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運動2022-12-09

簡介不再打魚的漁民們,每天早上依然會去魚市,不為打魚,而是找找老朋友們聊天喝酒,他們大多是50多歲,馬彪說,在鎮上,認識人很重要,人緣不好的,想打零工都難找到活兒

漁民怎樣申請捕魚證

這一期,我們置身長江畔,將目光鎖定在“十年禁漁“政策下,那些命運即將被改寫的上岸漁民。無數漁民將告別他們江水中無比熟悉的一切,不得不面對著充滿不確定的未來。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農業農村部近日釋出通告,宣佈從2020年1月1日零時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長江流域的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流域各地的重點水域也將相繼進入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時期。

十年禁漁正式開啟前,財新記者兵分三路,分赴長江重慶段的木洞鎮、洞庭湖之濱的岳陽、鄱陽湖畔的湖口屏峰村,記錄鉅變之下幾個普通漁民的故事。

01

洞庭湖畔的漁船拆解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2020年1月1日,洞庭湖畔淫雨霏霏。岳陽縣鹿角碼頭對東洞庭湖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中回收的漁船的拆解工作持續進行著,原本熙熙攘攘的碼頭被機器拆割的轟鳴聲取代。

2019年的最後一天,漁民張向龍站在父親家門口瞅了一眼洞庭湖岸,冬日的湖面像是褪了色,陰冷黏稠的溼氣中,傳來轟隆隆的機械聲響。岸邊,岳陽縣漁政局聯合榮家灣鎮政府在鹿角碼頭進行漁船拆解,將有700餘艘東洞庭湖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中回收的漁船在此集中拆解銷燬。今天是拆解的第二天,兩臺大型機械同時作業,把漁船拖上岸後切割、分解、碾壓、銷燬,這樣的拆解工作會持續兩三個月,這意味著洞庭湖全面退捕禁漁的開啟。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正在進行中的漁船拆解。

“它給我們帶來的不是福音。”43歲的張向龍看著這一幕內心五味雜陳,不願多看。古稀之年的父親在1988年為了打魚,從湖北來到岳陽的洞庭湖邊,母親早逝父親靠打魚拉扯兄妹五人長大成人,他自己也做了半輩子漁民,如今不得不離開賴以生存的洞庭湖選擇上岸。前一天,張向龍和妻子在船上打包好家當把船駛向岸邊,要離開生活了十幾年的“家”時,他在船上靜靜坐了一個多鐘頭不捨離去。“一沒有文化,二沒有技術,這麼大年紀了出去打工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要。”面對未來張向龍陷入了迷茫。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做了半輩子漁民的張向龍即將“上岸”,告別他熟悉的水上生活。

同樣迷茫的還有岳陽市岳陽樓區洞庭辦事處捕撈社群的漁民們,在2019年12月20日當地禁捕後他們把船停靠在了湖邊的河道內開始陸續搬家上岸,上岸之後的54歲的漁民雷耀藍面對未來和張向龍一樣無助,他帶著老伴和孫子孫女托熟人在老城區租了一間房子,四個人睡著一張床,一月租金150元。兒子送起了外賣維持生計。“洞庭湖是我們的母親湖,‘禁捕’作為漁民我們有義務來承擔這個事情。”捕撈社群五組組長朱忠德說。捕撈五組共有47戶漁民,其中專業漁民35戶,副業漁民12戶。他們現在主要擔心的有兩點,首先禁捕是否能夠徹底執行到位,能否把電打魚行為完全禁止;然後是漁民上岸之後老中青漁民如何安置。五組的漁民們一邊在岸上找尋著生計,另一邊有漁民把船上的漁網拖上卡車準備賣到貴州。“原本七八十元錢一條買的,現在40一條賣出去,實在捨不得,可有什麼辦法呢?政府收15元錢一條”。

2020年的第一天,也是長江流域十年禁捕的開始。張向龍在家收拾著從船上搬下來的家當。兒子和女兒在周圍打轉玩著,平時常年在船上住打魚的他少有時間陪伴孩子,現在突然閒了下來有些不知所措。他給孩子們說爸爸以後不能打魚了,8歲兒子有些不明白但也很沮喪說:“那以後不就沒有錢了。”他摸著兒子的頭說:“認真讀書,以後考大學,就能賺很多很多的錢了。”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岳陽市岳陽樓區洞庭辦事處捕撈社群,3位上岸後的漁民經過如今門庭冷落的“萬家漁火”飯店。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漁民劉德奇今年52歲,家裡四代都是漁民。他和妻子還不捨上岸,把船停靠在了湖裡的淺灘邊。2019年12月31日中午夫妻倆吃過簡單的午飯,無所事事的他們顯得有些無奈。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漁民張向龍的女兒數著魚說,“28條,我數了3遍了。”張向龍在家裡的陽臺晾曬著臘魚,這可能是最後一次晾曬自己打的魚了。

