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脾胃虛弱, 溼熱,溼病的辨證論治

由 互聯程式設計知識 發表于 運動2021-12-13

簡介兼夾溼熱,口苦舌黃,或大便夾粘凍,加黃連、馬齒莧[2]脾與胃病辨證脾胃不和的症狀 有哪些

脾胃虛溼熱重吃什麼藥

脾胃虛弱 載自江南浪子《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是要分型的,不能亂用藥,脾胃虛弱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胃氣虛、胃陰虛。脾氣虛的症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髒白,脾陽虛主要表現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大便稀;胃氣虛主要表現在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口乾、容易飢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

對於脾胃氣虛者可服用參苓白朮散和香砂養胃丸,對於脾陽虛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陰虛成藥較少,可湯藥調理。

脾胃虛弱臨床表現:病程較長,洩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吃多後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慾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舌質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氣,助運化溼。方選參苓白朮散加減,藥用黨參、白朮、茯苓、山藥、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陳皮、砂仁(後下)。水煎,日1劑,分3次服。如時見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蒼朮、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隱隱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氣懶言,便瀉不止,甚至脫肛,加黃芪、升麻、葛根;兼夾溼熱,口苦舌黃,或大便夾粘凍,加黃連、馬齒莧。

脾胃虛弱症狀: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大便次數就時顯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時瀉時溏,遷延反覆,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滲溼 方藥:參苓白朮散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砂仁,陳皮,桔梗,扁豆,山藥,蓮子肉,薏以仁理氣健脾化溼。 脾胃虛弱的飲食 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洩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 若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幹寒生津之品; 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蔔、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擇要敘述。 小兒脾胃虛弱的補養 中醫認為可以從飲食來改善脾胃虛弱的問題,中醫食療方有:

1。紅棗小米粥:取紅棗10個,小米30克,先將小米清洗後上鍋用小火炒成略黃,然後加入水及紅棗用大火燒開後小火熬成粥食用。適用於消化不良伴有厭食的脾虛小兒。

2。蓮子山藥粥:取蓮子30克,山藥80克,粳米50克。將蓮子去皮及心,加山藥、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適用於消瘦、食慾不振的脾胃虛弱小兒。

3。沙參麥冬扁豆粥:取沙參10克,麥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鐘取汁,將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適用於手足心熱、便乾的脾陰虛小兒。

脾胃虛弱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

脾胃虛寒,中醫名詞,同脾陽虛,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症見納呆腹脹、脘腹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症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症狀減輕。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附子理中丸可溫中健脾。主要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

[1] 脾氣虛的症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髒白,脾陽虛主要表現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大便稀;胃氣虛主要表現在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口乾、容易飢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對於脾胃氣虛者可服用參苓白朮散和香砂養胃丸,對於脾陽虛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陰虛成藥較少,可湯藥調理。

脾胃虛弱臨床表現:病程較長,洩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吃多後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慾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舌質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氣,助運化溼。方選參苓白朮散加減,藥用黨參、白朮、茯苓、山藥、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陳皮、砂仁(後下)。水煎,日1劑,分3次服。如時見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蒼朮、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隱隱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氣懶言,便瀉不止,甚至脫肛,加黃芪、升麻、葛根;兼夾溼熱,口苦舌黃,或大便夾粘凍,加黃連、馬齒莧[2]

脾與胃病辨證

脾胃不和的症狀 有哪些?

中醫辭典 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 證名。以不思食,食而不易消化為主症。《明醫指掌》:“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瀉,或脹滿,或吞酸,或噯氣,或噁心,用治中湯。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縮二陳湯、枳術丸;胃不和者,平胃散。” 脾胃不和 者宜吃以下食物 綠豆粥 [用料]:綠豆100克,粳米150克,白糖15克。 [製法]:綠豆、粳米用水淘洗乾淨,入鍋中,加水適量,小火慢慢熬煮成粥,粥成時加入白糖,每日早晚作正餐服食。 [功用]:和脾胃,祛內熱。 [適用症]:適用於脾胃不和,食慾不振,消化力弱,經常性口腔潰瘍,反覆不愈。

