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由 蘇家酒窖 發表于 人文2021-06-07

簡介中山門從建築佈局來看,明孝陵的主要建築分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

被立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什麼坐落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如今前往鐘山的遊客們,總是會前往兩個陵墓吊憑先輩。一個是民族英雄與愛國主義者孫中山先生的中山陵,另一個則是著名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明孝陵全景

現在的明孝陵遊人如織,外部的梅花山更是體悟春天的好去處,這與數百年前“每歲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的嚴肅制度形成了鮮明對比。朱元璋為了自己與妻子的陵寢,也為了大明王朝未來的制度,把明孝陵變成了彰顯封建制度的最重要象徵。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玩珠峰下,東為中山陵,南為梅花山,是鐘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景點,其內葬有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馬氏。皇后馬氏去世較早,諡號“孝慈高皇后”,寓意明朝“以孝治天下”,因此葬入的陵寢便被命名為“孝陵”。整座陵寢佔地170餘萬平方米,先後呼叫軍工10萬,前後歷時25年,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

整座陵寢的修建開始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僅僅一年之後,馬皇后便去世了。因此,馬皇后便成為了這座陵墓的第一位主人。當然,陵寢的修建並未停止。主體工程在洪武十六年基本建成,但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時,明孝陵都未徹底完工。實際上,明孝陵的建成時間已經到了靖難之役後,於永樂三年才徹底建成。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明孝陵明樓

作為明朝開國第一人的最後宮殿,明孝陵在歷朝歷代都得到了足夠的尊崇。與同時代的明故宮、明城牆和後世的明十三陵、清東陵等建築相比,其受到的侵擾是非常低的。有明一朝,明孝陵從未被忽視,每年有固定的三大祭、五小祭,而有國家大事時,勳戚大臣也會前來祭祀。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後,為表現自己的“忠心”,先拜謁了明孝陵再登上皇位,其後亦對孝陵多加修繕。永樂三年,明成祖於此設立了“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明仁宗時期,明仁宗亦派遣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祭掃明孝陵並駐守南京。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明孝陵門

而在之後的朝代變革中,清廷和民國政府也給予了足夠多的重視。面對江南一帶的滿漢衝突,明孝陵是清王朝彰顯情懷的最好武器。順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尚未完全統一全國,當時的實際主政者、睿親王多爾袞就派遣大學士馮銓“祭故明太祖及諸帝”。此後這種習慣得到了延續。順治二年(1645年),豫親王多鐸平定江南,剛進駐南京城後便 “謁明陵,命靈谷寺僧修理”,並“遣內官正副二員,陵戶四十名,守明陵”。而到了康熙年間,明孝陵更成為了籠絡江南士子民心的藉助。康熙帝首次南巡,便來到明孝陵,且 “由甬道旁行,諭扈從諸臣皆於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出,復由甬道旁行。賞賚守陵內監及陵戶人等有差。諭禁樵採,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態度極其恭敬,禮數也非常周到。十五年之後的再一次南巡中,康熙手書“治隆唐宋”並命曹寅(曹雪芹祖父)刻碑於陵園中。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中,也是次次前往明孝陵“拈香奠酒”。儘管明孝陵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遭受了一定的毀壞,但與明故宮不同的是,曾國藩和當時的江寧府官員都對明孝陵進行了一些整修與保護。縱使清王朝已經風雨飄搖、財力不濟,但終究讓明孝陵沒有遭受大的破壞。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

民國時期,孫中山帶領臨時政府官員拜謁了孝陵,軍閥混戰時明皇陵也一直儲存完好(與清陵多被盜掘形成了對比)。建國後孝陵更是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精心保護,直至今天大家看到的明孝陵。

與前世帝王陵寢不同的是,明孝陵為解決南方的潮溼多雨問題,蔣封土由方丘變為圓丘。這座陵寢規模極為宏大,建築形制亦非常雄偉,形制上借鑑了唐宋兩代的帝王陵墓但又有所修改,並引導了明清兩代帝王陵寢的形制。建成之初,禁苑之中圍繞了七十所寺院中的一大半。而從如今的中山門(當時被稱為朝陽門,為南京正東門,是直通明孝陵的城門)經孝陵衛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牆有45華里長,並設有5千多人的護陵駐軍。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中山門

從建築佈局來看,明孝陵的主要建築分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神道部分的建築從下馬坊至孝陵正門;陵寢主體建築,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早年間這些建築有紅牆圍繞,周長為2。25公里。在600多年的風雨之後,很多木製建築與建築的木製成分都已經不存了,但仍有大量的遺存表現了當年的恢弘氣魄。具體建築分佈如下:沿神道為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向東北即為陵園的主體部分,為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明孝陵全景

明陵中得到發掘的只有定陵,其餘的地宮儲存都較為完好,但也由於這個原因,我們難以推測明陵的葬制。在利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進行的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之後,專家認為明太祖的地宮經位於明孝陵圓形寶頂的正下方,地宮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幾乎是已發掘的定陵地宮面積的3倍,且同為全部用石材構築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築。透過如此巨大的面積與貴重的建築材料,足以看出明孝陵的地位之高。

從總體地位來看,首開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作為後世子孫陵寢共用神道的制度,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臺、方垣、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佈局,建立了類似皇宮佈局的“前朝後寢”三進院落制,開創了陵寢建築平面呈“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從而規範了之後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明孝陵

然而明孝陵的角色遠不止於他的建築價值。以明清更替而言,明孝陵既是明朝舊人合法的“追思故國”之所,也是清王朝宣揚自身政治合法地位的天然處所。顧炎武初謁孝陵後便居住在鐘山邊,自名“蔣山傭”,要做明太祖的守陵人。其後顧炎武多次祭掃孝陵,“孤臣二十餘年淚,忍到今秋灑孝陵”,這是那一代人的政治執念。而清王朝在這裡的祭文中,則強調“茲者流寇李自成,顛覆明室,國祚已終。予驅除逆寇,定鼎燕都。惟明乘一代之運以有天下,歷數轉移,如四時遞禪,非獨有明為然,乃天地之定數也”,試圖藉助這裡表現自己是為明報仇,且以清代明是上天之命。此後的孫中山祭掃,多少也是考慮到朱元璋是最後一位漢人王朝的創立者,繼承前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遺志。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顧炎武畫像

無論今天去孝陵的人們是為了什麼,但沒有人會否認孝陵的歷史價值。無論是為了建築,為了歷史,還是僅僅是為了孝陵邊的幾株梅花,我們都能有所思有所得。

感謝讀完這篇文章。我是小編夢魘,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蘇家酒窖,我們下期再見。

Tags:明孝陵陵寢建築孝陵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