02

“上岸”的無證漁民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2019年12月28日,馬彪一支竹篙划著小船,駛向他在南坪壩島停靠的家。50歲的他即將結束20多年的打魚生涯。他從三峽攔河前開始打魚為生,見證了這片江水,從激流湧動到平靜如鑑,從水產富饒到幾近無魚的無聲鉅變。

“終於有時間耍了。”2019年的最後一天,無證漁民馬彪吃完晚飯和老伴去長江邊散步。他今年50歲,打了20多年魚,現在他要響應國家號召“上岸”了,然而,和五證齊全領到20萬退漁補貼的“正規漁民”不同,他沒有領到一分錢。

這裡是重慶巴南區木洞鎮,長江重慶段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三處核心區之一。一處處江心洲帶來的大片的淺灘提供著豐富的食物,而江心洲兩側,因河道變窄產生的激流促進著親魚產卵。馬彪感覺三峽大壩攔住大江後,這裡水流變慢,水面平靜,只有過大船的時候會有些浪花湧起。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2019年12月29日凌晨,收完四袋網的馬彪倚靠在船艙上休息,收網的日子,他一天兩包煙,生怕自己收著網睡著。

如果不是禁漁,現在這個時間他會躺在那條20馬力的漁船上,漂在某個江心洲等待收網。馬彪今年50歲,20多年前,因為當地搞開發,地種不成了,搬家第二年,從小住在河邊的他開始捕魚為生。

2012年,馬彪想辦捕撈證。一來聽說辦證後每年可以領到高達9800元的燃油補貼,二來他經常去的南坪壩等長江水域查得越來越嚴,不讓無證的打魚了。申請捕撈證的手續交上去,卻石沉大海,他去找漁政部門,被告知過沒有證了不辦了。馬彪聽漁民們議論捕撈證名額有限,一般人辦不了,就沒有再去找。當地一位漁業合作社負責人認為,時至今日,巴南區因各種原因沒有捕撈證的漁船有150多人。

從漁政部門出來之後,馬彪依然只能打魚。鄰居們說,馬彪是專業漁民,大大小小的網子買了十多包。儘管被誇專業,可馬彪打魚的收益卻越來越低,一天百十元錢,好的時候不過兩三百元。讓馬彪一直留在這個行業的原因是,打魚給他帶來“不受人管制”的自由。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2019年12月28日,在“最後一網”中,漁民馬彪收穫一條“油桶子”。

長江無魚,馬彪認為電魚的是罪魁禍首,一通電大魚小魚都電死了,導致魚越來越少。馬彪知道一些有證的漁船會偷偷用電網,但他不敢用。“有證的沒關係,沒證的被抓到一次,要買幾萬條魚苗,還要罰款,抓進去半年”。

最後一次打魚,馬彪的魚獲是兩三斤“油筒子”,一斤鯽魚。那天早上,他挑著四個晚上捕獲的20多斤魚,去木洞市場上售賣,拿回來600元錢。不再打魚的漁民們,每天早上依然會去魚市,不為打魚,而是找找老朋友們聊天喝酒,他們大多是50多歲,馬彪說,在鎮上,認識人很重要,人緣不好的,想打零工都難找到活兒。

2019年的最後一天,原計劃外出走親戚的馬彪趕回了木洞鎮,回來守著他的船。他聽說臨近的江北區有無證漁船船被拖走了,“拖船時,有人在船上就給2000元,沒人在這2000元也沒了”。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2019年12月29日清晨,馬彪和李亮在街市上售賣魚獲。最後一次賣魚,馬彪推開李亮遞來的火機,自己給小兄弟點上煙。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2019年12月31日,無證漁民楊應合在女婿的幫助下,將漁網搬上岸。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2019年12月31日,馬彪的鄰居包清志在清理漁具上岸。他60歲時開始打魚補貼家用,如今他要和過去的十年道別。和其他無證漁民一樣,他希望當地政府能夠承認他們的漁民身份,給予一定的轉產補貼。

03

“魚要生存,人也是”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2019年12月29日傍晚,江西九江湖口縣屏峰村,45歲的餘榮水撒網回到岸邊,將漁船停泊靠岸,他點起一支菸坐在岸邊,夕陽的餘暉照在他的臉上,兩天後,他將暫別捕魚營生。

