,窄面近平,頸微卷,肩較聳(圖一六, 11)。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II 式∶ 標本 T1058H1089;7,唇下垂,沿斜侈面平,矮頸折稜明顯,圓肩鼓腹(圖一六,14)。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豆 分五式。I 式屬早期;II、lII式屬中期;IV、V 式屬晚期。泥質灰陶,盤外折角近方,柄細高,盤徑在 12—13 釐米間。

I 式;標本 T1089H1038;7,深灰色磨光陶,盤較深,壁微內凹(圖一六,13)。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II 式;標本 T1089H1024②;1,灰色陶,磨光較差,盤較淺,壁向內凹,盤內飾二、三道弦紋(圖一六,12)。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lII 式; 標本 T1059H1090; 4,陶灰色,盤較淺平,壁較直(圖一六,16)。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IV 式;標本T1058H1101④∶1,淺灰色,盤淺平,壁矮直,製作粗糙(圖一六,17)。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V 式∶ 標本 T1058HI128;5,灰白色,不磨光,盤較淺,壁外及盤底多成凹凸飛稜(圖一六,15)。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小口高領罐(瓶) 分四式。I式屬早期; II、III 式屬中期;lV 式屬晚期。泥質灰陶,唇向上突起 。似盤口,肩、腹部繩紋被數道旋紋切割。

Ⅰ式;標本 T1130H12◎;4,灰褐陶,沿面稍寬,唇突較高,潤肩,細繩紋,規整(圖一六,18)。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I1 式∶ 標本 T1079H1002③;1,灰陶,唇突較矮,沿面稍寬,頸近直,扁腹,細繩紋略交錯(圖一六,19)。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IIl式∶標本 T1159F1001;1,淺灰色,唇突高 0。6-0。7釐米,頸矮直,口稍敞,圓肩,繩紋交錯(圖一六,20)。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IV 式∶ 標本 T1058H1101②∶ 2,灰白色,唇突高 0。8—0。9 釐米,頸直矮略圓卷,圓肩鼓腹,繩紋淺亂(圖一六,21)。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鈴形器 1件。泥質灰陶。因形,內含兩顆陶丸,正面有十條輻射狀鏤孔,中間一孔,可安柄(圖二四,1)。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發現的15 件陶 器上,發現了16 種刻劃的圖畫與符號。這些陶器均出自早期和中期二段遺蹟中。中期三段至晚期沒有。這些圖畫和符號大多刻工熟練流暢,少數較草笨拙。其中一部分,可能屬於陶工的一種記號,鳥獸圖案可能是器物使用者做為一種裝飾刻畫上去的,同時也紀到一定的記號作用。從少數記號的結構上看,似古代數字的形體,這方面的問題還需嬰更豐富的出土資料,才能作進一步探討。這 16種圖畫與符號除 1 件刻在陶籃腹部外壁,一件在不知器形的把部外,其餘均刻畫在豆盤底部表面(圖版伍,3;圖一七一一九)。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2。瓦類 遺址出土的建築材料主要是瓦類,數量很多,採集標本 11517 件,其中板瓦 8687 件,簡瓦2830件。除少數出自r期外,絕大多數出自晚期文化遺蹟中。不少遺蹟被瓦類填滿,如灰坑 T1089H1023、H1125、 H1039 等皆是。其中最多者出土1千餘件。這些遺蹟大多集中分佈在中心建築基址的周圍。瓦類特點是規格一致,式別較單純。

筒瓦 泥質灰陶。 泥條盤築成圓筒,裡外抹平,然後用托子或布、藤之類紡織品做村數;外邊拍打印出繩紋,唇部經輪修,將圓筒切割為兩半(由外向內切割)再經窯燒而成。形制較規整大寬窄厚薄一致,;後部較短而正方。胎厚。內面平整,接縫不明顯。直徑為 17釐米者多,18 釐米者少,長度 49釐米者最多,37、38釐米者較少。表面繩紋斜行規整,少數呈菱形。可分二式,分屬中、晚期。

1式以 T1210H1122;1(圖二〇,3)為標本,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Ⅱ式以 T1113H1084∶ 2(圖二O,1)為標本。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板瓦 灰褐色陶。製作技術、形制特點及變化規律與筒瓦大體一致。只是製做時將圓筒分割為四等分。 分二式,分屬幣、晚期。

1 式∶ 標本 T1065H1118∶1,長 31、首端寬 23。5、尾端15、厚1。1—1。4釐米。面飾中繩紋,規整(圖二O,2)。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II 式; 標本 T1092 H1107; 2,長 49。4、首寬 30。5、尾寬28、厚2。3 釐米。兩端較薄,面飾中繩紋,交錯。一端置四個瓦釘(圖二〇,4)。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瓦當 共 241件。均殘段。半圓形,多數為素面,少數面飾陰刻菱形方格 紋。直徑17一18 釐米。