涼拌芫荽:鮮芫荽150克,生薑15克,紅辣椒2只。將三者洗淨,瀝水;生薑、紅椒均切絲,再用溫開水浸泡芫荽、薑絲、紅椒絲30分鐘後,瀝乾水裝盤,加人精鹽、香麻油適量拌勻即可。此餚具有開胃醒脾,和中理氣的功效,適用於納差,食慾不振,脾胃不和等病症。 芫荽豬肝湯:鮮香菜100克,鮮豬肝25O克,生薑適量。將芫荽洗淨,豬肝洗淨切片,生薑切碎;精油燒熱加水500毫升,燒開後入豬肝、生薑,豬肝將熟時入芫荽、精鹽即可。此湯具有補肝和胃,促進食慾的功效,適用於脾胃不和所致的曖氣泛酸,不欲飲食,眩暈等病症。 紅梅蘿蔔團 大蘿蔔1OO克,冬菇、冬筍各50克,雞蛋1枚。蘿蔔洗淨切成細絲,下沸水體透,置涼水中浸泡,撈出擠幹水分,放在小盆內備用;冬菇、冬筍洗淨切成末,與蘿蔔絲一起,加精鹽、味精、麻油調料拌均勻,做成蘿蔔球;雞蛋磕人碗內,放澱粉。麵粉拌勻備用;炒鍋放油,燒熱後把蘿蔔球粘雞蛋糊,下油鍋後下番茄醬煮片刻,即可食用。此餚製作精巧,味道鮮美。具有養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常食可治療疾熱、肺熱咳嗽,胃熱,脾胃不和等病症。

積食選用保和丸脾胃患病一般表現為胃痛,總有飽脹感、食慾減退,甚至出現呃逆、燒心等症狀,老百姓多稱之為“脾胃不和”。 節日之後的脾胃不適多為食滯胃脘證,發病前常有暴飲暴食或飲食不潔史,表現為飲食停滯、打嗝、出酸腐之氣等消化不良的症狀,治療可用消食導滯的法則,用 (加味)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檳榔四消丸等中成藥較為合適。其中保和丸側重於消食化熱;加味保和丸側重於平素脾虛溼阻合併食滯;枳實導滯丸則側重食滯兼有溼熱中阻。

腹脹選用香砂和胃丸對脾胃不和的患者來說,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慾不振、腹部脹痛、大便不調等可用香砂和胃丸來調治。該方以香砂六君子湯為基礎,加理氣、消食、祛溼中藥組合而成,功效健脾開胃,行氣化滯,適用範圍較廣。但是,同時伴有口臭、噁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等明顯實熱證患者及有口乾、舌紅少津、大便乾等陰虛患者不適用該藥。 如果患者胃部不適、經揉按或保暖後減輕,並伴乏力、手足不溫,可選用溫胃舒,顧名思義,其有溫胃暖中作用,適於胃脘寒涼,飲食生冷、受寒更痛。虛寒可選用胃痛沖劑、胃氣止痛丸、附子理中丸等類藥品。但如檢視舌象發現有舌紅、苔黃或膩等溼熱症狀及急性胃痛就不適用。

萎縮性胃炎選用摩羅丹胃痛伴胃酸增多和口渴喜喝冷飲、大便幹、小便黃等熱象的胃熱症狀,治療可瀉火清胃,可使用牛黃清胃丸、黃連上清片、一清膠囊、新清寧片等。但此類藥不可多用或長期應用,大量使用易傷脾胃陽氣,使人體虛。如服用後未見明顯好轉,應去醫院專科診治。

