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困惑:野釣時,沒口了就補窩,為何補著補著窩子就“死”了?

由 姚老道 發表于 運動2021-12-12

簡介所以,在一些常規的水域內,尤其是白天和後半夜,魚類的活動範圍並不大,這就會使得我們作釣的窩點周邊魚類在數量上更新很慢,某種意義上魚的數量是固定的,這些魚在經過我們不斷地施釣以後,會出現下文要說的警惕性增高、食慾下降等問題,會越來越少,也越來

野釣能邊釣邊補窩嗎

這個問題一直令我比較困惑,今天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乍一看標題,好像沒什麼啊,沒口了就補窩,釣久了可不就沒口了、就死窩了嘛,這有什麼可奇怪的?

困惑:野釣時,沒口了就補窩,為何補著補著窩子就“死”了?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野釣剛開始的時候,釣上一撥魚後,魚口開始變慢,或者是出現停口現象,這時我們適當補點窩子,就又可以釣上一撥!

當我們釣到後期的時候,也會出現慢口或停口的現象,但再怎麼補窩都無濟於事了,甚至窩子補了好幾次,再也沒有一口,徹底死窩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剛開始補窩有用,後期補窩怎麼就不起作用了呢?

有時甚至會起反作用,不補窩偶爾還會有一口,一旦補窩後就徹底沒口了,窩子死的乾淨利索,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補窩就是為了讓窩子裡一直有窩料存在,起到留魚的作用,沒口了或者口慢了就說明窩子裡窩料不足了,窩子裡的魚開始散開,這時適當補一點窩子就會重新把魚引回來,也會招來一些新的魚兒進窩,所以又能釣上一撥!

困惑:野釣時,沒口了就補窩,為何補著補著窩子就“死”了?

為什麼到後期補窩就起不到這個作用了呢?是因為持續補窩導致窩子裡的窩料過剩了嗎?還是魚都吃飽了?還是把周邊的魚都釣完了?窩子裡肯定還有窩料啊,怎麼就再也引不來魚了呢?這不科學啊,按道理說只要有吃的就會有魚過來覓食啊,沒有多可以有少,不至於蹤跡全無、一口都沒有吧?

是周邊的魚都對這種窩料產生警惕心了嗎?這到底是一種什麼現象,反映了魚類的一些什麼覓食規律?而且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窩子靜置一夜或者更長的一段時間後,又會重新煥發活力,這又說明了什麼?是不是補窩這種方法壓根兒就不應該用,直接打窩時一步到位,把窩量打夠,不再補窩?

上面一連串的問號是我本人這些年釣魚想搞明白的問題,無奈直到現在也沒有形成我自己認為較科學的結論,請讀者朋友們不要笑話我,可能你們覺得這些問題很簡單,我敢保證那是因為你們還沒有深入瞭解,你細品以上這些問題,一定要細品,絕對不簡單!

有人說我野釣從不打窩,即便如此,哪怕是拉餌抽窩,也一樣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也試著總結出了一些原因,這裡說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大家看對不對,也歡迎大家說出自己的看法!

困惑:野釣時,沒口了就補窩,為何補著補著窩子就“死”了?

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釣點周邊水域內魚的數量變化是不大的,更新需要時間

這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野釣,我們作釣的水域大都是靜水水域,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範圍內,這個時間範圍以我們釣魚人經常出釣的時間為例,如,一整個白天,或者大半個夜晚,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段,釣點周圍水域魚的數量變化是不大的!

這一點應該很多釣魚人會持反對意見,總覺得魚是不停運動的,是大範圍運動的!這些年的魚釣下來,我發現:除非一些特殊情形下,魚並不會大範圍遊動,常釣的淡水魚往往就在那個一畝三分地遊動,這可能就是它們的“家”了,而且白天和夜晚遊動的區域也不相同!

困惑:野釣時,沒口了就補窩,為何補著補著窩子就“死”了?

一些特殊情形如:突然的大幅度漲水,這是常見淡水魚大面積活動最強烈的誘因,夏季常見的大雨、暴雨會致河水猛漲,此時,魚類才會經常性地大範圍遊動,橫跨整條河的遊動,這種情況下,某一特定水域魚的數量才會更新很快!

