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東方臺中秋晚會格調高階,四大特點,傳統勾連現代,文化寄託鄉情

由 今日碎片 發表于 旅遊2021-10-29

簡介《食在中秋》這個環節當中,中華藝術宮的出現,《雲端月朤》這個環節當中,浦東美術館的出現,《月下知音》這個環節當中,廣富林和周邊建築群的出現等等,反映到晚會畫面當中,則是中國建築、海派建築對於中國建築美學的傳承與現代化呈現,而反映到觀眾內心審

舉例子說明什麼是文化

9月21日晚間,《朤月東方——中秋夢幻夜》在東方衛視首播。這臺中秋晚會,立足海派文化,基於上海實景,實現了“傳統勾連現代,文化寄託鄉情”的藝術品味感。晚會整體效果上,給人一種中國傳統美學的享受,而在具體的節目內容上,更是夫妻情、父子情、家國情,精準傳遞國人情感。基於完整的晚會內容來講,個人認為,這次的東方衛視中秋晚會,至少有以下四大特點,值得點贊。

東方臺中秋晚會格調高階,四大特點,傳統勾連現代,文化寄託鄉情

第一大特點,傳統勾連現代,文化落足上海。

東方衛視中秋晚會月宮三人組亮相之後的第一個節目,應該是《國風大秀》。可以說,這個節目一下子就奠定了整臺晚會的美學基調。上海青浦的朱家角古鎮,配合上傳統服飾的街邊閒逛,觀眾會瞬間升起一種傳統與現代的有效勾連感。這個場景內容,早已經不是舞臺概念當中的傳統服飾秀場,而是這些旗袍美裝,就是我們尋常生活當中的所見,就是朱家角,就是青浦,就是上海。在這裡,沒有刻意,只有生活。那種中國文化真正的親切感,撲面而來。

東方臺中秋晚會格調高階,四大特點,傳統勾連現代,文化寄託鄉情

乃至於稍後的任賢齊和楊千嬅帶來的《花好月圓夜》,在優美動聽的旋律當中,觀眾們看到的,亦是上海人的一種散淡的生活罷了。泛舟河上,飲茶亭邊,老上海的街景徐徐拉開,南派皮影,朱家角草編等等,這些內容,根本不是幻境,就是真實的,存在的,就在那裡的!這種實景之美,其實就是中國傳統美學智慧在當代街景建築當中的典型應用。什麼是勾連?就是我們於現代當中,依舊可以進入到古人的審美境界之中,甚至於它就是我們的生活本身。

《食在中秋》這個環節當中,中華藝術宮的出現,《雲端月朤》這個環節當中,浦東美術館的出現,《月下知音》這個環節當中,廣富林和周邊建築群的出現等等,反映到晚會畫面當中,則是中國建築、海派建築對於中國建築美學的傳承與現代化呈現,而反映到觀眾內心審美當中的,則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且從未斷流,已經在當下枝繁葉茂。傳統與現代,就是這麼勾連起來的,而且,這種勾連,有獨屬於上海的味道——這種味道,其實就是生活本身,不必任何的刻意。

東方臺中秋晚會格調高階,四大特點,傳統勾連現代,文化寄託鄉情

第二大特點,藝術基調,氣定神閒,深諳中國人的美學性格。

美學是文藝理論方向上非常重要的學科。而中國美學在世界美學研究範疇當中,也一直處於頂級水平上。這不是一句自吹的話,而是世界美學的學術專家們公認的。中國美學內容,博大精深,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全。但中國美學正規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那就是講“氣”,不是空氣的氣,是氣場、氣質等等層面上的氣。不同的氣質,產生不同的美學正規化。而中國美學內容最美的一點,則是正規化上的氣定神閒。這一次的東方衛視中秋晚會,終於有效觸碰了這種“氣定神閒”。

以往,有不少晚會在“氣”的問題上,都是慌慌張張的,用流量明星去充斥,用一排的主持人去撐場面,太過吵鬧,自身的美學氣質也就放不出來了。而部分晚會也反向求之,想找一種安靜感、沉浸感,最終因為節目流程的問題、鏡頭拍攝的問題、剪輯處理的問題等等,造成“氣”散了,雜亂無章,缺內在的章法感,沒有娓娓道來的能力。