病史較長、上腹部隱痛灼痛、口燥咽乾、飲水不解渴、手足心熱、消瘦乏力,舌紅少苔等胃陰不足型脾胃病,適用養胃舒治療,此類藥還有陰虛胃痛顆粒等。 如見胃脹作痛、噁心、口中黏膩、口苦、口乾、口臭、大便不爽等症,都屬{溼熱所致,可選用腸胃康。若同時還出現腹瀉,可服用葛根芩連丸。 萎縮性胃炎患者適用摩羅丹,其藥物組成較多,只要對證,其他胃病同樣可以服用。其藥主要起和胃降逆、健脾消脹、通絡止痛的作用,凡有陰虛、溼阻、氣滯、血瘀均可使用,但有氣虛無力,面色無華、手足不溫等表現的陽虛患者不宜服用。 脾胃不和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脾胃共同主持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效能上各有特點。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主降,使飲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主升,則飲食物之精華得以營養全身;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溼。這種納與化、升與降、潤與燥,相輔相成對立統一。脾胃不和,即是這種對立統一的失調。臨床凡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調的原因,如飲食不節(潔)、思慮太過、勞累過度、誤吐誤下等均可導致脾胃不和證。脾胃不和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

脾胃虛弱:是要分型的,不能亂用藥,脾胃虛弱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胃氣虛、胃陰虛。脾氣虛的症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髒白,脾陽虛主要表現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大便稀;胃氣虛主要表現在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口乾、容易飢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對於脾胃氣虛者可服用參苓白朮散和香砂養胃丸,對於脾陽虛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陰虛成藥較少,可湯藥調理。

脾胃虛寒:中醫名詞,同脾陽虛,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症見納呆腹脹、脘腹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症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症狀減輕。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脾胃溼熱:脾胃溼熱見症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不欲飲,飢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溼熱的辨證要點。對此症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溼,利溼不助熱的原則,應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溼祛熱清,脾胃安和。溼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症,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脾胃功能失調,臨床以食慾減退,食後腹脹為主要表現的證。 常見於胃脘痛、腹脹、嘔吐、 噯氣、洩瀉、便秘,以及西醫的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胃不和證的臨床表現,為食慾減退與食後腹脹同時並見,脘腹脹痛甚或腹瀉,噯氣,噁心,嘔吐等症。由於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失常,故食慾減退與食後腹脹同時並見;因升降失調,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見洩瀉,甚則小腹脹墜、脫肛等。胃氣不降反而上升,則可見噯氣,噁心,嘔吐等;潤燥失宜,胃陽不足,胃失通降,可見食慾減退,嘈雜易飲,乾嘔,呃逆,甚至噎膈,大便乾結;脾虛溼困可見食後飽脹,倦怠乏力,舌淡胖或舌邊有齒痕、苔少或無苔,脈細弱而數等症。

脾胃不和應該如何預防? 綠豆粥

[用料>:綠豆100克,粳米150克,白糖15克。

[製法>:綠豆、粳米用水淘洗乾淨,入鍋中,加水適量,小火慢慢熬煮成粥,粥成時加入白糖,每日早晚作正餐服食。

[功用>:和脾胃,祛內熱。

[適用症>:適用於脾胃不和,食慾不振,消化力弱,經常性口腔潰瘍,反覆不愈。

涼拌芫荽:鮮芫荽150克,生薑15克,紅辣椒2只。將三者洗淨,瀝水;生薑、紅椒均切絲,再用溫開水浸泡芫荽、薑絲、紅椒絲30分鐘後,瀝乾水裝盤,加人精鹽、香麻油適量拌勻即可。此餚具有開胃醒脾,和中理氣的功效,適用於納差,食慾不振,脾胃不和等病症。

芫荽豬肝湯:鮮香菜100克,鮮豬肝25O克,生薑適量。將芫荽洗淨,豬肝洗淨切片,生薑切碎;精油燒熱加水500毫升,燒開後入豬肝、生薑,豬肝將熟時入芫荽、精鹽即可。此湯具有補肝和胃,促進食慾的功效,適用於脾胃不和所致的曖氣泛酸,不欲飲食,眩暈等病症。

紅梅蘿蔔團:

