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為什麼總是釣不到魚,因為你根本沒弄明白釣魚的幾個要素

由 王小妞的小 發表于 運動2021-12-13

簡介答案有三,一是魚的密度,二是餌料的味型,三是餌料的狀態,只有這三者必須滿足至少兩個因素,就能釣到魚,滿足三個因素,才能釣好魚,也就是我們說的爆護,那麼,這三個要素我們要怎麼達成呢

看到有魚在水面遊釣不到怎麼回事

每次分享完釣魚的文章,總會有釣友留言,釣魚最關鍵的是資源,有資源,別說釣餌,用菸屁股、指甲刀都能釣到魚,這個觀點對不對呢?

為什麼總是釣不到魚,因為你根本沒弄明白釣魚的幾個要素

對也不對,曾經去友人的養殖池去做測試,池子裡的魚密度非常的大,掛一個沒有任何處理過的菸屁股,根本沒有魚搶食。

但是將餌料加水,攪拌成稀湯狀,再將菸屁股放進去浸泡一會,再用來掛鉤釣魚,果然來者不拒。

也正因為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甭管資源有多好,不加工一下的菸屁股,根本就釣不到魚,那麼決定釣到魚的因素是什麼呢?

答案有三,一是魚的密度,二是餌料的味型,三是餌料的狀態,只有這三者必須滿足至少兩個因素,就能釣到魚,滿足三個因素,才能釣好魚,也就是我們說的爆護,那麼,這三個要素我們要怎麼達成呢?

一、魚的密度

有經驗的老鳥都能理解這麼一句話,瞭解了水域裡魚的密度,就能判斷出漁獲的上限值,這是什麼意思呢?

熟悉的釣點就不說了,陌生不熟悉的釣點,我們怎麼判斷魚的密度呢?很簡單,撒一把腥香的粉餌進水,觀察一下小魚進窩的速度和密度。

為什麼總是釣不到魚,因為你根本沒弄明白釣魚的幾個要素

如果餌料打下去小雜魚就快速進窩,數量還挺多,那該水域魚的密度還是非常可觀的,如果餌料打下去小雜魚遲遲不進窩,即便進窩了,小雜魚的密度也不大,那該水域魚的密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之所以這麼判斷,是因為在野外水域中,完善的生態鏈就決定了這種數量差異,小魚蝦永遠都是生態鏈的底層,也是我們最容易觀察到的環節。

而我們在野釣時,之所以要儘量選擇好釣位,選擇合適的出釣天氣,就是儘可能讓魚在釣點附近的密度大一些。

二、餌料的味型

水域內魚的密度是客觀條件,但是窩點內魚的密度,則是可被人為操控的,簡單地說,就是餌料的味型越合適,窩子裡的魚,密度就越多。

那麼我們怎麼來判斷,餌料的味型合適還是不合適呢?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做到兩點即可。

1、味型數量儘量精簡,最多不要超過3種,很多釣友喜歡將黑坑、競技釣思路引入野釣,認為餌料的味型越複雜,越全面,誘魚效果就越好。

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野外的魚,能獲取的食物種類其實並不多,食物的味型翻過來覆過去就那麼幾種,而且除了蟲、腐殖、水藻,大多數食物的味型極為清淡。

太過於複雜的味型,對魚來說,就像北方人第一次吃香辣蟹一樣,第一感覺絕對不是怎麼這麼好吃,而是這玩意居然能吃?

所以,野釣餌料的味型種類,儘可能精簡一些,最多兩三種就可以了,再多,就真的容易把魚給嚇著,即便發窩了,也比較遲。

2、餌料的味型濃度從淡到濃,在黑坑垂釣中,有一個配餌技巧叫做試餌,其實就是調整餌料的味型濃度。

高手的操作比較隨心所欲,水平差一些的就不妨中規中矩一些,從淡到濃,試個三五次,也就試出來了。

在野釣中,其實這個思路也是一樣的,如果餌料誘魚效果不佳,先不要調整味型種類,而是應該調整餌料的味型濃度。

調整個兩三次,如果還是沒有發窩,再考慮味型種類種類的調整,事實上,只要餌料中沒有過多的工業香精,什麼味型的餌料都應該能將魚誘進窩子裡。

三、餌料的狀態

餌料的狀態,就是指餌料是硬、是軟,入水後會不會霧化、會不會溶散,再驚奇一些,就是餌料是活的還是死的。

實際上,在野外水域,餌料溶散、霧化效果如何,只有小雜魚和鰱鱅才會關心,大多數正經魚哪裡見過這麼奇怪的食物?

而對釣餌而言,只要不是冬春水溫極低的季節,餌料的唯二影響只有兩個,一個是餌團的體積大小合不合適,會影響刺魚成功率,二是餌料的狀態會影響漂相。

1、餌料的體積太大、太小都不適合魚的吞嚥,我們在遭遇小魚鬧窩時,最簡單的處理辦法就是餌團體積增大,餌團更黏一些,小魚吞不下,餌團已經落底,小魚自然就散了。

餌團的體積太小,相應的,魚鉤也很小,吞進嘴裡也很快就吐出來了,刺魚效果就非常糟糕了。

為什麼總是釣不到魚,因為你根本沒弄明白釣魚的幾個要素

2、餌料脫落、溶散的速度,會影響到漂相,經常有釣友諮詢,餌料入水之後不到30秒,浮漂就長了1~2目,這是啥原因?不出意外,這就是餌料溶散、脫鉤了。

除此之外,餌團的體積在水中不斷變化,釣組的靈敏度也會不斷髮生變化,只要不是鉛墜躺底,隨著餌料不斷溶散,釣組必然會越來越靈敏。這個度,如何去把控,這就需要多實戰、多總結了。

Tags:餌料味型密度溶散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