3。遺址中出土了不少與鑄造銅器有關的遺物,其中不少殘塊不明器形,完整或可辨器形的有煉爐殘塊、陶範等。

煉爐殘塊 共 209 件。從較大的形體觀之,為淺鍋底形,如標本 T1173 H1076; 1,外壁磚紅色,內壁黑褐色,表面敷銅鏽、煉碎沫一層,形成氣泡,呈蜂窩狀。口徑 17、深 35、壁厚10 釐米。

爐圈 22 件。 一件呈圓筒形,高 14。2、厚1。2-2。2 釐米。壁中間有一道氣孔,孔徑 1。7釐米,外壁灰褐色,內壁灰色,並敷有不少銅鏽沫。

淘範 共114件。其中削範22 件,櫻範 12 件,戈範、合葉範、車套範各1件,不明器形者77 件,空首布範芯 4件,範塞(支釘)43件。

削範 22 件。其中4 件完整,形制底本相同。標本 T1066Y1001∶ 0033,磚灰色,楔形,一範雙刀,澆口部分殘,殘長23、環寬。9、刃寬 6、厚4。9 釐米。底轉角成圓形,四壁有一圈寬1。2、深 0。8 釐米的溝槽,壁外殘有合範線四條。型腔通長 20、刃長11。8、柄長6釐米。橢圓形環徑 2。5 × 3。2 釐米。刃前部寬2、後部寬 1。5釐米。刃部略內凹(圖二一,左;圖二二,上)。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標本 T1087③1;0035 儲存比較完整,澆口處儲存一層銅渣殘跡(圖二一,右;圖二二,下)。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鑊範 12 件。均屬晚期。分單範、雙合範兩種。多成楔形,磚紅色,外側保留指痕。型腔底部多有兩道王字形劃痕,錢過的範,型腔表面敷一層灰褐色塗料。

戈範 1件。磚灰色,僅存鋒部,外側保留凹槽一段,寬 1。1、深 0。4 釐米。

車軎範 1件。殘段,黃褐色,殘高 6。5、上徑10、下徑12。2、厚1。6—2。1釐米。分型面外側殘存合範線一條。

合葉範 1件。殘長7。7、寬 5。5、厚1。4一 2釐米。

4。銅器

鑊 標本 T1060H1057②;1 (圖二三,右),鏽甚,上寬下窄成槐形,方銎,銎內尚有木柄朽痕,長13。3、寬 4、刃寬 3。7、愛壁厚0。6 釐米。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削 2 件。標本 T10603a產2,背稍拱起,尖微潮,柄扁平,末端作橢圓形環,通長 24。1、刃長15,寬 1。6、環徑 2。7×1。5屬米。標本 T1175H1110④; 1,首殘,背微凹,尖微翹起,刃較鍾,通長14。4、刃長9、寬0。9、厚0。2釐米(圖二四,3)。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刻刀 2 件。標本 T1175H1055④; 7,一端刃部成鏟狀,另一端向一側斜出一尖,殘長8。5、寬 0。8、厚 0。2 釐米。標本 T1083 F1008②;3,窄長條形,一端成尖錐狀,長 14。6、寬 5、厚3、刃寬0。7 釐米。

針 6 件。橫斷面呈正方形,最長 7。1釐米,不見針孔,估計是雕刻陶範花紋之用具(圖二三,左)。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5。石器

石斧 2 件。青石灰岩製成,皆殘。標本 T1058H1197④∶3,一面保留打擊破裂痕跡,兩面開刃,殘長2。3—4。5、寬 7。6、厚1釐米。

石刀 2 件。石灰板岩製成,均殘甚。標本 T1134H1020③∶3,兩面開刃,殘長4。2、寬 3。3、厚0。6 釐米。標本 T1089H1024③; 2,殘長3。5、寬1。2、厚1釐米。刃部純厚,保留中間穿孔二分之一。

石鏟 2 件。板岩製成。標本 T1097③ b;6,通體磨光,平面呈梯形,長23。6、體寬 3。7、刃寬11、厚1。3釐米(圖二四,5)。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石杵 2 件。皆殘,圓柱體,磨光,使用面平滑。標本 T1082③b;4,使用面徑 4。2、殘長8釐米。標本 T1192H1137;1,使用面徑 4。2、殘長16釐米。

磨石 共125 件。均淺段,灰砂岩製成,按形制可分三式∶

I 式∶2°件。體扁平。標本 T1087④; 6,殘長32,寬19、厚2。2—2。6釐米。

II 式;21件。兩對應使用面上有寬窄深淺不一,形狀不同,數量不等的條形溝槽。

III式∶30 件。大小厚薄、方圓長短不等,單面持磨,根據不同需要隨意轉動,邊沿多呈弧線形。估計是打磨銅器鑄件用的。石圭 標本 T1089H1023∶1,殘長11。3、寬 2。4、厚0。1 釐米。