東方臺中秋晚會格調高階,四大特點,傳統勾連現代,文化寄託鄉情

這一次,東方衛視的中秋晚會,可以作為晚會基調風格濃縮的作品,則是上海歌舞團帶來的《朱䴉》。在這個小節目上,中國美學神韻,以氣定神閒的方式展示。而在整臺晚會的風格上,也是如此化之的。這種整體的晚會風格調性,首先是總導演自己需要真正吃透了“文而化之”的概念,需要娓娓道來的晚會敘事能力。同時,也需要每個部門工作人員的配合。甚至於可以說,認真的觀眾,可以在很多細節當中看出真正的專業來。

比如,這臺晚會當中,觀眾們可以認真看一下鏡頭語言的運用。它不僅是不慌不忙,而且是韻味十足。再比如,剪輯處理上,每一處的銜接,是讓觀眾看不出剪輯師的存在的,看不出這裡是剪輯處理的。把自己藏起來,把鏡頭語言的韻律彰顯出來,正是專業團隊才能夠實現的“氣定神閒”。溫文爾雅的,不僅可以是中國人的品格,而且可以是中國人自己的中秋晚會藝術氣息。

東方臺中秋晚會格調高階,四大特點,傳統勾連現代,文化寄託鄉情

第三大特點,古為今用,西為中用,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海納百川。

我們經常會問,海派文化是什麼特點?立足華夏,長於吳越,而又擁抱潮流,最終形成一種海納百川的胸襟,繼而才有了海派文化的各種正規化。在東方衛視的中秋晚會當中,我們當然可以找出具體的內容,哪些是古代的,哪些是現代的,哪些是東方的,哪些是西方的。但是,作為美學正規化出現的晚會內容,卻是綜合立體、互相包裹的。最古代的,也是最現代的。最西方的,亦是最中國的。

舉幾個例子。比如,東方衛視中秋晚會上的《月下知音》這個環節,俞冰老師的琵琶,演奏的是流行音樂《彎彎的月亮》。您說這是古代,還是現代?當然是古為今用,古今一體。這個環節當中,朱琳老師的大提琴,演奏的詠歎調,朱琳老師帶來的優雅抒情,反倒是最為中國化的美學表達。吳牧野老師的貝多芬鋼琴曲《月光》,反倒是在廣富林的水面舞臺上,構建的也是咱們中國人自己的圓形之美。琵琶、大提琴和鋼琴之間,顯然已經分不出“古今中外”四個字,大家融為一體,共同譜寫的都是中國人的華美樂章。

再比如,《月燃紙上》這個環節,海派剪紙和青年人的潮流街舞結合,您說這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呢?都不是,這就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特徵,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了。中華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在更迭當中實時常新(觀點出自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在海派文化特色濃郁的東方衛視中秋晚會當中,觀眾們看到的正是這種海納百川的實時常新!中華文明,璀璨生輝,這種“海納百川”、“實時常新”是關鍵之關鍵。這臺晚會,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了。

東方臺中秋晚會格調高階,四大特點,傳統勾連現代,文化寄託鄉情

第四大特點,精準傳遞國人中秋情感,實現夫妻情、父子情和家國情的有效昇華。

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當中言,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中秋節為什麼被國人看重?正是因為這個節日,寄託了國人“愛得深沉”。中秋節晚會,最需要直面的,正是國人的這種情感因子。

阿雲嘎、李一桐的音樂劇《愛月之城》,以絳珠仙草與神瑛侍者的故事,講述越劇皇后王文娟和孫道臨老師相濡以沫的愛情。黃志忠和朱一龍的《一葷一素》,則用歌曲情景劇的方式,講述父子情,和平凡人的不平凡守護。龔琳娜等老師的《山歌潮唱》、周深的《觸不可及》,則是從個人情感到土地情感、母親河情感的昇華。最終,廖永昌、多位七一勳章獲得者、勞模代表、扶貧幹部、航天人員的大合唱《百年》,則是國家情感層面上的終極昇華。

東方臺中秋晚會格調高階,四大特點,傳統勾連現代,文化寄託鄉情

這條暗線,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當中士人精神的最好體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家和諧,國家穩定;父子兩代,為國貢獻,雖不能常見,但依舊月滿中秋;歌詠土地,歌詠河流,大江大河,山川錦繡;正因如上種種,方知建設祖國之重任,方知百年之傳承,千年之輝煌。晚會,終究是“歌以詠志”、“歌以傳情”的。這樣的昇華,深諳中國傳統文化之道。(文/馬慶雲)

Tags:晚會美學當中中秋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