大蘿蔔1OO克,冬菇、冬筍各50克,雞蛋1枚。蘿蔔洗淨切成細絲,下沸水體透,置涼水中浸泡,撈出擠幹水分,放在小盆內備用;冬菇、冬筍洗淨切成末,與蘿蔔絲一起,加精鹽、味精、麻油調料拌均勻,做成蘿蔔球;雞蛋磕人碗內,放澱粉。麵粉拌勻備用;炒鍋放油,燒熱後把蘿蔔球粘雞蛋糊,下油鍋後下番茄醬煮片刻,即可食用。此餚製作精巧,味道鮮美。具有養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常食可治療疾熱、肺熱咳嗽,胃熱,脾胃不和等病症。

綠豆粥

[用料>:綠豆100克,粳米150克,白糖15克。

[製法>:綠豆、粳米用水淘洗乾淨,入鍋中,加水適量,小火慢慢熬煮成粥,粥成時加入白糖,每日早晚作正餐服食。

[功用>:和脾胃,祛內熱。

[適用症>:適用於脾胃不和,食慾不振,消化力弱,經常性口腔潰瘍,反覆不愈。

涼拌芫荽:鮮芫荽150克,生薑15克,紅辣椒2只。將三者洗淨,瀝水;生薑、紅椒均切絲,再用溫開水浸泡芫荽、薑絲、紅椒絲30分鐘後,瀝乾水裝盤,加人精鹽、香麻油適量拌勻即可。此餚具有開胃醒脾,和中理氣的功效,適用於納差,食慾不振,脾胃不和等病症。

芫荽豬肝湯:鮮香菜100克,鮮豬肝25O克,生薑適量。將芫荽洗淨,豬肝洗淨切片,生薑切碎;精油燒熱加水500毫升,燒開後入豬肝、生薑,豬肝將熟時入芫荽、精鹽即可。此湯具有補肝和胃,促進食慾的功效,適用於脾胃不和所致的曖氣泛酸,不欲飲食,眩暈等病症。

紅梅蘿蔔團:

大蘿蔔1OO克,冬菇、冬筍各50克,雞蛋1枚。蘿蔔洗淨切成細絲,下沸水體透,置涼水中浸泡,撈出擠幹水分,放在小盆內備用;冬菇、冬筍洗淨切成末,與蘿蔔絲一起,加精鹽、味精、麻油調料拌均勻,做成蘿蔔球;雞蛋磕人碗內,放澱粉。麵粉拌勻備用;炒鍋放油,燒熱後把蘿蔔球粘雞蛋糊,下油鍋後下番茄醬煮片刻,即可食用。此餚製作精巧,味道鮮美。具有養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常食可治療疾熱、肺熱咳嗽,胃熱,脾胃不和等病症。

脾胃溼熱

脾胃溼熱 ,病證名。亦稱中焦溼熱。多由感溼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溼熱,內蘊脾胃所致。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洩、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髮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溼為主。該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症、膽囊息肉等。在肝癌手術、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後,其各自發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而慢性胃炎佔了首位。

病因病機

脾胃虛弱為本中醫理論認為,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脾胃溼熱證的形成,雖然病因病機有多種,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臨床所見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脹滿,泛泛欲嘔,不思飲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變得黃膩。尋根問源,無論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所致,總能找到脾胃虛弱的病本。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水反為溼,谷反為滯,溼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溼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虛弱之脾胃功能失調而生溼熱。

感受外邪 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溼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溼土,為“受溼之區”,溼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溼結合即為溼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溼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溼,結合亦成溼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傷,溼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溼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溼從內生,鬱而化熱,形成溼熱。 飲食不節 無節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溼阻、氣滯等,而食滯、溼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溼”,氣滯也是水溼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極具生溼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脾胃溼熱證形成的病因,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溼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係。食物先由胃納,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症狀如胃脘痞滿、納呆、噁心等。脾與胃共為中土,生理上協調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溼熱證與胃的關係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溼熱證。

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思則氣結”。張景嶽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洩功能,肝的正常疏洩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即“土得木而達”。肝失疏洩無以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溼,溼鬱化熱,溼熱乃成。 當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個體會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證,這是由個體的體質素質不同,脾胃功能性狀不同,對病因作用反應的形式不同所決定的。