湖口縣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鄱陽湖的北畔。餘榮水所在的湖口縣屏峰村下,有四個自然村靠近鄱陽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裡的漁民以世代捕魚的方式營生,儘管他們同時擁有耕地,不是典型性的“全職”漁民,但漁業營收相比只夠管飽的耕地來說能給他們帶來盈餘。

“70後”餘榮水是村裡為數不多且最年輕的漁民,他這一代人恰逢上世紀80年代末鄉鎮青年打工潮,但他還是走了和父輩同樣的路。餘榮水的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12歲時父親過世,生活捉襟見肘,不久後他便輟學捕魚,同齡人們都外出學徒做泥匠木匠,但三年學徒的時間以餘榮水家的經濟條件來說還是難以承受。1997年家裡的頂樑柱爺爺過世,緊接著1998年九江特大洪水中家被沖毀,直到“漁民新鎮”撥款修建新房,結婚生子,他的生活才逐漸安定下來,在此之後便正式以捕魚為業。如今禁漁政策下來,上岸後的生計問題該如何解決,令餘榮水一籌莫展。“捕魚不是我這一代惟一出路,可我惟一的出路就是捕魚,魚要生存,人也是。” 餘榮水說,他在這個年齡段裡沒有過硬的謀生手藝,家裡惟一的孩子今年在縣城讀高三,為了能讓孩子更專心讀書,愛人在縣城租了間房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鄉長了解到情況後曾對餘榮水說,鄉鎮不久後會建一些工廠,到時有不少就業機會,只要願意花點時間培訓,能緩解一些經濟壓力。餘榮水還是覺得僅靠工廠做工所賺的錢對於養活一大家人來說是杯水車薪。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在屏峰村,75歲的餘愛華是年紀最大,資歷最老的漁民。

餘愛華說自打有記憶就會下湖了,十幾歲就跟著長輩一起捕魚,那時候大家都在生產隊,一人會輪十天來捕魚,晚上都是睡在漁船上,其他時間做農活。當時他還當了很多年的漁業隊長,一直到1982年開始實行分田到戶。三年之後,他擁有了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漁船,後來的屏峰村一下就有了五六十條漁船,捕魚的村民越來越多,魚越來越少。餘愛華到現在還記得1968年在鄱陽湖裡捕過一條62斤的花鰱,相比於過去,他說現在已經很難釣到野生的大魚了,2019年12月30日那天,餘愛華當天收回十多張網,只捕了3斤左右平均重量不到一兩的小刀魚。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餘愛華雙手捧著早年使用的魚鉤,現在這種捕魚方式使用的越來越少。漁民說還在十幾年前,他們用半條蛙腿叉在魚鉤扔進湖裡,過不了多久就能釣到好幾斤重的大烏魚。

“打魚太苦了!”餘愛華說,水上風險大,他想起了20多年前,同村的一起捕魚的漁民下水時因手腳被漁網兜住脫不開身而被溺死。他的後輩們,也都不想再靠打魚吃飯了。“只要能捕就一直捕,看自己的身體狀況,估計還能搞個五年!既然是國家政策,要造福子孫後代,提前退休也好。” 餘愛華說。

“以後沒事我還是想去鄱陽湖邊走一走看一看,什麼都不做,就這樣看看也好。”餘愛華和老伴抬著從船上拆下的發動機和船槳離岸,遠處山上,前幾年建的巨大的國電風車還在一刻不停地旋轉。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2019年的最後一天,鄱陽湖颳起大風,餘愛華(左二)沒有出船打魚,去了七公里外村莊的養殖魚塘做了一天的零工,賺了140元。餘愛華說養殖魚塘和鄱陽湖的野生魚無論是哪種做法他都能識別的出,養殖魚的水分多,野生魚肉更幹,下鍋魚眼不會下凹,禁漁之後就吃不到鄱陽湖的野生魚了。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這艘陪伴餘愛華多年的小木船伶仃在湖岸邊,即將等待被銷燬的命運,此後的鄱陽湖也將迎來休養生息的十年。

漁民上岸:長江“十年禁漁”開啟後

餘愛華和他的老伴最後一次將船停泊在鄱陽湖岸邊,他們將船上的木板拆掉,用於之後炊事的柴火。

圖、文/財新記者 丁剛 陳亮 蔡穎莉

圖片編輯/杜廣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Tags:漁民馬彪打魚2019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