6。其他

骨錐 4 件。用鳥類或獸類骨骼作原料,將一端磨成尖狀而成,形制粗糙,尖較純。

骨簪 36 件。均用獸骨磨製而成,多殘段,可分四式∶

I 式;12 件。截面半圓形,頂齊平,尖圓鈍,長10一15釐米。

I 式∶ 3 件。圓柱體,頂端呈圓盤狀,塵圓鍾,長 7—9 釐米(圖二四,4)。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III 式∶16 件。三稷體,平頂,尖鈍,長 10—14釐米。

ⅣV式∶ 5 件。四稜體,通體磨光,頂平,尖銳,製作規整,長 10—18 釐米。

蚌器 21件。皆用蚌殼製成。 刃部較鈍。刃部加工成鋸齒狀,即成蚌鑲。

玉器 標本 T1082K18,綠褐色,色澤十分華麗,兩面保持鋸縫 一道。長 21。8、寬 10。5—12。2、厚0。45釐米。標本 T1082K13,灰褐色,不規則形,一面光滑,一面儲存石皮,長10。8、寬6、厚 2。4 釐米。兩件玉器均出自祭坑底部,其形制和質料與侯馬盟暫遺址出土 書寫盟辭的玉幣等祭祀遺物極為相似(圖二四,2)。

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

六、結語

1。基址的年代∶ 根據基址壓在晚期第四段的 3B 文化層下,本身又疊壓著中期二段的灰統,基址內包含不少屬於二段的陶片,由此可以推定基址始建年代晚於中期二段時期,廢棄於晚期四段之前。換言之,建築基址始建於侯馬晉國遺址的中期晚段,而廢棄於其晚期早段之前,前後使用約 30—40 年。亦即公元前 450 到公元前 420年左右。

2。 關於建築基址性質的探討

侯馬晉國遺址牛村古城始建於公元前六世紀下半葉,廢棄於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②,建築基址建廢時代相當於牛村古城晚期,它是屬,牛村古城晚期的一處祭祀建築基址,當無多大問題。

建築基址由主體建築基址 及環繞它的東、西、北三面的垣牆基址構成。在主體建築基址及東西填牆基址中間的空曠地帶分佈著數十座祭祀坑(已發掘部分)遺蹟。形成佈局規範,結構嚴謹,有相當規模的—處供級祀活動的建築實體。建築基址上部被後期文化堆積破壞,其上的遺蹟蕩然無存。 但在主體建築物四周的晚於基址的文化堆積中出土大量形制單一,時代特徵一致的商,板瓦等建築材料,說明基址之上原來是有建築物的。清人任啟運在《朝廟官室考》中稱廟有圍牆為之官,故三面垣牆基址為之官牆。中間為之“庭”。 向南有否富門,發掘和鑽探工作中未曾發現,故尚難肯定。 古代殿堂建築均建築在高臺之上,登上高臺的踏步稱“陛”。《說文解字》;“陛,升高階也”。《晏子春秋》;“齊泉公登洛寢之臺,不能終而息於陛”。蔡邕《獨斷》∶ “陛,階也,所由升堂也。” 基址北垣牆中部突出部分,夯土結構較松,並由北向南逐漸由薄變厚,穿過垣牆基北直達主體建築物基址,它做為登上主體建築物的踏步,所謂“陛”的遺存是十分可能的。

根據我們目前已掌握的勘探與發掘資料,牛村古城南牆大致有兩座城門,建築基址正處於兩座城門中間方位。

綜上所述,我們初步認為建築基址屬於廟堂建築性質的可能性較大。

1984—1986 年我們在西距晉國 遺址 旱王古城約 1200 來處,勘探發現並局部發掘一處宗廟建築基址,其時代為公元前 550—480年。它是屬於晉國新田 絳都早期的宗廟建築遺址,而牛村古城南的這處建築基址可能是屬於新田 絳都牛村古城晚期的宗廟建築基址。 晉國新田絳都走著一條從初建到發展,到消亡的道路。隨著新宮寢的造就,宗廟、社稷必然轉移,以適應禮制規定城市佈局的要求。 在這些基址中既沒有發現被火燒、水衝的痕跡,也沒有留下任何的木柱、石礎等建築材料。 估計這種轉移是有計劃進行的。應該著重指出的是,在這種轉移和變遷中,看不出嚴格遂守左祖右社制度的跡象。這也可能是晉國在禮儀制度上的一個特點。

由於建築基址被破壞得十分嚴重,原貌很難復原,僅就發掘中一些實物資料對其性質做了初步的推斷,不言而喻是初步的,目的是把資料發表出來,供方家進一步研究、指正。

參加發掘的有∶ 黃景略 王克林 麥英豪 楊育彬 貟安志 吳振祿 張萬中 李奉山

執筆∶吳振祿

繪圖∶馬教河

照相∶樑子明

Tags:基址釐米標本建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