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傳統】孝敬的跟活喪場,這些規矩你知道嗎?山東濟南

由 經濟大觀察 發表于 人文2021-06-09

簡介一般按陰陽擇定的吉日時出喪,先撤去靈堂、紙幔等,移棺於院中木凳上,燒“遷柩紙”,然後宣讀長子“啟靈文”(亦叫“發引文”),讀畢,長子捧靈位,執引魂幡“朝主”(或稱“朝祖”)畢,隨即頭頂孝子盆,退出大門,其他子孫輩隨之

能提前買紙錢放家裡嗎

侍奉待終:老人病危,若住院者,必須速接回家中,住於主房,及時通知至親好友;女性須備禮品向其孃家報危。同時,為病者盥洗手臉、理髮、梳頭、或者拍照像片,並穿好壽衣(忌去世後才穿),由子女媳孫等日夜輪流守候,侍奉,飲食湯藥,以示孝敬。有的地方親朋鄰里也都來晝夜伴守,俗稱“跟活喪場”,直到老人嚥氣為止。

設靈堂:老人嚥氣後,伴隨捏死“引路雞”,焚燒一早備好的紙黑驢(有的地方為紙馬),意為送親人騎驢(馬)上路。隨即將兩塊饃(有的地方為7個烙好的半面生,半面熟的麵餅)放入死者袖內,以備黃泉路上防狗咬時哄狗之用,俗稱“打狗餅”。然後認真“涼屍”,捋合口眼,順正四肢,用麻辮(有的為紅頭繩)伴住亡人手腳,停屍於木板上或盛屍於壽材內,移至廳房正中停放,稱為“停屍”或“安靈”。並在亡人臉上用一張白紙遮蓋,俗叫“扇臉紙”。前面擺一桌子,將遺照、明燈、香爐、茶酒具、去淨毛雜的“引路雞”、夾生米飯一碗上插筷子一雙(俗稱“倒頭飯”)及油炸錢串、水果等祭品獻於靈桌上,設定靈堂,點一油燈置於死者頭前及腳側,作“長明燈”以照亮黃泉路。再以白紙、白布設靈圍幔於桌後及兩側,桌前置一瓦盆,俗名“孝子盆”。一切就緒便點燭、焚香、化錢紙、磕頭、燒“落頭紙”,孝子孝孫們跪地痛哭訣別親人。此後兒孫輩踏鞋以行,時化紙錢,每日天明、日暮獻飯、燒紙,俗稱“天明紙”(雞鳴紙)、“夜紙”,早晚舉哀。

守靈:當日由親朋鄰舍數人,代表喪家向全村輯報喪事,恭請幫忙。喪者系女性,則備以禮品遍請其孃家五服之內叔侄輩等。並請陰陽或風水先生堪定墳地、選擇葬日、書寫喪聯、引魂幡、靈牌等。鄰里親友即弔唁,稱“拜吊”。孝子孝孫們始於亡者兩頭地鋪麥草中守靈,俗稱“跪草”,晝夜不離,直至安葬,諺雲“守孝不離方寸地”。

成服:一般於亡後第三日“出殃”(又稱為“除陽”),舉行“成服”之儀,如三天內有吉日安葬,成服之儀可提前舉行。成服時,將“訃告”由長子背於大門外接之,並“出紙”於大門外(有的地方此儀禮在弔喪之日進行。)孝子孝孫於堂前各依服制穿孝衫,戴孝帽(有的地方燒畢落頭紙後,孝眷們即著戴孝服),曾孫輩頭飾紅綢(布),俗稱“花花孝”。孝男拄“喪棒”,甥、婿、娘主亦戴孝帽。舉喪期間,舊有請和尚或陰陽先生唸經超度亡人(俗稱“念道場”)者,此俗20世紀50年代初已廢,進入80年代後,又逐漸廣為流行。

大殮:即入棺,舉屍入棺,俗稱“入殮”。除前述停屍時入棺者外,一般或於成服之日,或於葬日前夜凌晨,由長子或承重孫抱屍體頭部,其他子孫扶持入棺。揭去蓋臉紙,用酒擦亡人面部,親人最後瞻望遺容,但忌淚水落入棺內,俟頭面體位端正後,即將鋪寒蓋好,蓋棺舉哀。

