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勇攀醫學創新之巔——“最美醫生”稱號獲得者先進事蹟綜述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運動2023-01-17

簡介而今,姚玉峰成為帶領中國角膜移植技術走上世界巔峰的第一人,在一步步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正是湧動於心的家國情懷,讓他一刻也不曾懈怠

蝶竇區是什麼地方

健康,是每一個人的美好願望,關係著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

醫生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神”。多年來,我國400餘萬名醫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撐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能力的整體水平已躋身於世界行列。

名醫大家,燦若星河。日前,中宣部和衛健委共同評選出他們中的優秀代表,10位“最美醫生”和1個“最美團隊”。今天,讓我們走近其中的五位:石學敏、葛均波、張俊廷、姚玉峰、王東進。

攻堅克難

生命至上,大愛無疆。在生命奇蹟背後,是醫者的勇於攀登創新之巔,他們豎起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豐碑。

“病魔把一個人推向絕境,我要把他們拉回來。”這個樸素的想法,成為浙江醫科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主任姚玉峰不斷探索的動力,他要解決一個困擾眼角膜移植界的“世界難題”。

據統計,全球共有4000萬人因角膜病致盲。這種病有多可怕?病人不但會看不見,病情嚴重的話,整個眼球都要被摘掉。

在角膜移植手術中,排斥反應一直是無法逾越的難關。經過無數次試驗,姚玉峰發現:排斥反應針對的是角膜最後一層,只有6微米厚的內皮層。“只要把患者角膜的內皮層完整保留,理論上就不產生排斥反應。”

怎樣才能讓內皮層在手術中不發生破損?幾十種方法、數千次試驗……

終於,在1995年,姚玉峰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採用最新剝離術進行的角膜移植手術。術後無排斥反應,患者三個月後視力達到1。0。接下來的多次手術,所有移植均實現零排異!

如今,這項技術不僅大範圍應用在中國病人身上,也被推廣到美國、日本、印度等地。“姚氏法角膜移植術”——這項技術首次以中國人的名字命名並被載入世界角膜移植髮展史。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2014年上海市“十大勞模年度人物”頒獎詞這樣評價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

21世紀初,介入治療成為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的重要常規治療手段。但是,高額的醫療費讓患者苦不堪言。

看到很多來自外地的患者,一層一層解開衣服,從最貼身的衣服內掏出帶著體溫的錢,葛均波感到心酸,“必須把每一分錢都用到該用的地方”。

在治療中,葛均波發現,當時廣泛應用的是非降解材料塗層支架,植入後,容易導致晚期血栓形成,進而造成心肌梗死。

如何攻克這個難題?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試驗,已經記不起經歷了多少次挫折和失敗,葛均波帶領團隊最終研發出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支架,並在臨床上普及使用,大幅減少了支架血栓的發生率,還將價格從4萬元縮減到1萬多元,每年為患者和國家省下十多億元的醫療費用。

科學探索從無止境。又經過8年試驗,葛均波在2013年成功研製出國內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植入體內2-3年可完全降解吸收,讓支架在發揮使命後真正功成身退。

仁術濟世

醫者,既需面對驚心動魄、生死搏鬥,也需遊走於微毫之間、妙手回春。

對於神經外科醫生來說,每一臺手術都是一次高風險下再造生命的過程。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俊廷的工作,就是日復一日的攀登險峰,在細如髮絲的神經與血管中間,為患者尋找著每一線可能的生機。

被譽為“亞洲第一刀”的張俊廷,是一位追求完美的神經外科醫生。他不允許在患者身上有絲毫偏差,哪怕是手術後的縫合頭皮,也要做到極致。

他致力於顱底腫瘤顯微外科規範化治療研究,開展了耳前顳下入路及經雙額擴充套件入路切除蝶竇區及上斜坡腫瘤,透過大量的臨床經驗總結出神經功能的保護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手術併發症,使顱底腫瘤的治療取得了重要進展。

以巖斜區腦膜瘤的高難度手術為例,張俊廷作為術者完成逾1000例,腫瘤全切率達到80%,而且手術致殘率明顯下降。無論手術例數還是手術療效均為國際領先水平。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早在1997年,就因首創“右腋下小切口微創心臟手術”而享譽國內外。

近年來,王東進不斷探索和突破心臟手術的年齡禁區,突破終末期心臟瓣膜病外科手術禁區,在國內首先開展自體心臟移植術,併成功實施了國際首例“自體心臟移植+二尖瓣置換+主動脈瓣置換+三尖瓣成形+房顫射頻消融術”,實現了以常規心外科手術替代心臟移植;在國際上最早應用胸腔鏡輔助進行心臟手術;研製出三分支支架技術治療A型主動脈夾層,並作為自主智慧財產權被歐美等國家引進……

為了讓更多的患者受益,王東進率領團隊,在國內創造性地建立完善了一個覆蓋蘇皖地區的全天候快速反應診療服務平臺——“6小時生命圈”,從整體上降低了蘇皖地區大血管病尤其是主動脈夾層患者的病死率,極大地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家國情懷

《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多年來,我國太多的醫者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結在一起。

80多歲高齡仍堅持在一線工作的石學敏,是我國現代針灸學的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

他創立的“醒腦開竅”針刺法、“石氏中風單元療法”,在中風病這一世界級醫學難題上邁出了一大步;他致力於針灸學術交流和推廣,在國內建立了58個針灸臨床分中心,先後赴世界100餘個國家及地區講學、診療,為中醫針灸走向世界作出了貢獻。

在石學敏的帶動下,國內針灸臨床科研達到分子生物學水平,其專著《中醫綱目》被業內譽為繼《醫宗金鑑》之後的一部中醫臨床劃時代鉅著。2007年,他出版英文版《石學敏針灸學》,推向歐美,被美國針灸考試委員會指定為考試指導用書。

對葛均波而言,冠心病介入治療水平的提高是多方位的,需要器械的創新,也需要技術的創新。2005年10月20日,他帶領團隊為一位左主幹完全閉塞的患者進行介入治療。手術同時以衛星傳輸方式向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全球最大的經導管心血管治療會議主會場直播。當時,慢性閉塞病變的介入治療在世界上被稱為“未被攻克的最後堡壘”。

經過幾次嘗試,手術成功了,葛均波首創了“對吻導引鋼絲技術”。大洋彼岸傳來讚歎聲。那晚,葛均波興奮得難以入眠,“我以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家國棟樑”,這是社會給予姚玉峰的稱讚。當年,年輕的姚玉峰決心要給上千萬中國角膜病患者帶來光明,放棄了國外的優厚待遇。而今,姚玉峰成為帶領中國角膜移植技術走上世界巔峰的第一人,在一步步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正是湧動於心的家國情懷,讓他一刻也不曾懈怠。

師恩難忘。至今,張俊廷仍記得,恩師王忠誠院士晚年最大的心願是“再多解決一些神經外科的難題,為神經外科培養更多的高階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

作為我國新一代神經外科的領軍人才,張俊廷感慨:“國家的信任是沉甸甸的責任,患者的信任是認可也是鞭策。我要思考的是今後如何發展神經外科,引領未來醫學,讓中國人站在世界神經外科舞臺的中央,這將是我畢生的使命和追求。”

(光明日報北京8月17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18日 02版)

Tags:手術葛均波神經外科角膜姚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