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湘西地名文化特色淺析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運動2023-01-07

簡介湘西民族地區保留這眾多的民族語地名和民族歷史文化相關的地名、這對研究地名原始含義,對研究土家族和苗族語言及其歷史文化,尤其是對研究湘西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都是難得的寶貴資料和“活化石”

湘西在古代稱為什麼

本文轉自:團結報

陳廷亮 陳奧琳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地名作為一種文化、一種記憶、一種現象、一種工具,時時處處活躍在人類的生活之中,影響著各民族的進步與發展。縱觀全國各地地名命名的規則,不外乎來自地形地貌及其物產,來自行政建制和重大歷史事件,來自民族分佈、風情習俗、文化信仰等。湘西地名命名雖然與全國各地地名命名大同小異,但卻有其顯著的民族地區特色。

第一,古老的湘西留下古老的地名。經考古發掘可知,在湘西境內的沅水和酉水流域,多處發現古人類活動的遺蹟。其中有保靖縣拔茅東洛村、清水坪官山垉,瀘溪縣上堡鄉白沙村,花垣縣藥王洞等舊石器時代遺址,有吉首市河溪教場、保靖縣昂洞押馬坪、龍山縣裡耶溪口臺地、瀘溪縣下灣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永順縣不二門商朝濮人文化遺址和龍山苗兒灘壩嘴濮人文化遺址,有龍山縣裡耶、保靖縣四方城等多處戰國秦漢遺址等等。這說明從人類遠古時期湘西就有人類活動。古老的湘西必然也就留下了許多古老的地名。如裡耶秦簡中就有“遷陵以郵行洞庭”的記載,“遷陵”這一古地名一直保留至今(保靖縣遷陵鎮),可謂是湘西名副其實的千年第一古鎮。古地名有個特徵,那就是越是古老的地名越是簡單和直白。例如花垣縣董馬庫有個叫“排達連”的苗寨,苗語“排”為坪,“達”為死,“連”為鷂子,漢意即“曾打死過鷂子的坪地”。保靖縣呂洞山鎮有個名“拔任”的苗寨和“拔拉改”的苗語地名,當地苗語“拔”為婦女,“任”為草木,“拉改”為野葡萄,漢意即“婦女常來砍柴割草和採摘野葡萄的地方”。土家族地區許多地名也是簡單和直觀的。如龍山縣“裡耶”“麥茶”就是古老的土家語地名,土家語“裡”就是“地、土”,“耶”就是“拖”,“麥”就是“天”,“茶”就是“好”,因此,“裡耶”“麥茶”合起來引申漢意就是“開天闢地”。還有土家語地名叫“樹木溝”“樹木湖”“樹木洞”等,土家語“樹木”並非漢語的樹木,而是“祖先”之意,說明這些地方都是土家先民(祖先)居住的地方。世界文化遺產永順土司遺址老司城,原名叫“福石城”,乃是以土家族自稱命名的“土家王城”。還有如西漢時就已是酉陽縣治所的千年古鎮王村、花垣縣的茶洞、瀘溪縣的浦市等古鎮都被譽為湘西千年古鎮。

第二,靈山秀水的湘西留下眾多以山水命名的地名。湘西自治州地處武陵山腹地,武陵山脈由東北向西南斜貫全境,8縣市山地面積佔全州總面積的81。5%。據《龍山縣地名志》(2020)中記載,全縣500米以上的大山就有 867 座,其中 1000 米以上的91 座,位於石牌鎮大靈山的主峰的紅溪界海拔 1737 米,為湘西州最高峰。還有八面山,永順縣的羊峰山,鳳凰縣的臘爾山、天星山,保靖縣的呂洞山、白雲山,古丈縣的高望界等等,可謂山連山、山靠山,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因此,許多地名也得名于山,故在湘西地名中以山、坡、界、嶺、峰、崖、坳、堡、崗、頭、梁等為通名的地名不計其數。同時,由於山多形成多個山衝、壠、槽、溝、峪、洞、口等不同作稱謂的地名也不少。據龍山縣不完全統計,全縣來自山洞地名有名可數的就多達460餘個。在湘西有的地方,不能小看了“堡”,它絕不是丘陵上的小山包,而是大山界。如龍山縣大安鄉“朱家堡”,海拔達 1351。8 米,洛塔鄉的“和尚堡”,海拔1081。3 米。故“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名副其實。湘西州溪流縱橫、河網密佈,深山峽谷、陰河溶洞,隨處可見。千百年來,橫貫全境、川流不息的酉水、沅水、武水滋養了湘西各族人民,也留下了不計其數的以溪、河、江、湖、溝命名的地名。洗車河、猛洞河、古陽河、峒河、古苗河、紅巖溪、石堤溪、內溪、河溪、潭溪、洗溪、武溪、猛西湖、澤家湖、乾溪溝、土車溝、沱江、萬溶江,等等,不勝列舉。

