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青年精神科醫師訪談」張川江:認識軀體症狀障礙|渡過

由 渡過 發表于 運動2023-01-03

簡介張川江:精神專科的軀體症狀障礙患者,大都經過長時間的“病痛折磨”,在綜合醫院做完了全身檢查甚至多次住院,治療效果不佳,才會轉介到精神專科醫院

軀體化症狀能徹底痊癒嗎

【編者按】

根據公開資料,中國註冊精神科醫師僅2萬多人,相對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嚴重不足。培養合格的精神科醫師是當務之急。好在近年來,一大批勤奮、刻苦、有追求的青年精神科醫師在成長。故此,“渡過”公號和“心橋”公號決定聯合開闢“青年精神科醫師”訪談欄目,意在展示他們的風貌和學識,同時也希望對廣大患者和家屬有所裨益。今天發表的是第二篇。

「青年精神科醫師訪談」張川江:認識軀體症狀障礙|渡過

【張川江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第三醫院(精神衛生中心)抑鬱症治療中心主任。副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專業特長為抑鬱焦慮症、睡眠障礙、心身相關疾病、神經症、軀體形式障礙個體化治療。

張進:你的業務專長中,有一項是軀體形式障礙的個體化治療。很多患者可能不理解,精神科醫生為何把軀體症狀障礙作為自己的專長?

張川江:

中國古代哲學就有“身心一體”之說,軀體和精神是不分家的。軀體障礙,在很多時候是精神障礙的軀體化表現。

所謂“軀體症狀”,顧名思義,就是身體出現各種不適感。當出現軀體症狀,大多數人會想:是不是身體哪個器官出了毛病?然後四處求醫問藥。多數軀體症狀經治療會緩解,但有些卻怎麼也找不出病因,或者難以用醫學去解釋。各種檢查做下來,沒查出什麼病,但身體的不適感仍真實存在。

此時,應該考慮有可能是精神心理疾患(常見的有抑鬱症、焦慮症及軀體症狀障礙)。其實,這種折磨大家的軀體症狀,也是一類精神心理疾病。

張進:軀體症狀障礙一般表現為哪些形式?

張川江:

臨床中經常遇到心慌、氣短、頭疼、出汗、便秘、全身癢的患者,輾轉全國各地綜合醫院,反覆地檢查化驗,始終沒有解除他們的軀體症狀。起初家屬也是很重視的,時間長了,有的家屬會認為患者是裝病或矯情,不理解冷落患者,致使患者軀體症狀加劇,亦或出現焦慮抑鬱情緒,使患者及家庭陷入窘境。

軀體症狀的表現形形色色,這裡我來做一個詳細分解:

心內科:心慌、胸悶、胸痛、心動過速、心臟停跳感、心前區不適、血壓不穩等;

神經科:頭痛、頭暈、頭部昏沉感、耳鳴、頸部疼痛、腰背部疼痛、手部震顫等;

口咽部:口乾、口苦、有異味、咽部嚥下異物感等;

胸部:胸悶、憋氣、胸痛、燒心等;

上腹部:噯氣、呃逆、食慾不振、飽脹、燒灼感、疼痛、上腹不適等;

腹部:腹脹、腹痛、腹鳴、腹瀉、便秘等;

肛門部:缺乏便意、排便不暢、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感、肛門墜脹感、肛門灼熱感、肛門疼痛等;

耳鼻喉科:持續性頭暈、非旋轉性頭暈、視覺性眩暈、共濟失調等;

咽部:咽部異物感、燒灼感、咽癢感、梗阻感、呼吸不暢等;

婦產科盆腔痛:盆腔、前腹壁、腰骶部或臀部疼痛;

更年期症狀:月經紊亂、面色潮紅、心悸、失眠、乏力、情緒不穩、易激動、注意力難以集中等;

經前期症狀:偏頭痛、腹脹、腹瀉、手足腫脹、易激動、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抑鬱、焦慮、緊張、睡眠紊亂等;

男性科前列腺:前列腺區域不適或疼痛、排尿異常、尿道異常分泌物等;

更年期症狀:生理體能症狀;血管舒縮症狀;精神心理症狀;性症狀等;

中醫科:失眠多夢、頭暈頭痛、神疲乏力、脘腹脹滿、噁心納呆、胸悶氣短、胸背疼痛、四肢痠痛、尿頻便秘、煩悶等,常有情志致病因素。

張進:

在你的行醫實踐中,你見過哪些奇奇怪怪的軀體症狀?

