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由 周衝的影像聲色 發表于 運動2023-01-16

簡介影片中,談及自己為何走上文學道路時,餘華沒有說高大上的理由,而是說,自己能成作家,是因為不想再當牙醫

許三觀賣血記講的什麼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脫口秀達人

餘華上熱搜了!

他的一段訪談影片,把網友逗得不行。

影片中,談及自己為何走上文學道路時,餘華沒有說高大上的理由,而是說,自己能成作家,是因為不想再當牙醫。

“不願做牙醫,

想睡懶覺,

想不上班……”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這還不算完,他還順便八卦了莫言和王朔。

就連老實的蘇童,也“無辜躺槍”。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誰能想到,一位寫嚴肅文學作品的作家,竟然如此幽默,逗笑能力堪比郭德綱!

這反差,令不少網友驚呼:餘華,一個被寫作耽誤的脫口秀達人!

影片的評論區,瞬間變成歡樂的海洋。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在《朗讀者》中,他說:“我認識的漢字雖然不多……”

聽到這裡,對面的董卿瞪大眼睛,張大嘴,反問了下面這句話。

“您認識的字不多?”

餘華點點頭,一本正經說:“後來,有很多評論家都說,我的文章語言簡潔,其實,那是因為我認識的字少。”

面對如此凡爾賽的餘華,網友除了笑瘋,已經詞窮。

只恨他為啥不去德雲社。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上映後,餘華更是圈粉無數。

片中,他貢獻了富有詩意的片名,成為全片最大的亮點,讓人印象深刻。

這部電影,我也去看了。

說餘華“一個人拯救了一部電影”,並不為過。

他確實極具幽默天賦,是中國作家圈裡難得的“故事大王”。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逼上文壇

餘華能成為作家,純屬被逼無奈。

他是60後。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後,他參加了考試,卻名落孫山 。

第二年繼續考,還是落榜。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後來,在父母的安排下,他成為海鹽縣武原鎮衛生院的一名牙醫。

帶他的師傅姓沈,沒上過醫學院。上班頭一天,他就告訴餘華:“這個病人的牙,我來拔,你看著。下一個病人,就是你拔了。”

衛生院的病人,主要是農民。

農民只有當牙鬆動到不行時,才會來拔牙。

所以,這個工作不需要高超的技術。

農民一張嘴,就能知道拔那顆。

每一天,餘華都不得不面對別人的大嘴。

看著那些牙齒、舌頭、咽喉,他覺得厭惡。

在他眼裡,那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1979年,餘華無意間讀到川端康成的作品。一見如故。

川端康成優美的文字,深深打動了他。他第一次感受到文學之美。

寫作念頭就此萌發。

但最終促使他開始的,是另一件事。

當時,他發現文化館的人上班很自由,不用坐班,可以隨時在街上溜達。

可把他羨慕壞了!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他打聽到,想進文化館,必須要有作品發表。

於是,他開始一邊拔牙,一邊嘗試寫作。

問題來了,他沒寫過小說啊。

於是,他找來一本《人民文學》,邊看邊學,連標點符號的用法,也學。

80年代的頭三年,他除了拔牙,其餘時間都用在了讀書和寫作上。

寫完小說,投稿也是個大問題。

餘華有一套自創的投稿技巧。每次投稿時,他總是先投級別最高的雜誌,被拒稿後,再轉投低一級的雜誌。

以此類推。

當時,他家住一樓,家裡有個院子。

郵遞員每回路過他家,都會從院外拋進一個袋子。

每次聽到“啪嗒”聲,父親就會說,“退稿來了!”

一晃五年過去,餘華拔了差不多一萬顆牙,而那些投稿,都石沉大海。

就在他快絕望的時候,轉機來了!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1983年1月,《西湖》雜誌發表了他的小說《第一宿舍》。

同年12月,《青春》雜誌也發表了他的小說《鴿子,鴿子》。

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印成鉛字,餘華興奮極了。而更讓他興奮的,還在後面。

同樣是在那一年,他給《人民文學》寄去三篇小說。

本以為,這次像以前一樣,會石沉大海。

不料一個月後,他接到了《人民文學》編輯周雁如打來的長途電話。

周雁如告訴他,那三篇小說寫得很好,都會發表。但有一篇,結尾不夠光明,要改。

為此,對方特意邀請餘華去北京改稿,來往車票及住宿費全部報銷。

餘華一聽,高興得差點蹦起來。他心想,別說只改結尾,就算是從頭到尾都改一遍,只要能發表,我也改!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第二天,他坐著綠皮火車去了北京。

那篇稿子,他一天就改好了。但他並沒有急著回家,而是在北京待了一個月,玩遍了所有景點。

離開北京前,他兜裡裝著各種報銷費用,加起來總共有八九十元。

在八十年代,絕對算富人。

1984年,《北京文學》陸續發表了他的三篇小說:《星星》《竹女》《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

其中《星星》,獲得當年的《北京文學》獎。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不久,三家著名期刊同時給餘華髮來約稿函。

收到信的那一刻,他平生第一次體驗到成名的狂喜。

他衝到父親跟前,興奮地說:“你兒子出名了!”

