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由 歷來現實 發表于 運動2023-01-04

簡介如元朔二年匈奴深入遼西漁陽郡,漢武帝命令將軍李息正面迎戰匈奴,派衛青率領騎兵從雲中郡西出,收復河套以南地區,奔襲高闕,切斷了匈奴部隊與王庭的聯絡後,又帶領騎兵南下橫掃隴西,實現了漢武帝對匈作戰的初步目標

項羽騎兵的馬從哪裡來

公元前200年的大雪,可能是漢高祖劉邦記憶深處最寒冷的冬季景色,因此當時的他並沒有在溫暖的長安度過,而是在白登山上看著已經合圍的匈奴騎兵。

冷風刺骨,內心深處的恐懼也讓劉邦心底發涼。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高祖之後,惠帝、文帝、景帝都處在匈奴鐵騎的陰影之下,為了擺脫這把高懸頭頂的利劍,漢高祖之後的各代皇帝和大臣都在不斷探索騎兵建設的戰略,從而為日後武帝、衛青、霍去病的傳奇奠定了基礎。

一、被迫建軍

騎兵在中原政權的運用可以追溯至戰國時代,隨著趙武靈王在戰場上向各國展現了騎兵的功效後,各國紛紛效法組建騎兵隊伍,一般維持在萬騎左右,但與生活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而言,中原政權列裝的騎兵在戰場上僅是輔助作用,主要戰鬥力仍是以步兵為主。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秦末動亂,漢歸一統,但經過多年動亂的國家連天子座駕所需要的統一顏色的馬匹都湊不齊,大臣更是騎牛上朝,此時的漢朝無力興建大規模騎兵部隊。在楚漢戰爭中受到項羽刺激的劉邦也增強了騎兵建設,以灌英為統帥組建了漢朝擁有獨立建制的騎兵部隊。

但是根據《史記》對秦末漢初的各大戰役記載,漢朝騎兵數量不過4萬人左右,而且分散在各部,互不統屬,這種規模對匈奴而言,只需片刻就能將其擊潰。

老子有陰影,兒子自然不敢懈怠。惠帝時期呂后當政,政令記載大都遺失不存,但根據漢文帝即位之初對騎兵的徵發詔書中明確說明“發邊吏騎八萬五千”,可見僅邊疆地區的騎兵數量就比漢初全國數量要翻一倍,可見惠帝時對國家騎兵建設也應是有所貢獻的。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漢文帝十四年,漢廷曾下令車騎將軍張武率軍駐紮渭河以北,這支部隊中就有騎卒十萬,看見此時的騎兵徵發數量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不僅如此,漢文帝尚親自練習馬術,並招募邊郡善於騎射的“良家子”為御林軍,選拔軍中善於騎兵作戰的將領進行講學。之後景帝時期,全國騎兵建設正式鋪開。

首先提出以騎兵對抗騎兵建議的是西漢賈誼,賈誼提出在邊地設定屬國,既可以作為中央政權的屏障,又可以藉助其地利訓練騎兵,更可以招募遊牧民族組成騎兵部隊以夷制夷。

除此之外,賈誼還在自己的《新書》中為漢帝國勾勒出了騎兵建設藍圖,計劃從遼東至隴西設定屬國邊衛。但是賈誼生活在漢文帝時期,此時的匈奴對於漢朝而言尚處於強勢地位,沒有哪個少數民族敢背叛匈奴成為漢朝屏障。但也表現出漢朝對騎兵的強烈渴望。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之後,晁錯上《言兵事疏》,相較於賈誼的建議更為具體,提出選將、練兵和招納遊牧民族,從而組建成體系的騎兵部隊,之後又提出“馬復令”,鼓勵民間養馬,凡養馬者都可免除數額不等的徭役。這些措施都為後來武帝時期所繼承實踐。

二、揮金如土

組建騎兵,一要馬二要錢。馬和錢從哪裡來,成為實施漢朝騎兵組建計劃的關鍵。

王夫之在評價漢唐功業時認為,漢朝之所以能夠開疆拓土,全賴“畜牧之盛”,說明漢代的馬政建設足可以媲美匈奴騎兵。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秦始皇統一之初,就曾經將六國良馬收集起來,且秦朝在北地、上郡皆有官方牧場蓄養戰馬。漢承秦制,在秦朝基礎上繼續擴大國家馬政建設。記載漢代典章制度的《漢官儀》記載:“天子六廄”、“馬皆萬匹”。史書還記載管理全國車馬的太補在邊境設定共有馬場三十六所,且大都以郎官負責,養馬奴婢三萬人,養馬三十萬匹。

不僅如此,直屬中央的養馬機構和宮廷養馬機構眾多,僅有名稱記載的就有:大廄、車府、龍馬、閒駒、承華等,皆是養馬機構。在數量上彌補了漢朝對匈作戰的馬匹不足的問題,即使在徵發多年後,晚年的漢武帝尚能在北地一郡徵調騎兵十八萬,可見漢朝此時已經不再缺馬。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在數量增多的同時也要保證質量。武帝一朝在先輩們的數量基礎上,引進外來優質馬種進行繁育,主要是從匈奴購買和從內附匈奴手中進貢所得。邊境地區還開放市場交易馬匹。另外漢武帝還軍征討除匈奴外的其他國家,獲取其優良馬種便是目的之一。