張川江:

太多了。比如說,我有一個男患者,剛開始的症狀就是普通的軀體不適,胃疼、肌肉痠疼,後來慢慢變成覺得腸子壞死了,胃沒有了,後背有根筋抽住了,直不起來腰。

還有一位中年女性,一開始覺得喉嚨有異物感,最後演變成覺得自己的喉嚨被蟲子給侵蝕了,已經皺縮粘連住了,馬上就活不下去了。

還有患者描述,全身上下除了頭髮還是好的,每一處軀體都有問題。牙齒指甲壞了,胃神經壞了,腸子壞了,眼睛模糊了,腦子更是不行了,沒血供了等等。按他的話說,全身都壞掉了,馬上就要死亡了。

萬般無奈下,或醫生識別後,轉診精神心理科。診斷明確後,換個角度治療干預,軀體症狀很快或逐漸緩解。

張進:軀體症狀障礙的病因是什麼?

能否概括一下,軀體症狀障礙是如何形成的?

張川江:

軀體症狀有其積極的一面:以症狀提醒我們關注健康,放慢工作節奏,積極檢查身體或調整作息,給自己的身體做個保養。這種軀體症狀是有益的,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

但是,這種軀體症狀過度表達,就會出現“醫學難以解釋的症狀”——指患者有症狀,不能用生物醫學的病理結構改變,或病理生理異常給予合理解釋。這些症狀,是指一組現象,而非一個疾病。可以軀體為主,也可以精神心理為主,或兼而有之。

任何軀體症狀的產生,都不是純生物源性的,總與其認知、情感、個性等心理元素相關。導致“軀體症狀障礙”的病因是多層次的,包括病理、心理、社會多種因素。

張進:我們一個一個談。先談病理因素。

張川江:病理因素也就是生物學因素,表現為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可受遺傳、環境或兩者共同的影響。觀察表明,20%的軀體化障礙患者的女性一級親屬,也符合軀體化障礙的診斷。

國內外學者對軀體症狀障礙的機制模型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焦點:外周變化(例如免疫、內分泌、肌肉、心臟、胃腸道),以及中樞變化。

研究表明,患者可能存在腦幹網狀結構濾過功能失調。在這種情況下,本來不被患者感知的內臟器官活動被感知,使注意力由外轉向身體內部;加之情緒焦慮緊張,體內各種生理變化加劇;這些生理變化資訊上傳,被感知為軀體不適或症狀。

當然,這不是說,這些症狀是患者“想像”出來的,或者偽裝出來的。它們真實存在,並且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的能力,影響生活質量。無法找到相應的病因,會讓患者更加痛苦,反覆就醫,重複檢查,不知如何應對這樣的症狀,浪費大量醫療資源。

張進:心理因素呢?

張川江:

患者多有“神經質”個性,敏感、多疑、固執,過度關注身體不適和自身健康,導致感覺閾值降低,軀體感覺的敏感性增加,更容易感到各種軀體症狀。

比如,患者幼時受到父母過度照顧,兒童期患病經歷、創傷,長期與慢性病者共同生活等可能是易患因素。

此外有人格因素,如認知模式和依戀模式,可能影響患者的不良患病行為。在嚴重的軀體症狀案例中,人格障礙共病率較高。

還有一種狀況叫“繼發性獲益”,這類軀體症狀可以在潛意識中,為患者變相發洩、緩解情緒衝突;也可迴避社會責任,獲得關心、保護和照顧。

更有部分患者,起病屬醫源性的。即由於環境人口醫療裝置限制,患者在擁擠的醫療機構中常常隱藏情緒症狀,而以這些直接的、易被接受的軀體症狀為主訴。軀體化成為患者對待心理,社會各方面困難處境的一種應對方式。

張進:

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同樣會伴有軀體症狀。這和軀體症狀障礙如何鑑別?

張川江:

根據DSM5,軀體症狀障礙的診斷標準為:

1。 患者出現一個或多個軀體症狀,併為此感到明顯精神痛苦,其日常生活受到影響;

2。 出現與症狀的嚴重程度並不相符的想法;對症狀持續高水平焦慮;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求解除症狀;

3。 症狀時間通常超過6個月。

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確實也會有軀體症狀,區別在於:前者的核心問題是抑鬱或焦慮,而軀體症狀障礙核心是軀體不適感。

具體來說:焦慮症患者擔心的內容涉及生活各個方面,不侷限於身體健康;而軀體症狀障礙患者幾乎只是鎖定關注健康疾病問題。

抑鬱症患者在抑鬱狀態下,常伴有軀體症狀及疑病觀念,有的患者對情緒症狀缺乏識別,或由於病恥感而因軀體症狀就診於綜合醫院,但認真臨床檢查和向知情人問診,都能挖掘出抑鬱的核心症狀,如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失。軀體症狀障礙則不會如此。

張進:

如何準確識別軀體症狀障礙,既不漏診,也不至於擴大化?

