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運動2022-12-28

簡介楊金海是小泊頭鎮比較早拿著漁網出去跑業務的人之一

魚網下面墜哪裡有賣的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人類捕魚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

靠水吃水,住在水邊的人們彷彿天生就有捕魚的技能。站立船頭,把手中的網向外一撒,不多會兒,就收穫了一網魚。

地處魯西北平原的小泊頭鎮,當地的人們從一百多年前就過著這樣的生活。

手中的漁網,為他們帶來了豐富的食物,也為他們帶來了財富。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如今,在山東省濱州市小泊頭鎮,有漁網具企業

100多家

,1。8萬臺(套)生產漁網具的配套機器,能生產

200多個品種

的漁網具,每年織出的漁網具重達

36萬噸

,年產值高達

70億元

小泊頭鎮目前人口4。3萬,有2萬多人都在從事和漁網具有關的工作。小小的漁網,一年可以為他們帶來6億元的純收入,人均年工資性收入3萬元。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圖源/大眾日報

由他們手中織出的漁網,不僅在全國暢銷,還遠銷俄羅斯、日本、韓國、芬蘭、東南亞、非洲等

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行業內,人人皆知

“有水必有網,有網必有小泊頭網”

01

因地制網,打響名氣

在小泊頭鎮,有多條河流奔騰不息,田地不多,很早之前人們就靠捕魚為生。

據鎮裡的老人講,他們年輕的時候,鎮上還沒有人會織魚網,當時用的是河北一帶的漁網。用得多了,人們發現,河北的網,在小泊頭鎮網魚,總會出現“漏網之魚”。

為了能撈上更多的魚,老一輩的小泊頭鎮人開始琢磨做適合小泊頭鎮的漁網。他們去白洋淀跟人學習織網技術,然後買線在家織網。經過改良的漁網,讓小泊頭鎮人捕撈魚的數量大大超過了以往。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圖源/農村大眾

任莊村,是小泊頭鎮第一個發展漁網加工的村子。

村民任景忠自記事起,就認識了漁網。在他的記憶裡,每天都能看到村裡的大人們織網、捕魚。他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學會了織網,只知道每天放學後,都會跟在爺爺身後,綁墜子、穿梭子、鎖網邊,做漁網。

楊金海是小泊頭鎮比較早拿著漁網出去跑業務的人之一。30多年前,楊金海拿著家裡人編織的漁網,沿著靠湖靠海的地方去售賣,沒想到困難重重。

“是一位打漁的大爺點醒了我。”楊金海回憶道。

那位大爺告訴楊金海,不同地方的漁網不一樣,小泊頭鎮的網打不上來當地的魚。

一語驚醒夢中人。楊金海想起老一輩的人當初也是改良了其他地方的漁網,才能收穫滿滿。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楊金海回到小泊頭鎮,和幾個人合夥購置了價格不菲的織漁網機器,開始研究各地漁網的不同,生產多個品種和規格的漁網。

這時候的漁網再拿到其他地方去賣,根本不愁沒人買了。楊金海把漁網帶到天津、河北、東三省等地,一片叫好,供不應求。慢慢地,東南亞、俄羅斯也有了楊金海的客戶,

小泊頭鎮漁網的名氣打響了。

02

小泊頭鎮沒有閒人

農忙時下地種田,農閒時在家裡織網,這幅景象在小泊頭鎮十分常見。許多家庭都從上一輩人的手裡接過竹排、竹梭、網線,靠著手裡編織出來的一副副漁網,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如今,大部分漁網都靠機器先編織為半成品,再由人手工串邊、拴墜、綁浮等。走在鎮子裡,耳邊就會縈繞著漁網機器叮叮噹噹的作業聲。

小泊頭鎮任莊村,一共有500多戶村民,其中一半以上的家裡都有漁網機器。

一副漁網,要經過拔絲、染色、漂白、織網、定型等十幾道工序,一臺機器至少需要3名工人才能忙得過來。等機器完成了工作後,這些半成品的漁網會分發到村民的家裡。後期的活兒,沒有太高的技術要求,就連上了年紀的老人都可以完成。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圖源/齊魯壹點