開弔:即“弔喪”,出殯前一日開弔,俗稱“燒紙”。為喪事最隆重的儀禮,一般於出殯前一日舉行。燒紙前首先要“接紙”,俗稱“接先人”,就是先接先祖歸家。在前一夜酉時左右舉行。其形式為舉燈秉燭者前導,香案、樂工、孝子依次尾隨,鳴炮起身,出大門朝祖墳方向行數十步,化紙祭酒後依次返回,將先祖牌位設在另房祭祀。當日親友或送紙儀、現金,或饋以挽帳、輓聯,都是按禮尚往來方式行事。單位現已變為追悼會。吊者進門,在主房靈前,有的地方在靈前搭“礓礤”(木板搭的短平臺)前燒香跪拜,孝子於鋪內舉哀。有請吹鼓手者,打鼓吹嗩吶以奏哀樂。喪家設宴款待前來弔喪者。宴畢,孝子叩頭拜謝,主持人代表喪家請親友于次日按時參加送葬之儀。有的地方在其間舉行“迎紙火”儀式,先將紙火陳列於當日喜神之方空地上,陳設香案,由孝子燒香、跪拜,讀祭文,祭酒畢,孝子退迎紙火於家中。前來弔喪者如饋贈挽幛,孝子手拄哭喪棒出大門數步,於香案前面對來賓三叩首,送幛者施三揖,鳴炮奏樂,“迎幛”入宅內懸掛。至晚間,舉行隆重的祭奠活動(有的地方於白天進行)。其禮儀有“立主”(或叫“籤靈牌”)、獻飯、讀祭文等,由禮賓先生指揮按俗禮程式進行。傳統上子孫祭者稱“家祭”,親鄰祭者稱“賓祭”,孃家、甥、婿祭者稱“堂祭”。現在這些禮儀可簡可繁也可合併省略。祭奠儀式一般為“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各種祭禮都要有“祭文”,祭文,一般由“禮賓先生”撰寫並宣讀,宣讀時啞時肅穆,只有哀笛聲(稱“小樂”)相伴,每讀完一篇,嗩吶驟起,哭聲大作。

出殯:即“送葬”。凡屬正常死亡,祖墓如“山空”,即可歸葬;“山不空”,則另厝,待祖塋山空(吉)之年遷葬。一般按陰陽擇定的吉日時出喪,先撤去靈堂、紙幔等,移棺於院中木凳上,燒“遷柩紙”,然後宣讀長子“啟靈文”(亦叫“發引文”),讀畢,長子捧靈位,執引魂幡“朝主”(或稱“朝祖”)畢,隨即頭頂孝子盆,退出大門,其他子孫輩隨之。靈柩啟出大門後,由八人抬向墓地,銘旌、白鶴出紙、提燈、花籃、挽帳、輓聯、童男女、花圈,各種紙幡各類紙火依次行於棺前,孝子扯縴於棺前而至墓地,親朋鄰里隨於後。有的在路上還要舉行路祭。棺至墓地,由挖墓穴人之一人清理墓穴,孝子孝孫擲錢幣於墓穴,打墓穴人拾取後,掃去腳跡出墓穴,俗稱“掃堂”。其時,孝子先祭本塋后土。然後由陰陽先生按時下葬,下葬時,眾人以長繩託棺入墓穴,舊有將靈柩懸在墓口行點主禮者,俗稱“懸棺點主”。棺入穴後,陰陽拔正棺體方位,蓋上銘旌。有“抱磚”者將磚埋於明堂之位,靈牌置於棺前穴壁預挖小穴內,放正靈牌位。再讓長子兩手張開孝衫前襟,背過臉去,讓清掃墓穴者(多為陰陽先生)將原插靈牌之“倒頭飯”碗拋入孝衫襟中,出墓穴。最後孝子、孝孫各撒土三鍁於墓中後,眾人隨之輪換填土於墓,堆好墳冢,焚化紙火、紙錢,孝子舉哀。

葬後習俗:埋葬後,孝子先返回家門前,跪迎送葬者,送葬者在大門前點的火堆上跨過,洗手進門,喪家款以盛席,孝子跪謝。葬後三日內,每晚於大門前孝子孫等燒“旋門紙”。也有當晚,孝眷在家舉行祭奠,稱“虞祭禮”。自此始,孝眷臂帶黑紗,或黑紗上綴一“孝”字,表示有孝,百日之後取之。葬後第三日凌晨,孝眷至墳前祭奠,收拾墳冢,俗稱“復三”、“撩服三”,插喪捧於墳頭。從死亡之日算起,每七日拜奠祭祀於神主前,至傍晚燒紙於墳園,一直到七個七日(共49天),俗稱燒“七七紙”,第七個七日稱燒“斷七紙”。此後,每逢”活祀(亡從生日)、百日、週年、二年、三年、直至九年(也有十年的)都以不同規格燒紙舉行紀念,一般逢單年較隆重,逢雙年多從簡。隆重之年,親鄰戚友前來饋以紙儀、禮幣、輓聯不等。百日之內,孝子忌去往鄰里、親戚、朋友家,也不理髮、刮臉,以示哀切。舊時父母喪,孝子服孝三年,居喪期間,不準穿紅著綠,第一個春節不貼門聯,也有貼藍色對聯的,以示哀悼。

Tags:孝子俗稱墓穴成服燒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