臨床表現

慢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多為本虛標實,溼熱是標實的表現之一。“急則治標”,當溼熱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溼熱為主,健脾助運為輔。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薑、大棗。原“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其藥性的溫涼全在組成藥味量的大小。該方組方簡,性質平和,透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裡證均可應用,臨床應用遠遠超出了原記載的證治範圍。老師常用其方加減治療脾胃溼熱證。方中二陳湯燥溼化痰,理氣和中。半夏燥溼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陳皮理氣和胃,氣行則溼化,茯苓健脾滲溼,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生薑、大棗健脾和胃,使土健以勝溼,枳實下氣導滯消積,祛痞助溼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熱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溼清熱,理氣導滯之功效。雖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滯,化溼而不助熱。清熱而不助溼,治療脾胃熱證頗為對症。

由於溼熱證的纏綿難愈,臨證需審證求因,辨別溼與熱孰輕孰重,靈活加減。脾胃溼熱證多見脘腹脹滿,痞悶不舒,噁心納呆,口乾不思飲或飲而不多,口中粘膩,大便粘滯不爽或秘結,舌質淡紅或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或緩。溼重於熱加蒼朮、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溼熱並重去生薑、大棗,加黃芩或黃連、茵陳;熱重於溼較少見,亦不能過用寒涼,在溼熱並重方中加蘆根以清熱生津利小便,加萊菔子、焦檳榔,使熱從大便而去。傷食加焦三仙、萊菔子;肝鬱氣滯加柴胡、蘇梗、厚朴;脾虛明顯加蒼朮、白朮。外感引發的脾胃溼熱,在辨證施治方中合入溫膽腸,表裡同治。脾胃溼 熱證患者,胃鏡檢查往往發現胃中瀦留液較多,粘性較大,此時重用蒼朮,以芳香疏化水溼,醒脾助運。

溫膽湯

需要注意的是,熱屬陽,溼屬陰,清熱用涼藥,涼則助溼,治溼用溫藥,溫則助熱,加之治溼藥多香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藥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虛弱是生溼之源,往往先有溼而後化熱,臨床亦不多見溼重於熱,即是溼熱並重,治療也多以化溼理氣為主,因溼邪最易阻滯氣機,理氣有助祛溼,祛溼最常見藿香、佩蘭、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滲平和之品,待溼去熱孤再適當加入清熱藥。

症狀

1、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2、口乾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噁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預防

引起脾胃溼熱證的主要原因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病變反覆活動與發展的結果。其次,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縱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膩,嗜食辛辣,吸菸嗜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溼生熱。由此可見,要預防脾胃溼熱的發生,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基礎疾病。同時,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勿吸菸,勿飲酒等。

一、脾胃生理特點在於升與降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點主要集中於升與降。脾主運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而主降濁。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不健運,則清氣不升;胃不和降,則濁氣不降,反升為逆。脾為陰髒,胃為陽腑,互為表裡,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著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關乎整個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之升降,所以為人體升降之樞紐。脾胃之升降,又互為因果,胃失和降,則脾氣不升;脾升失常,則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說:“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而灌輸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於大小腸從便溺而消”。脾清陽上升,胃濁陰下降,則氣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運不升則生化無端,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成疾。

二、脾胃病證突出表現為溼與滯 脾胃病證雖多,然溼留氣滯是病機中共同之處。脾胃為倉廩之官,水穀之海,無物不受,邪氣易襲而盤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氣機壅塞,則水反為溼,谷反為滯,溼阻、食積、痰結、氣滯、血瘀、火鬱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雜,氣道閉塞,鬱於中焦,此乃屬實滯。若脾胃虧虛,運化失司,升降失調,清濁相干,溼、滯又可從中而生,所謂因虛致實,虛中挾滯。正如《素問·調經論》所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於溼、滯為病機之要,故在治療脾胃病時,或溫,或清,或補,或瀉,總以行其滯,利其溼,復其升降為其總旨。