那年8月,他被調入文化館,圓了人生第一個夢。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國民級作家

1987年1月,餘華在《北京文學》發表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

小說裡,18歲的“我”獨自出門遠行。

一路上,經歷了各種事情。

一開始,“我”用一支菸換了免費搭車的機會,汽車拋錨後,有人搶走車上的蘋果,“我”上前阻攔卻被打傷。

最後,司機拿著“我”的行李遠去,只留下傷痕累累的“我”……

這趟青春之旅,開端美好,結局悲涼,帶年輕人看清了現實世界的殘酷。

小說獲得了巨大成功。

王蒙認為,該小說寫出了“青年人走向生活的單純、困惑、挫折、尷尬和隨遇而安”。

評論家李陀認為,該小說證明餘華“已經走到中國當代文學的最前列了”。

在豆瓣,許多讀者都給它打出了高分。

不久,餘華又在《收穫》雜誌發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從此確立了自己在中國文壇的地位。

1987年2月,餘華被邀請,遠赴北京,參加魯迅文學院講習班。

次年9月,他進入創作研究生班學習,與莫言成為同窗好友。

這期間,他接觸到馬爾克斯、威廉·福克納、胡安·魯爾福等作家的小說,深受啟發。

進入九十年代後,餘華的創作生涯迎來井噴期。

1991年,他在《收穫》雜誌發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 。

一年後,出版長篇小說《活著》 。

《活著》的創作靈感,源於19世紀的美國民歌《老黑奴》。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當時,餘華租住在9平米的出租屋裡,整日埋頭創作,卻始終不滿意。

女友陳虹建議他,既然第三人稱寫不好,那不如改用第一人稱寫,代入感更強。

餘華覺得有道理,於是棄用所有寫完的稿子,開始改用第一人稱重寫。

小說的故事,講述了農民福貴的坎坷人生。

民國時,福貴是紈絝子弟,嗜賭如命,敗光家產後,氣死父親,後來被抓去當壯丁。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再之後,他歷經了種種磨難,兒子在獻血中意外死亡,女兒難產去世,妻子也撒手人寰。

從此,福貴和女婿外孫相依為命。

再後來,女婿做工時意外死亡,外孫豆子吃太多,被撐死。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至此,一家人全部死光,只剩福貴一人。

此後,福貴便一個人生活了十幾年。

沒有抱怨、憤恨,有的只是平和、淡然。

經歷過大苦大難後,福貴早已學會接受命運的安排。

人到暮年時,福貴與一頭老牛為伴。

此時的他,雖孑然一身,卻更堅強豁達,給讀者莫大的鼓舞和啟示。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正如餘華所說,“活著”的意義,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現實給予人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寫這部小說時,餘華拋棄了先鋒主義風格,改用寫實主義敘事。

在深沉的情感基調上,冷靜地敘述人間疾苦。

憑藉這部作品,餘華成功躋身國民作家行列。

這部小說,曾多次獲獎,比如:

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

臺灣《中國時報》10本好書獎;

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

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

“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

……

小說還被張藝謀搬上大銀幕,直接把葛優送上戛納影帝寶座 。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截止到今天,《活著》仍是中國最暢銷的小說,其版稅高達1500萬以上。

連餘華自己都說,《活著》是他的“幸運之書”。

他是靠《活著》,活著的。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死亡與魯迅

中國人很忌諱談死亡。

餘華的小說裡,卻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死法。

或許,這與他兒時的經歷有關。

餘華的父親是外科醫生,母親是護士長。

小時候,家裡沒有衛生間。餘華每次上廁所,都要去醫院上。

途中,會經過太平間。

太平間每晚都會傳出失去親人的痛哭聲。

餘華常常被各種哭聲吵醒。

江南夏天炎熱,餘華習慣在草地上睡午覺。

一覺起來,身上的汗常常會把草地浸溼。

一天,他無意間發現,太平間很涼爽。

從那以後,他便經常溜進太平間睡午覺。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海涅有一句詩,“死亡是涼爽的夏夜”。