在一天的24個小時內,前半夜的初期魚類的活動範圍會比其它時段明顯加大,這也是釣點死窩以後,經過一夜會重複恢復活力的原因。

所以,在一些常規的水域內,尤其是白天和後半夜,魚類的活動範圍並不大,這就會使得我們作釣的窩點周邊魚類在數量上更新很慢,某種意義上魚的數量是固定的,這些魚在經過我們不斷地施釣以後,會出現下文要說的警惕性增高、食慾下降等問題,會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釣,就會慢口或停口,而魚的數量又得不到及時更新,所以,作釣後期無論怎麼補窩,無論想什麼辦法都無濟於事了,這是一種自然的規律,無法改變!

困惑:野釣時,沒口了就補窩,為何補著補著窩子就“死”了?

已經入窩的魚,警惕性會逐漸增高,數量會逐漸減少,食慾會逐漸下降

這裡要說的是另一個細節問題,在窩內及周邊現有魚群數量一定的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作釣,會出現哪些現象或者說問題?

①警惕性增高

每釣上來一條魚,都會對其它魚兒形成一定的干擾,短時間內這種干擾所起的作用不明顯,但從一個較長的時間段來看,比如一天,這種干擾就很明顯了,而且魚的個體越大這種干擾越明顯,到後期,即使窩子周邊依然有很多魚存在,也會因為警惕性的增高而遠離窩點,不再進窩覓食。

另外,每一次跑魚,每一次錨魚,甚至每一次掛底,每一次掛草,都會對魚形成干擾,都會讓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驚嚇,警惕性會越來越高,後期自然就會沒口了!

②數量逐漸減少

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我們把其中的一些魚給釣上來了,而魚的數量又沒辦法及時得到補充,原因上文說了,所以會越釣越少,很多釣魚人可能會覺得野釣水域那麼大,咋可能會越釣越少!但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比如一天,釣點周圍的魚肯定會越釣越少,除非你有能力引來更大範圍的魚!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上面說的警惕性使然,警惕性越來越高,肯定就會有一部分魚逃離窩子,魚口變少甚至沒口也就不足為奇了。

困惑:野釣時,沒口了就補窩,為何補著補著窩子就“死”了?

③食慾越來越低

伴隨我們作釣時間的不斷延長,一定數量的魚雖然還沒被我們釣起來,但它們會出現兩種狀況:

第一,吃的越來越飽,吃飽了也就不想吃了,食慾就會下降,這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以至於後來窩子裡有食卻再也沒魚吃了!

第二,對窩料越來越敏感,這種敏感體現在味型上,一直吃這種餌料,而且還伴隨著一定的危險,魚兒就會產生牴觸行為,就會越來越不喜歡吃了,食慾下降,後期就會無口!

注意,這時如果我們更換窩料其實也往往無濟於事,甚至更壞,原因就在於好多窩料我們人類覺得差別很大,但在魚類的味覺條件下,其實都大同小異,而且更換窩料再補窩,往往補窩的量會很大,會造成窩料堆積,後期更容易引發魚類的警惕。

困惑:野釣時,沒口了就補窩,為何補著補著窩子就“死”了?

總結,如果作釣時間不長,一次性打窩未嘗不是一種更好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釣魚界有幾位大師打窩方法很出名,他們都有自己在粉絲中的愛稱,如化千斤、李大盆、崔小勺!

化老爺子和大毛老師以窩量大著稱,一次性將窩料作夠,即使補窩也是兩天後甚至多天後再補窩,作釣水域都是大水面,作釣時間也很長,往往是幾天甚至數十天,一般以大型魚類為目標魚!

而小崔老師則以小勺出名,窩量不大,勤補窩,每次補上幾小勺,很多釣魚人都比較認可小崔這種作釣打窩和補窩的方法,認為比較適合大部分釣魚人的垂釣狀態,因為不可能一釣就是幾天,往往只釣一天甚至半天就收竿走人了。

困惑:野釣時,沒口了就補窩,為何補著補著窩子就“死”了?

而本文分析的就是這種一釣一天的情況,早上開始,往往下午就沒口了,就疲窩、死窩了,即使再小勺似的補窩也不起作用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種作釣的時間範圍,打窩時一次性多打點窩量未嘗不可,前期發窩會受影響,中期垂釣

口期會更長,後期慢口或無口期出現的時間點會更晚一些,大概下午三四點種時再小補一次窩子,釣到六七點鐘就可以結束全天作釣了,我認為這種方法更適合以一天為時間單位來作釣,補窩太勤不是好事!

這些都是我個人的觀點,歡迎大家點評!

-END-

本文原創:姚老道

Tags:補窩窩子作釣窩料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