三、脾胃病重在調理,兼以宣通肺氣 脾胃病變多溼多滯,其中脾病多溼,易被溼困;胃病多熱,易為熱壅,總為氣機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變不宜大補大洩,而貴在調理,探本求源,明氣機失調之因,審因論治,復脾胃升降之常,使溼滯消,升降和,諸症可除。 在調理脾胃時,還應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佈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佈散,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云:“脾主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發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於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鬱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鬱,使溼阻得運,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溼熱:脾胃溼熱見症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不欲飲,飢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溼熱的辨證要點。對此症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溼,利溼不助熱的原則,應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溼祛熱清,脾胃安和。溼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症,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脾胃溼熱的鑑別

溼熱證: 口苦、口乾、口粘、煩渴、渴不欲飲、面赤唇紅、口舌生瘡、壯熱、身熱不揚、午後尤甚、惡寒、頭痛身重、厭油、不思飲食、上腹脹滿、腹痛、裡急後重、角膜霧狀渾濁、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玄數、濡數。 寒溼證: 腕悶納呆、噁心嘔吐、喜溫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體冷痛、少腹涼感、受涼後或天氣潮溼加劇、持續性鈍痛、發作性加劇、夜間劇痛、苔薄白、脈沉緊、玄緊、濡緩。

脾胃溼熱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

1病因相同:脾胃溼熱與肝膽溼熱多由感受溼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溼生熱所致。 2 都有納呆,嘔惡,腹脹等脾胃症狀。 3 二者可有黃疸的症狀。黃疸是由溼熱燻蒸,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所致。二證如出現黃疸,皆為陽黃。 4、望舌苔均為舌紅苔黃膩溼熱之象。[1]

溼病的辨證論治——溼阻 溼病的辨證論治——溼阻》 目錄

一。 病因

二。 溼阻病的流行學調查

三。 溼阻的辨證論治

四。 溼阻的辨治要點

五。 溼阻的治療禁忌

溼為自然界正常氣候之一,有滋潤萬物,令其繁華等作用。是人所生活的外界環境中不可缺少的物質。然溼氣太過,則成為溼邪,對人體有害,易使人精神倦怠,胃納呆滯,風溼病迭起。前人對此早有認識。據近代醫學氣象研究表明,溼氣的變化,對人體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最近美國五個州對從事11種工業生產的1500名僱員進行調查,空氣中相對溼度提高80%時,工業生產中的意外事故就增加1/3。……美國霍普金斯醫療中心測試顯示,嚴重的潮溼會產生頭暈、胃痛、痙攣、複視及視力模糊等症狀(見1994年5月24日健康報)。充分說明中醫學有關溼病論述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溼邪有外溼、內溼之分,外溼表現為雲霧雨露冰雪外侵而發,內溼由貪涼飲冷,損傷脾胃而成。

溼為陰寒之邪,與水異名而同類。散則為溼,聚則為水,積而成飲,凝而成痰。因其流動性強,隨氣血執行無處不到,內至臟腑、骨骼、腦髓;外而面板、肌肉、筋脈、四肢百骸。因之,其發病範圍甚廣,種類繁多。這裡僅將常見的溼阻病作一舉隅性介紹:

【病因】

溼阻是指溼邪阻滯脾胃而引起的一種疾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於夏末秋初的長夏季節。但溼為土令,寄旺於四時,臨證中其它季節亦常見到。清·葉天士根據江南水鄉,溝渠縱橫,暑期過長,熱迫溼蒸,人處其中,易患溼病的特點,明確提出:“吾吳溼邪害人最廣”的觀點。後人亦多以北方乾燥,剛勁多風,溼邪不甚,而予以忽視。餘透過多年臨床觀察,逐漸認識到溼病不僅南方獨有,北方亦不少見。只是感邪途徑少異,受侵臟腑不同而已。

【溼阻病的流行學調查】

為了深化溼病的認識,餘曾指導研究生於1987年10月,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對常見溼病之一溼阻病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