多年後,當他讀到這一句詩時,還能想起自己在太平間睡午覺的美好時光。

從那時起,他就對死亡有了獨特的看法。

這一點,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小說創作,讓他的小說主題,總離不開死亡。

《活著》裡,每次有人死後,餘華都會把故事聚焦於活人福貴身上。

隨著時間推移,至親一個個離福貴而去。

對福貴來說,活著已是萬幸。

正是這種想活下去的本能,激勵他走過艱難歲月。

這種生命態度,彰顯出餘華本人對於生命的感悟。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在餘華的文學創作之路上,有一個人繞不開。

這個人,也是寫“活著”的高手。

他就是魯迅。

他小學到中學那十年,正值特殊時期,魯迅的書最受追捧。

而他偏偏最討厭魯迅。他覺得,魯迅的小說“沉悶、灰暗和無聊透頂”。

不過,“魯迅”曾幫過他。

一次,他和同學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地球最近?

同學認為是早晨和傍晚,他認為是中午。

兩人吵了好幾天,爭得不可開交。

最後,無奈之下,餘華搬出魯迅。

他衝同學喊道:“魯迅先生說過,太陽中午的時候離地球最近!”

同學聽完,小心翼翼地問:“這話,真是魯迅先生說的?”餘華故作鎮定地點點頭。

同學立刻低下頭,一副吃了敗仗的樣子,讓餘華暗爽不已。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199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餘華開始重讀魯迅。

他讀的第一篇小說,是《狂人日記》。小說開篇,寫狂人時,魯迅用了一句話:

“要不,趙家的狗為何看了我一眼。”

餘華心想,魯迅真厲害!只用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物精神失常了。

沒有才華的作家,寫幾萬字,筆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第二天,他去書店買來《魯迅全集》。

之後的一個多月裡,他沉浸在魯迅的作品裡。

他覺得,魯迅的文字,太有力量了。

“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裡。”

那一年,餘華36歲。他真正讀懂了魯迅。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活著就好

好的師承,直接影響了他的文字。

他的筆更加犀利。

也更加悲憫。

他相繼寫下《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每一部,都是底層人悲愴的生存史詩。

莫言曾說:“當別人都在描繪一棵大樹的時候,餘華只描繪樹的影子。”

他就有這麼獨特!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餘華的長篇小說,有三個特點:苦難、宿命、黑色幽默。

他筆下的主人公,總是被貧困、飢餓、暴力、死亡所裹挾。他喜歡將苦難放大到極致。

比如,《活著》中,福貴身邊的親人接連去世;

《許三觀賣血記》中,為了活下去,許三觀不得不一次次賣血。

他的小說裡,還流露出強烈的宿命意識。在強大的命運面前,無論主人公如何反抗 ,最後都會淪為命運的傀儡。

比如福貴、許三觀等。

餘華小說的語言,充滿黑色幽默,看完笑中帶淚。

比如《許三觀賣血記》中,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許三觀過生日時,沒有吃的,他就用嘴給家人炒了五盤菜。

三盤紅燒肉,一盤清燉鯽魚,一盤爆炒豬肝。

所謂的用嘴炒菜,就是用語言繪聲繪色地講述炒菜的過程,用什麼食材,放什麼調料,怎麼擺盤等等。

就這樣,許三觀用一張嘴,滿足了一家人的心願。

聽著他繪聲繪色的描述,一家人吞口水聲此起彼伏。

想想那畫面,滑稽又苦澀。

在日復一日的創作中,餘華對作家這個職業有了深刻的感悟。

他寫道:“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的高尚,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著好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因為有這份仁愛之心,他的作品才能引發廣大讀者的強烈共鳴。

從1993年起,餘華一直住在北京。從此,開啟職業寫作的生涯。

2014年,他患上很嚴重的溼疹,手腳面板都皸裂。怎麼治都治不好。

後來,他有事回故鄉海鹽住了5個月。

什麼藥都沒有用,溼疹就好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故鄉宜人的氣候,治好了溼疹,也讓餘華對“故鄉”二字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如今,餘華已過花甲之年。

他說,故鄉是個神奇的地方。

一個人一生能去的地方有很多,能回去的地方,卻只有一個,就是故鄉。

海鹽縣毗鄰東海。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中,餘華說,小時候,他每年夏天要去海里游泳。

那時的大海,是黃色的。但課本上說,大海是藍色的。

於是他想,總有一天,他要一直遊,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五十多年過去,當年游泳的小男孩,已變成作家。

而記憶中的那片大海,已成為他的精神原鄉。

餘華,一個有文化的“段子手”

Tags:餘華小說魯迅活著福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