楊金海名下還有一家專做捻漁網線的企業。根據各類漁網的用線要求,用機器把多股線捻成一股,再送去編織。在他的捻線車間一共有60多名工人,去年一年,他給工人們發出的工資總額超過了300萬元。

從最初的編織漁網,到如今拔絲、捻線、定型、浮漂加工、網腳加工、裝扎,以及物流配送、銷售出口,小泊頭鎮的漁網產業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鏈條。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捻線車間 圖源/農村大眾

現在的小泊頭鎮,不管是老人,還是壯年,都能在漁網產業裡找到自己能幹的活兒。既能照顧老人、孩子,收入也不比外邊差,年輕人都願意留在家鄉。

“在我們小泊頭鎮,因為有漁網具產業,早已沒有閒人。”

小泊頭鎮組織委員劉豪男說。

03

網際網路創造奇蹟

2007年,靠“跑細腿”把漁網賣到全國各地的楊金海聽說在網上也可以賣漁網,立馬購置了兩臺電腦,開始研究電商業務。

過去,楊金海每一筆業務都需要親自去跑,一趟下來,最少也要花半個月的時間。再加上都是自己主動去談的生意,客戶往往會把價格一壓再壓,到手的利潤有時候特別少。

自從開了網店,楊金海不僅掌握了售賣的主動權,客戶也從國內擴充套件到了海外。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不用四處跑業務,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正好可以好好研究漁網產品。

普通的拖網,只能在淺海區域適用,楊金海想試試做可以在深海用的大型漁網。透過多方研究和考察,楊金海決定用尼龍線來做。一副深海圍網,從編織到裁網、染色再到最後成型,需要10多名工人工作一個月才能完成。

但就是這副展開長度8000米,需要用一個大型集裝箱運送的深海圍網,成功出口賣到了非洲,價格

90多萬元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楊金海的漁具公司的展示廳 圖源/齊魯壹點

如今,他的網店一年的營業額能達到2000多萬元,相比以往,翻了好幾番。

除了企業獲利,小泊頭鎮的村民在網際網路也幹得風生水起。

任景忠從2017年開始做直播,鏡頭裡的他,嫻熟地用梭子在給漁網收邊。一邊織網,任景忠一邊向粉絲們講解織網的工序和技巧。每每有粉絲問他,多少米的漁網要用多少扣,封網要用多少浮漂,他很快就能計算出來。

現在,任景忠主要做

定製產品

,不管客戶需要什麼材質、多大尺寸的漁網,在直播間找他,都能敲定。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任景忠正在直播做手拋網 圖源/齊魯壹點

仝秀國也是小泊頭鎮直播賣漁網的“紅人”。每天上午織完網,下午他就和妻子一起開直播,向粉絲們展示各種規格的漁網,經常好幾百人線上圍觀。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仝秀國在直播賣手拋網,他的妻子在身後幫忙。圖源/農村大眾

2016年,小泊頭鎮所在的無棣縣啟動網具“團體標準”制定專案,旨在引領漁網具產業的積極轉型升級。

“誰掌握了標準的主動權,誰的技術成為標準,誰就佔有了競爭和發展的制高點。”

一直以來的高品質,和新制定的高標準,使得小泊頭鎮的漁網具產業越發壯大。

一張張漁網,從渤海灣撒到全國各地,繼而撒向全世界。

超級鄉村研究所

小泊頭鎮綜合評分:

一副漁網賣出90萬元,山東這個小鎮創造了奇蹟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絡處理。

參考資料:

[1] 走進寶藏村鎮|小泊頭鎮:漁網“撒”向世界,一副最高賣90多萬

[2] 鎮域新觀察|2萬多人幹一個產業!小泊頭漁網遍“撒”天下

[3] 無棣縣小泊頭鎮:小漁網長成富民大產業

[4] 無棣縣小泊頭鎮升級漁網產業打造全國漁網第一鎮

[5] 小漁網長成大產業 ——無棣縣小泊頭鎮傾力打造“全國漁網第一鎮”

- END -

Tags:漁網泊頭金海織網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