溼阻,是指溼邪阻滯脾胃,以全身困重倦怠,胸悶脘痞,腹脹納呆,口粘苔膩為主要表現的病證。調查結果表明,飲食不節(飢飽失常,餐次、餐時無規律,進餐過快,嗜食肥甘、生冷等),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佔已知發病因素的1/2強。有這種不良習慣的人群患病率22。57%;而飲食有節者,人群患病率僅6。42%,二者相比,有非常顯著之差異(p<0。01)。居處潮溼,性格急躁,憂鬱,過嗜茶酒,冷飲等,都與溼阻的發生密切相關。而性別、年齡、職業的差別與患病率無明顯相關性。這些情況充分說明,隨著人們居處環境、工作條件極大地改善,身體素質明顯提高,抵禦外邪能力增強,外溼致病較為減少。相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飲食結構地改變,過飲茶酒、冷飲、恣食肥甘厚味、飲食不節之人日長;冰箱、冰櫃、空調的普遍應用,恣食生冷,以妄為常者隨處可見。致使脾胃受損,中陽困遏,水溼停聚之證有增無減,內溼病明顯增多。這也是溼病在當今社會發病學上的一大特點。

【溼阻的辨證論治】

溼阻起病一般緩慢,正如《劉純醫學全集·玉機微義》所言:“傷人於暝暝之中”。因其溼性粘膩,不易速除,所以病程亦較長。

溼阻的主要症狀是全身乏力,四肢酸重,胸腹悶脹,飲食無味,甚至不思飲食,口中粘膩,口臭,口乾不欲飲,口吐濁唾粘涎,大便粘滯不爽或大便溏薄。

1。 溼濁中阻

症狀:脘痞腹脹,周身倦怠,肢體沉重,納呆食少,吐白痰涎沫,大便粘滯不爽或溏洩,舌淡紅,苔白膩,脈濡。

治則:芳香化濁,行氣燥溼和中。

處方:藿香、佩蘭、炒蒼朮、厚朴、大腹皮子、茯苓、清半夏、陳皮。

加減;苔白厚膩者,加草蔻仁;呃逆、嘔吐者,加刀豆、旋復花;頭昏蒙不清者,加蔓荊子;帶下清稀者,加炒芥穗、炒薏米;肢體沉重較甚者,加防風、防己,去肌表經絡之溼。

2。 溼熱蘊結

(1)溼重於熱

症狀:胸膈不適,脘腹脹滿,肢體沉重,口粘而苦,大便粘滯不爽,小便黃濁,舌淡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則:祛溼清熱,行氣調中。

處方:藿梗、半夏、草蔻仁、黃連、厚朴、杏仁、滑石、通草。

(2)熱重於溼

症狀:脘腹脹滿,心中煩熱,胸膈不適,口乾苦而粘,大便秘結或粘滯不爽,午後身熱,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燥溼,辛開苦降

處方:茵陳、黃連、梔子、半夏、炒枳實、黃芩、連翹。

3。寒溼中阻

症狀:脘腹脹滿,隱隱作痛,遇寒則甚,得熱則緩,瀉下清稀,納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體酸楚,舌質淡,苔白滑膩,脈沉遲。

治則:溫中散寒,燥溼行氣。

處方:厚朴、乾薑、草蔻仁、蒼朮、陳皮、廣木香、雲苓、澤瀉。

加減:兼寒溼外侵,身冷惡寒,肢體痠痛者,加蘇葉、羌活。兼肝經虛寒,出現胸脅不適,痛連少腹,婦人經來腹痛者,去砂仁、澤瀉,加臺烏藥、醋香附、當歸。

4。脾虛溼困

症狀:脘痞腹脹,食後為甚,頭重昏蒙,面色萎黃,神疲肢倦,懶於動作,口淡納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膩,脈細弱。

治則:太子參、茯苓、蒼朮、半夏、陳皮、砂仁、扁豆、藿香、生薑。

加減:氣虛下陷。脘腹重墜者,去扁豆、藿香,加黃芪、炒枳實、升麻,頭暈較甚者,乃清陽不升,加荷葉、葛根,有食滯者,加焦三仙、香櫞皮。

【溼阻的辨治要點】

1。 辨溼阻,要善抓主症。

溼為土氣,兼雜證多,要善於在錯綜複雜的症狀中,抓住主症,因勢利導,使溼邪內蘊的其它症狀漸次明朗。溼性重濁粘膩,易阻氣機,故溼阻以氣機阻滯為主要表現,進一步查其面色、舌苔、脈象,診斷基本可以確立。綜合分析,四診合參,寒熱虛實則明辨無誤。