第三,多民族的湘西留下眾多的民族語地名。湘西自治州總人口294萬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80。06%。民族分佈除土家、苗族兩個主體少數民族外,還有回、瑤族等31個民族。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分佈,一般苗族集中在酉水之南的鳳凰、吉首、瀘溪、花垣縣和保靖、古丈縣部分地區;土家族集中在酉水之北的龍山、永順縣和保靖、古丈縣部分地區。土家族、苗族都是有語言而無文字的民族,民族聚居區一般遠離城鎮和交通要道,其地名多是用自己民族的語言稱謂。如龍山、永順縣的農村鄉鎮,就有一大批土家語稱謂的地名,甚至連一些鄉鎮名也都是土家語地名,如龍山縣的裡耶鎮、洗車河鎮、洛塔鄉、農車鎮、咱果鄉等,永順縣的首車鎮、塔臥鎮、永茂鎮、石堤鎮、沙壩鎮、澤家鎮、西岐鄉、朗溪鄉、潤雅鄉、車坪鄉、顆砂鄉等,保靖縣的比耳鎮、普戎鎮等都是典型的土家語地名。吉首、鳳凰、花垣、保靖、瀘溪等縣(市)的農村也有一大批苗語稱謂的地名。如鳳凰縣臘爾山鎮有80%以上的村寨都為苗語地名,有的村寨對外是漢語地名稱謂,在苗家人交往中仍然是苗語地名稱呼。如鳳凰縣的禾庫鎮、臘爾山鎮、吉信鎮、茶田鎮、麻衝鄉等,花垣縣的茶洞鎮、雅酉鎮、石欄鎮、吉衛鎮、補抽鄉等,古丈縣的默戎鎮等都是典型的苗語地名。據葉德書、向熙勤先生撰寫的《中國土家語地名考訂》一書考訂,龍山縣有村寨土家語地名150個,“他砂鄉土家語地名佔全鄉村級地名的69。4%,像靛房、坡腳、乾溪、苗兒灘等鄉(鎮)的土家語地名均佔50%到60%以上。”永順縣有村寨土家語地名117個,“在521個村中村級土家語地名就有近500個。全縣46個鄉鎮(撤鄉並鎮前——引者注),有42個鄉有土家語地名,佔鄉鎮總數的91。2%。”保靖縣“全縣25個鄉(鎮)場中至今尚保留了數以千計的土家語地名,僅村級以上的土家語地名就有293個。”古丈縣“至今仍有村級土家語地名147個,像斷龍鄉(即今斷龍山鎮——引者注),有村級土家語地名76個,佔全鄉村級地名的89。4%”。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始置的遷陵縣治四方城,在酉水河邊、地處今保靖縣城鎮近郊,漢文化傳播既早遠又濃郁,至今“四方城”周邊仍有一群土家語稱謂的山、寨地名。同時,還有一大批與民族歷史文化相關的地名。湘西民族地區保留這眾多的民族語地名和民族歷史文化相關的地名、這對研究地名原始含義,對研究土家族和苗族語言及其歷史文化,尤其是對研究湘西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都是難得的寶貴資料和“活化石”。

總之,世世代代生活在神秘而古老湘西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先民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地名,這些地名是湘西自然環境的素描,是湘西社會歷史的刻痕,是湘西文化資訊的載體,是鐫刻在湘西大地上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湘西各民族先民留下的珍貴文化財富。正如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所指出:“地名是文化遺產。” “地名作為國家歷史和文化遺產一部分的重要性,……敦促還沒有采取行動的國家,有系統的收集地名,讓廣大公眾更多地瞭解繼承下來的地名對地方、區域和國家遺產和特徵具有的意義。”“地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因為地名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所以不能由於拍攝了一部電影或一味追求商業旅遊“價值”而隨意更改那些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地名,因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方面的損失。”隨意更改地名也將會割裂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血脈。

Tags:地名土家湘西龍山縣保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