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河北武安西南有土產磁石,指南針的故鄉在磁山

由 建安視覺 發表于 旅遊2021-07-03

簡介河北武安西南有土產磁石,指南針的故鄉在磁山作者:張海江磁山又名紅山,屬太行山餘脈,小摩天嶺終止於南洺河北岸,海拔427米,是我國著名的鐵礦山之一

太行紅山為什麼叫紅山

河北武安西南有土產磁石,指南針的故鄉在磁山

河北武安西南有土產磁石,指南針的故鄉在磁山

河北武安西南有土產磁石,指南針的故鄉在磁山

河北武安西南有土產磁石,指南針的故鄉在磁山

河北武安西南有土產磁石,指南針的故鄉在磁山

作者:張海江

磁山又名紅山,屬太行山餘脈,小摩天嶺終止於南洺河北岸,海拔427米,是我國著名的鐵礦山之一。由於鐵礦石裸露地表氧化赤鐵礦及半假象赤鐵礦而呈深紅色,故有“紅山”之稱。盛產礦石,多為磁性,能引針不墜。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磁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據《古礦錄》記載:《明史地理志》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裡,上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磁從石從玄,茲乃二玄,色黑。

這是一座神奇的山,二千年前的古地理著作《山海經》描述過它。

這座山中蘊藏著豐富的天然磁磁鐵礦,人們開採這兒的磁石,做成指南針,用以指示方向。

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發明之一。沒有它,大概就不會有鄭和下西洋,不會有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不會有麥哲倫環繞地球的航行。

這座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做出了貢獻,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交通交流做出了貢獻。而正因為太行山中段的這座山嶺蘊藏著豐富的磁石,所以被人們自古知名人稱作磁山。

這座山嶺所在的州,被稱作磁州。近代以來,改稱為磁縣,隸屬河北省邯鄲市管轄。

我國古代從磁石到指南針的應用,有過漫長的認識過程。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磁石把許多鐵屑緊緊吸在一起,就像是母親慈祥地撫摸著她的兒女,所以當時把磁石叫做“慈石”。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指南工具——司南。《韓非子·有度篇》明確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名”可見,司南在韓非子之前已經出現了。

戰國時期的司南是什麼樣子。現在不得而知。漢代司南的形制和使用方法在《論衡·是應篇》中有所敘述:一把小勺,安放在地盤上,小勺靜止時,勺柄指向南方。後人根據這個資料和出土的漢代地盤實物,製成了漢代司南模型。小勺是由天然磁體磨製而成的,勺頭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外力撥動勺柄,勺體即以球面頂端為圓心在地盤上旋轉。地盤用銅做成,內圓外方。中心圓的圓面也磨得非常光滑,儘量減少勺體與地盤的摩擦,以保徵勺體指示方向的準確性。中心圓外圍依次部列八卦、天干(缺“戊已”)地支和二十八宿,除重合的不主外,共標出二十四個方位。當小勺靜止時,可以很方便地讓人識別所指示的方向。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用磁石磨針鋒,說明那時已經掌握了人工磁化的方法。當時製造人工磁體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把鐵片剪成角形,放在火裡燒紅,趁熱平出,順南北放向放置地面,冷卻後因受地磁感應帶有磁性;另一種方法是把鋼針在天然磁體上摩擦,因傳磁而有了磁性。當時有四種不同裝置的針型指南針,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縷懸法是把一根磁針用單絲粘住,懸在木架上,針下則安下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靜止時,鋼針就能指示南北。沈括在實驗縷懸法指南時,多次發現磁針並不是指示正南正北,而微偏西北和東南,從而發現了地磁偏角——地球南北極連線與地磁南北極連線交叉構成的夾角。水浮法指南針是把磁針橫穿燈掌心,放在水碗內,利用燈草的浮力和水的滑動力,磁針則指示南北。縷懸法指南針轉動靈活。在指導方位上準確性較高,但使用時不能有風,物體不能晃動,有許多限制。水浮法指南針漂浮水面,能相對保持磁針的水平和穩定,比較實用,正是這種指南針,首先應用於航船事業。

我國是最早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的國家。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又加速了指南針本身的發展。南宋時期,開始把磁針與分方位的裝置組裝成一個整體,叫羅盤,古代則有不同的名稱,或曰地螺羅,或曰針盤,還有子午盤、定盤針、經盤的。元朝時期,還造成了立針式的指南工具——指南龜和指南魚,在木刻的龜、魚腹部安裝磁體,下面立針支撐。它們的優點是以立針代替水浮,缺點是仍未與劃分方位的裝置配合成一個整體,使用不很方便,但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在十二世紀以後傳到了阿拉伯國家和歐洲。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

磁山,指南針的故鄉。指南針的民明起源於什麼年代?由什麼人發明?至今還是一個謎。在磁山文化這部大百科全書,歷史經典中,也許會找到它的答案。“磁山文化”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專家的目光。

磁山,指南針的根,指南針的源

指南針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其始產於何地,學術界既無定論,也無爭論。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判斷,其產地當在武安。在四部古籍中有關於磁針的記載:一是《韓非子》記載“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二是《鬼谷子》記載“其察言也不失,如磁石之取針”,“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三是《管子》記載“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即鐵礦)”。四是《夢溪筆談》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自殷商、戰國時期,形成了以今安陽為中心的文化圈,上述諸人,韓非子系韓國人、鬼谷子是鄴人(今臨漳)活動 在今雲臺山,管仲系齊國人,在邯鄲東,基本都在此文化圈中。而在此圈中有磁石者唯有武安磁山一處。《夢溪筆談》的作者系沈括。他曾視察經西路,到過磁州,上述記載即為其所目睹。在《隋史》有皇帝車駕出行,有“指南司方”及武安有“磁石山”的記載。正因為在隋代時,磁山已非常著名,而將州定為磁州。磁州又為當時全國磁石的集散地。故此推斷,武安磁山是指南針的故鄉。

(張海江,男,漢族,1977年3月出生,河北武安市人,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現為磁山文化研究會會長,環球出版社編審,《磁山文化》主編•責任編緝,中國國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聯合中心組織委員會委員,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

Tags:指南針磁山磁石磁針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