此外,從遠古就傳承下來的祭祀活動經常將馬作為祭品,為了最大程度上儲存漢朝馬匹數量和質量,漢武帝下詔,命令將祭祀活動中所用活馬皆用木馬代替,只有在皇帝親自主持的祭祀活動中,為表虔誠再用真馬。

不要小瞧這個政策,漢代祭祀活動眾多,不僅是中央,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祭祀活動,再加上漢代巫風盛行,因祭祀而浪費的馬匹數不勝數。

騎兵建設的另一重要支柱便是錢。無論是正史記載還是文學作品,騎兵建設是火器大規模應用之前最為花錢的軍事支出。《鹽鐵論》記載飼養一匹馬要耗費六口人的口糧,有學者根據出土漢簡計算,組建騎兵部隊的花費至少是普通士兵的兩倍以上。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而且在冬天這種不利於騎兵作戰的季節中,大量馬匹是閒置養膘的,也就是說在冬天馬匹的主要任務就是吃,每年邊地牧場都要儲備大量草料以供給軍馬消耗。

如此龐大的消耗,基本要花銷掉漢朝每年稅收的三分之一左右,這就是為什麼在漢武帝晚期和昭宣之治時全國基本不再進行軍事活動的重要原因,太花錢了。

三、部隊成分

國策既定,有錢有馬,接下來就是騎兵部隊的具體建設了。漢代的騎兵部隊分為三種,即中央騎兵、邊地騎兵、內郡騎兵。

中央直屬的騎兵部隊可又分為三種,一是宮廷禁衛軍;二是南軍(宮城近衛軍);三是北軍(京城衛戍部隊)。

宮廷禁衛軍中的騎兵以郎中令為長官,人數在數百人左右,主要負責各宮殿的禁衛工作。下設車、戶、騎三將,是皇帝最為親近的宿衛系統,我們熟知的期門軍和羽林軍都統屬於郎中令管理。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南軍即宮城近衛軍,主要由衛尉統領,掌管宮城門禁。下轄公車司馬、衛士、旅賁,長官長樂宮、建章宮、甘泉宮等重要且具有政治意義的宮殿防衛。衛尉手下還有一支重要的部隊,長官為城門校尉,城門校尉可帶緹騎一百餘人,是中央騎兵的精銳。

北軍為京城衛戍部隊,長官為執金吾,著名的八校尉便是歸於北軍統屬,八校尉中的中壘校尉可掌管西域騎兵,屯騎校尉掌管漢騎士,越騎校尉掌管越騎,長水校尉掌管胡騎,八校尉中半數與騎兵有關,這也是漢代利用騎兵開疆拓土的結果。

邊郡騎兵中除了正常的屯兵駐紮和外出偵察系統以騎兵為主之外,最為主要的是屬國騎兵,即賈誼和晁錯當初提出的以夷制夷戰略。屬國騎兵以內附少數民族為主要組成部分,多則上萬少則數千,其中還有一部分會被選入中央軍,組成胡騎校尉所部。

內郡騎兵主要配合地方政府維護地方治安,平定盜賊,西漢由各地都尉府統領,至東漢都尉府廢除,直接由各地太守直轄。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四、陣型戰術

有兵有將,就要有行之有效的組織管理和戰術指導。

在與匈奴對決的歲月中,漢朝騎兵注意吸收古代兵書戰策的理論同時,積極向匈奴學習,變得更加靈活,使得戰鬥力相較楚漢爭霸和白登山時的情景大大增加。

根據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現,有騎兵俑呈現曲形陣,漢代騎兵極有可能繼承了這種戰陣,這種戰陣需要與其他兵種相互配合,也可以構成獨立單元作戰,這種軍陣適用於小規模作戰,方便將官排程指揮,靈活應對各方敵人。

根據陝西咸陽楊家灣漢墓出土的騎兵俑推測,漢代騎兵大規模作戰應是採取方陣形式,騎兵可配置於前後任一一個位置,與步兵一起參戰,可以充分發揮機動作用,從側翼衝擊地方軍陣,衛青在漢元狩四年春的對匈作戰中,就是以這種方式取得勝利。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還有圓陣,這是一種偏向防禦的陣型,楚漢戰爭時期,項羽在面對灌英追擊時便結成圓陣,背靠山麓進行衝殺,攻守結合。在對匈作戰中,李廣曾以四千騎兵“為圓陣外向”,拖住匈奴上萬騎兵。

關於騎兵的戰術運用,在《六韜》中有明確記載:“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斷糧也是騎兵的傳統作戰方式。漢景帝時周亞夫便是堅守不出,運用騎兵斷糧,將吳國叛軍困死原地。

在對匈作戰中,衛青多次運用長途奔襲的戰術,迂迴側擊匈奴。如元朔二年匈奴深入遼西漁陽郡,漢武帝命令將軍李息正面迎戰匈奴,派衛青率領騎兵從雲中郡西出,收復河套以南地區,奔襲高闕,切斷了匈奴部隊與王庭的聯絡後,又帶領騎兵南下橫掃隴西,實現了漢武帝對匈作戰的初步目標。

北擊匈奴、西通關外,開疆拓土全靠的是它——漢代騎兵的發展之路

相比於騎兵的靈活多變,正面衝擊則是騎兵戰術的新發展,這也是始於西漢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衛青在元朔五年奔襲匈奴時,為防止匈奴逃跑,先將匈奴包圍後,再以正面作戰將其全殲。

Tags:騎兵匈奴漢朝校尉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