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由 彼此禮鈺趣聊 發表于 旅遊2021-06-27

簡介瀘沽湖國內對瀘沽湖漁業資源的調查始於1978年,當時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組建了一批專家團隊,專門對湖區的水生生物進行了科學考察,發現並命名了3種新的裂腹魚

瀘沽湖的船叫什麼名字

瀘沽湖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高原湖泊之一,湖面海拔為2600多米,位於四川和雲南交界處,由兩省共同管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瀘沽湖中還有著相當可觀的淡水魚資源,在上世紀70年代的捕撈量一度高達40~50萬斤/年,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蛋白。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瀘沽湖

國內對瀘沽湖漁業資源的調查始於1978年,當時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組建了一批專家團隊,專門對湖區的水生生物進行了科學考察,發現並命名了3種新的裂腹魚。

和其他高原魚類(比如青海湖湟魚)一樣,裂腹魚的生長速度非常慢,種群資源很容易因過度捕撈而枯竭。相關資料顯示,在50年代時瀘沽湖裂腹魚的年捕撈量高達60萬斤,80年代就急劇減少到了6萬斤,90年代的漁獲量僅有0。4萬斤(4000斤),資源衰退趨勢非常明顯。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瀘沽湖捕魚已被禁止

曾經的瀘沽湖,是一個“聚寶盆”

在四川當地,瀘沽湖更常見的叫法是“亮海”,和草海一起共同組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瀘沽湖中的3種特有裂腹魚資源嚴重衰退,恢復速度緩慢,湖區的波葉海菜花等水生植物也已不多見,生存現狀不容樂觀。為了保護這些珍稀的動物植物,全湖已禁止各種機動船行駛,漁業捕撈更是被嚴格禁止。

然而在歷史上,瀘沽湖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聚寶盆”,被視為當地重要的生產性湖泊。上個世紀,瀘沽湖盛產各種肥美的魚蝦、蚌螺等水產品,豐富的水生生物還吸引來了野鴨、大雁、丹頂鶴、鷺鷥等水禽,甚至還能偶爾見到水獺等獸類,堪稱高原生物的“天堂”。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2021年春節期間瀘沽湖迎來紅嘴海鷗

據資料記載,過去瀘沽湖周邊的草叢中能撿到很多鴨蛋,湖區的水經常漫到玉米地,在地裡捉魚是很常見的事。由於開發力度太大,湖區的魚類遭到了瘋狂捕撈,在短短的十幾年間,漁業年產量就從原來的50萬斤減少到了8~9萬斤,到最後幾乎無魚可捕。

在湖區周邊,還有很多廣闊的洪積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但大多數都被開闢成了農業耕地,規模至少有2。2萬畝,雲南省境內有1。2萬畝,種植的作物以玉米、洋芋為主。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瀘沽湖草海溼地

受圍湖造田等人為活動的影響,湖區周邊的生態環境被顯著改變,丹頂鶴等大型珍稀水鳥在80年代就已不見蹤影,野鴨和魚類的數量急劇減少,湖面的菱角也基本絕跡。

專家們曾想把瀘沽湖改造成“人工魚庫”

瀘沽湖是一個深水湖泊,水深超過50米的湖區佔全湖面積的一半,平均水深也有40。3米,是中國排名第三的深水湖。瀘沽湖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5。2公里,湖區面積超過50平方公里。由於水位深,瀘沽湖的水容量很大,保水量常年維持在22億立方米左右。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從蓄水量這一優勢來說,瀘沽湖確實具備成為“人工魚庫”的潛力,再加上湖區水質優良,養出淡水魚的品質也能得到保證。一方面,瀘沽湖內野生的裂腹魚產量急劇下降,趨勢不可阻擋;另一方面,漁業專家們在80年代提出了新的開發意見:可以透過引入經濟魚種、加大魚苗投放量等手段(即用外來經濟魚類取代當地的裂腹魚),進一步增加經濟效益。

按照專家的設想,如果瀘沽湖每畝水面能養殖50~60斤的淡水魚,那麼全湖適宜水面至少能獲得400~500萬斤的漁獲,是當時最高產量的十倍左右。如果人工漁場能達到這一水平,那麼(當時)渡口地區的人均水產品佔有量將達到15斤,足以滿足市場需求。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照片攝於白邑黑龍潭,豐澤園植物園。

如果全面開發,將瀘沽湖打造成川滇地區的淡水魚養殖基地,“人工魚庫”的產量還能再翻一番。按照1979年全國平均每畝生產125斤水產品的規格來計算,瀘沽湖區的水產品總量可達到1000萬斤,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產量。

現在看來,專家的這種觀點顯然不可取,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卻有著特殊的考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糧食生產、資源開發是國內的首要需求,湖魚、河魚堪稱“救命魚”,青海湖的湟魚、鄂陵湖的花斑裸鯉在當時也由於同樣的原因而遭到了過度捕撈。事實上,瀘沽湖中3種裂腹魚的命運只不過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其中一個縮影罷了。

如今的瀘沽湖,生態保護是第一位

和湟魚、花斑裸鯉一樣,瀘沽湖的裂腹魚也被列為了國家保護動物,受到了漁業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記錄在案的瀘沽湖魚類共有12種,除了裂腹魚以外,常見的魚類還包括鯽魚、鯉魚、草魚、大鱗副泥鰍等經濟品種。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在2015年,為了調查湖區內魚類的種群結構,瀘沽湖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普樂、裡格、大咀等站點採集了568尾魚類,總重117公斤。值得注意的是,鯽魚達到了493尾,佔比高達86%,是瀘沽湖中絕對的優勢物種;其次是鯉魚,佔比6。9%,草魚佔3。2%,當地特有的小口裂腹魚佔比小於0。5%。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取樣地點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採集到的魚類及比例

時至今日,湖區的生態環境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裂腹魚的生存危機依然存在。此前有所記錄的厚唇裂腹魚和寧蒗裂腹魚,在近幾年的調查中都沒有被發現,瀕危程度亟待評估。當地很多漁民在採訪調查中也反映,近10年以來都沒有捕捉到湖區的裂腹魚,密度極低,和以前根本沒法比。

有人可能會問了,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現在已經有四五十年的時間,為什麼裂腹魚的種群資源還沒有恢復呢?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裂腹魚

這還要從裂腹魚的生物學特徵說起。

首先,裂腹魚類不僅生長速度慢,而且性成熟時間晚,繁殖週期長,繁殖力也不高,建群能力低;其次,瀘沽湖常年水溫較低,營養貧瘠,生物餌料密度較低,漁業生產力和太湖、巢湖不在一個量級上;還有一點,裂腹魚和其他魚類在競爭中往往處於不利地位,競爭不過外來的草魚、鯉魚等經濟品種,長期處於受壓制狀態。

為了保護瀕危的裂腹魚類,當務之急是要展開人工繁育的相關研究,以便為將來的增殖放流打下基礎。有了青海湖湟魚的成功案例,相信瀘沽湖的裂腹魚也能夠用同樣的方式化解這次危機。

瀘沽湖的財富,曾年產50萬斤野生魚,能否改造成人工魚庫?

湟魚

總結

從過去的“魚庫”到現在的生態寶地,瀘沽湖的管理方式經歷了明顯的轉變,“封湖育魚”使得漁業資源已有所恢復,成果來之不易,仍需努力維護。

在環保形勢大好的當下,瀘沽湖的漁業資源要想恢復如初,既需要水產科研機構的不斷研究摸索,還需要遊客及周邊群眾的自覺保護。總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保護瀘沽湖,我們共同努力!

Tags:瀘沽湖腹魚湖區裂腹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