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袁隆平母親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由 依本國際 發表于 運動2023-01-21

簡介小時候,袁媽媽給他們講螢火蟲的故事,講到囊螢夜讀的故事,袁隆平就問螢火蟲後來去了哪裡,母親並沒有回答,而是讓他自己去琢磨

囊螢夜讀怎麼念

袁隆平母親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一稻濟世 萬家糧足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他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將畢生心血傾注在一粒種子上。“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的夢想,他做到了。他的名字,會永遠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閃耀。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母親。袁隆平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離不開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得益於他母親的薰陶。他說,“這輩子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就是媽媽!”袁媽媽有哪些養育智慧,值得今天的我們借鑑呢?

1、

受益一生的精神啟蒙

袁隆平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袁興烈是國民政府鐵路局官員,更是一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袁媽媽華靜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高中畢業後擔任小學教師。1931年1936年戰火紛飛,袁隆平隨父母四處輾轉,這樣顛沛流離的日子是一種苦難,袁媽媽卻努力在艱難中保持樂觀。

在袁隆平的記憶裡,“母親是知書達理、慈愛賢惠的人。她是當時少有的知識女性,我從小就受到她良好的薰陶。母親對我的教育影響了我一輩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導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她總說,你要博愛,要誠實。”

“我的英語是我母親啟蒙的,很小時我就跟著她念:This is a book。 How are you……後來上學,我的英語從來不復習就是高分,我覺得很容易,因為我有基礎。”英語好這個強項,讓袁隆平很自豪,他能看懂別人看不懂的外文刊物資料,他知道別人不知道的國外專家、專業。

袁隆平母親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袁隆平(左)一歲時和母親

除了教英文,袁媽媽還給袁隆平的靈魂裡,注入了深厚的人文營養。

袁媽媽說:“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寶庫,品德和情操是開啟這座寶庫的鑰匙。”孩子稍微大點,袁媽媽開始給他們講故事,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而不是具體知識的傳輸,因材施教以開發孩子的智商。

她酷愛德國詩人、哲學家尼采,當袁隆平蹣跚學步的時候,就開始給他讀尼采的書。在她的分享和朗讀中,尼采的佳句和超人哲學的觀點,薰陶著袁隆平。

袁隆平常說:“失敗了不氣餒,找到原因從頭再來就是啦!”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樂觀開朗的性格,對於生命的激情和熱愛,正是母親給他的最好禮物。

2、

鼓勵孩子自己思考

上大學時,袁隆平算不上學霸,成績不突出,但他是一個愛動腦筋、愛提問的學生。對於當時學習的理論,袁隆平沒有盲目相信,他準備研究的雜交水稻這一方向,這在國際上是被“判死刑”的。一名大學生,懷疑老師懷疑科學家,需要多大的勇氣?

袁隆平敢於提出問題,提出質疑的精神,正是來源於母親。

小時候,袁媽媽給他們講螢火蟲的故事,講到囊螢夜讀的故事,袁隆平就問螢火蟲後來去了哪裡,母親並沒有回答,而是讓他自己去琢磨。

袁媽媽在講故事的時候,總是給孩子留下開放性的結尾,沒有標準答案,給他留下更多思考的餘地。

在袁隆平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追問和思考。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一章,老師說,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別的孩子只是背誦這一運演算法則,袁隆平卻提出了疑問,負數乘負數為什麼得正數?從老師那裡得不到滿意的答案,袁隆平開始自己思考,從此對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

袁隆平母親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圖片來自新華網

正是在探索無數的可能性時,袁隆平探索出了那個影響全人類的“可能性”。如果袁媽媽凡事給出一個標準答案,或者給愛提問的袁隆平潑冷水,恐怕不會有後來愛探索的袁隆平。

3、真正讓孩子自己做主

1936年秋天的一個週末,袁媽媽帶著孩子們去拜謁神農廟。在神農廟中,袁媽媽給他們講了神農嘗百草的故事,這讓袁隆平對腳下的土地燃起一片敬意。

人們手持剛剛收穫的麥穗,湧進神農廟,麥穗堆成一座小山。他們虔誠地向先祖禱告,感謝豐收,也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

能吃飽飯,就什麼都好了。在這個土地上,這麼卑微的渴求,已經祈禱了千年。

人們的儀式感給了他心靈震撼,這一次的經歷,在他年幼的心裡播下了學農的種子。

還有一件小事影響袁隆平。

讀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帶他和同學們參觀一個園藝場。紅紅的桃子、果實累累的葡萄,漂亮的花花草草,這給在城市裡住慣了的袁隆平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從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我記憶中那個美麗的果園便飄進我的心靈,滿園裡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袁隆平說。

這兩件小事的印象疊加起來,袁隆平就特別嚮往田園之美、農藝之樂。從那時起,他就想,長大一定要學農……這個念頭,在他的心裡,埋下一顆種子。

袁隆平母親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報考大學時,袁隆平堅持自己的田園夢,對父母說:“我要學農,我要當農業科學家。”

母親聽了,嚇一跳:“傻孩子,學農多苦啊!”

他對母親擺出大道理:吃飯可是天下第一樁大事,沒有飯吃,人類怎麼生存?

雖然父親希望袁隆平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19歲的袁隆平,明白父親對自己光宗耀祖的希望,但他已經明確了自己的志向。

開明的袁媽媽說,無論父母的意見如何,還是自己做主。最後,父母讓步了,尊重了他的選擇。

如果父母不顧袁隆平的想法,逆孩子的興趣,就沒有今天的國民科學家了。

就這樣,帶著對母親承諾的“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袁隆平開始了充滿艱辛的科學長征,一輩子投身一件事。

畢業後,袁隆平在分配志願書上寫道:“哪裡最艱苦,祖國最需要我去哪裡,我就去哪裡,一生無悔!”就這樣,他被分到安平那個小地方。

母親開啟地圖,戳了戳那個地方,傷心地說:“你去了要吃苦的啊!”

袁隆平安慰母親說:“我還有小提琴。”

袁隆平母親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個紮根現實的理想主義者,身上有著傳統士大夫的氣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種心懷蒼生的情懷離不開他的家庭教育。

母親的智慧,早已浸入袁老的骨血裡。

一個女人,為世界養育了一個偉大兒子。

而這個兒子,鞠躬盡瘁,澤被眾生。

他的偉大,不需要評價,

每個人都感念他的好,

這就是最好的評價。

如今,他已經勞苦安息。

“媽媽,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這一次,他真的來看媽媽了,

和媽媽團聚了。

Tags:袁隆平媽媽母親孩子學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