2。 治溼阻,理氣為先

溼阻治療首當舒暢氣機,應著眼於肺、脾二髒。餘在詳為辨證的基礎上,無論苦溫燥溼,清熱祛溼,益氣鍵脾,均在方中佐入一二味宣降肺氣,化濁醒脾之品。以起到宣肺氣、醒脾運,暢三焦,有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之目的。

3。 處方遣藥,輕靈活潑

所謂輕靈。即藥量不宜過大,藥味不可過多過雜,量大藥雜則味厚氣雄,難以運化,脾胃不傷於病而傷於藥。所謂活潑,即藥物的性味應芳香流動,不可壅滯、滋膩。且輕靈之藥入肺,芳香流動之品多能化濁醒脾,於祛溼化濁之法中,寓有調暢氣機之意。肺氣暢,脾胃健,則溼邪可去。

4。 溼濁中阻,脾胃同調

脾胃以膜相連,臟腑經脈互為表裡,脾運胃納互相依賴,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一方受損,必影響它方。溼濁中阻雖有偏重,但應兼治,如化脾溼必佐以開胃,祛胃溼多佐以運脾,使其相得益彰,亦寓有“先安其未受邪之地”之意。

5。 善後調理,注意飲食

溼阻患者,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忌食油膩辛辣寒涼,甘甜壅滯之物,應做到飲食有節,飢飽適度。在藥療的同時,可配以食療。如脾虛溼困者,服黃芪薏米粥;溼困脾土者,以蒼朮、白朮煮粥,早晚佐餐等,證之臨床,卻有良效。

【溼阻的治療禁忌】

1。禁過用寒涼,滋膩。溼為陰邪,“非陽不化,氣滯則難消”。若過用苦寒,則戕伐陽氣,致溼邪更盛,鬱遏難化。若過用滋膩,則反助其溼,阻滯氣機,成膠著難解之勢。

2。忌苦寒攻下。誤投苦寒攻下之品,必損脾陽,使脾氣不能化溼反而下陷,形成滑脫不止之證。溼熱蘊結,並非絕對禁下,當以行氣導滯,清熱化濁,緩緩下之。如宣清導濁湯,枳實導滯丸等。或在方中佐入枳實、檳榔,或大黃1~2克後下,使胃腸通暢,邪有出路,其愈期自速,但苦寒峻攻之品在所當禁。

胃酸過多治療偏方

提要:胃酸過多的人吃一點點就會飽,稍微多吃一點就會胃脹、泛酸,特別在晚上多吃的話,還會因為胃部滯脹而影響入睡。對硬的、纖維類的東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議少吃多餐,如果還沒到正餐時間,可以補充一些食物,但不宜過多,一定要記住這不是正餐,正餐還是要按正常來吃。處方:吳萸、黃連、豆蔻各3克、牡蠣、烏賊骨各20克(打細)、陳皮、茯苓、法半夏、神曲、厚撲各10克,生甘草5克。 服法: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分服。 功效:此方頗具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溫中化溼,散結止痛,抑制胃酸的良效。 注意:有胃病的人應該戒菸、酒、咖啡、濃茶、碳酸性飲品(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這些都是最傷胃的。胃的特性喜燥惡寒,因而冷飲和雪糕也必須要戒,食物以溫熱為好,這對於任何病人都是一個考驗,特別是酷暑時節。

有三點很重要:

一是牛奶,牛奶可以形成一層胃的保護膜,每天早上起床後先喝一杯牛奶。

二是多喝水特別是熱水,因為人在大部分情況下會把缺水誤認為是飢餓。

三是吃生花生米,要放在嘴裡嚼碎了(一定要嚼成細細的),要在空腹時吃比較好,是再好不過的制酸偏方。

Tags:脾胃溼熱大便溼阻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