張川江:

軀體症狀障礙是一種心理障礙,可反覆出現,其軀體症狀可涉及全身任何系統和部位,多種多樣並時常變化;病程常呈慢性波動,女性多見,常用軀體症狀來處理應激或衝突。

患者症狀的發生、持續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密切相關,但常常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遇到類似這樣的疾病,我們首先要確定患者是否確有器質性病變,如沒有就考慮是這類軀體症狀障礙,需要到專科進一步評估干預,合理治療。

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有些醫生和患者,不管怎麼軀體不適,總是不去排除器質性疾病,一味地抗焦慮抗抑鬱治療,以至於耽誤了軀體疾病的診治,最終釀成大禍。所以,不管是精神科醫生,還是綜合醫院的醫生,分析病情需要全面變通考慮,不能顧此失彼。

張進:在行醫實踐中,你如何為患者選擇治療方案?

張川江:首先要對該病的患者做全面的檢查,先排除軀體疾病。如果伴有軀體疾病,可以同時給予相應的治療。

同時,要給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援,目的在於讓患者逐漸領悟軀體症狀對其具有的意義,改變錯誤的認知。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療手段有支援性心理治療、動力趨向性心理治療、行為認知治療等等。

藥物治療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選擇小劑量的抗抑鬱、抗焦慮藥物,調節已經失調的植物神經功能,使其感覺的症狀得以緩解。再配合運動及適當物理治療,轉移患者對症狀的關注度,使此病緩解痊癒。推薦“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綜合評估與干預,綜合性治療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對於患者本身而言,要儘可能從軀體症狀的關注中轉移出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檢查。要告訴患者,如果追求絕對的健康,反而會形成焦慮,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的失調,帶來更多的不適感,從而陷入惡性迴圈。

張進:僅從藥物治療看,你覺得需要把握哪些原則?

張川江:

藥物治療要遵照安全、有效、規範化和個體化的原則。

安全:一定要考慮患者的軀體狀況,注重基礎疾病用藥之間的相互作用,儘可能單一用藥,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有效:結合患者病情,把突出問題的第一時間解決,作為最有效的治療目標。如患者疼痛難耐、焦慮不安,首先要給予有效的抗焦慮和止疼方面的藥物選擇。

規範化:治療要依照各種標準及指南,參考一些專家共識,依照說明書用藥,注意不良反應的監測。

個體化:沒有一模一樣的患者,同樣治療策略用藥要做到個體化,目前提倡精準治療,藥物基因組學檢測可以作為選擇用藥的參考。

張進:

軀體症狀障礙一般都會遷延多年,預後怎樣?患者如何與之共存?

張川江:

精神專科的軀體症狀障礙患者,大都經過長時間的“病痛折磨”,在綜合醫院做完了全身檢查甚至多次住院,治療效果不佳,才會轉介到精神專科醫院。所以說,大部分病人都是病情遷延多年的患者。

但是,只要對症藥物治療,足量足療程,急性期可爭取在6~12周完全緩解;鞏固治療期需持續4~6個月;維持治療期首次發作6~12個月,如果是第二次發作需要3~5年,3次以上發作應長期維持。所以,軀體障礙如果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大部分預後尚可的。

患者要學會帶著症狀去生活,這很重要。當症狀來了,以一種坦然接受的方式與它共存。積極做事,不排斥,不抵抗,不與它戰鬥,而是與它友好相處。這樣下來,那些症狀雖然存在,卻不會給主人帶來過度焦慮與恐懼,不會以可怕猙獰的面目出現。

放下即擁有。人生在世,總會有慾望與期待,如果我們能放下內心強烈的種種慾望,放下過於執著,許多軀體症狀自然遠離。即使慾望一時難以放下,不妨帶著症狀去旁觀,去體驗生活的永珍。自身良好的心態即是一副良藥,可以喚醒身心的最佳狀態,縱然有病亦無病。

◀掃描關注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本公號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Tags:軀體症狀患者障礙張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