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由 歷史水葛 發表于 人文2021-06-06

簡介這個過程中,立志圖秦的理想在三個方面影響了他:一是引導了他的人生努力方向,項羽一直和叔叔生活在一起,項梁也想起兵,卻看不到希望

與天下同利也羽豈其苗邪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等五種形式,其中本紀就是皇帝的傳記。人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沒有當過皇帝的項羽,卻被放在了本紀裡,要知道司馬遷是漢朝史官,項羽又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死敵,那麼項羽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能讓司馬遷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歷史上常說“勝者王侯敗者賊”,司馬遷卻說“不以成敗論英雄”,那麼在司馬遷眼中,劉邦和項羽究竟誰是英雄?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百姓心中,有一個詞叫蓋棺定論。一個人當生命走到盡頭,才能更客觀地看他的一生。司馬遷遇到困惑,蓋了多少年還不好定論。這就是西楚霸王項羽。當時流行看法,勝者王侯敗為寇。追殺項羽的漢軍將領竟然將項羽屍體分成五塊,慘可以想象。但項羽波瀾壯闊的一生,怎麼看都是英雄。他創設了一個標準,不以成敗論英 雄。司馬遷給項羽一個高的禮遇,青史留名,文天祥有名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管誰都會走向生命的終結,官大錢多,再向老天借五百年, 不可能。司馬遷做到了讓項羽留名青史,他還用本紀來讓他留名。其中本紀記的是三皇五帝,項羽沒做帝王。司馬遷充分地肯定了項羽的地位。第二種他給項羽極高 的評價。他感慨說:“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於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司馬遷認為他太不得了,項羽也起義,在諸侯中,不算突出,他卻成了諸侯總首領,三年內,把強大秦推翻了。還把秦始皇的基出分給十八個諸侯。秦不好滅,統一後,苦心經營,想建立萬世基業。“

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按華山的標準來建造,可見秦朝威猛,同時,嚴密佈防,“良將勁弩,而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帶領自己的團隊,將大秦推向了灰飛煙滅的境地。所以司馬遷說,這種人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項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司馬遷在思考,真找著兩個原因,項羽與眾不同的是:一是體貌特徵。二是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這兩點影響了項羽的成功。體貌 上,身高八尺,力能扛鼎,一米八以上,力氣大得驚人。項羽自己說,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是誇張。足以看出自信。司馬遷說另外一個特點,重瞳子,一隻眼睛裡有 兩個瞳孔。也有說這是一種病的,叫重瞳症。如果一個人有兩個瞳孔,太可怕了。史書記載他瞪眼的威力。說他帶著二十八騎突圍。漢軍大將追上項羽時,項羽回身 瞪著大聲罵,他嚇得呆了。赤泉侯,看到的是紅色的重瞳子。更可怕了。幸虧戰馬趕快跑,跑了十幾裡,否則他完蛋了。冷兵器時代,這樣的相貌能震懾人。還在於 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司馬遷用一個字來形容項羽“

”,愛發火。另外也指他爆發力,威猛與頑強。司馬遷還分析說,“

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

”如果不是 苗人的後代,為什麼這麼暴呢?遠古時三苗傳說是蚩尤的後代,曾逐鹿中原並大獲全勝的蚩尤被黃帝封為兵主。今天說是戰爭之神。並把他描繪在軍旗上,希望將士 像他一樣英勇。司馬遷總覺得他像三苗人像。出生在楚國,曾是三苗生活區之一。所以他認為項羽可能流傳著三苗人的血液。今天至於項羽是不是重瞳子,我們看不 見,是不是三苗後裔,也無從考證。但是他的性格影響人生道路,應該有科學道理。我認為還有一點是項羽是一個有遠大理想與抱負的人。從小立志圖秦這是最重要 的。蒲松齡曾有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上聯就是項羽,有志氣有理想,所以創造了破釜沉舟的奇蹟。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項羽為什麼痛恨秦呢?2242年前,前232年出生在江蘇。貴族,爺爺時是楚赫赫有名的大將。八歲時,項家獲得更大的提升。項燕打了勝仗,打敗了李信的二 十萬大軍,意義不凡。當時是戰國末期,秦始皇統一在即。六國中四國滅亡了,只齊國和楚國了。齊沒有戰鬥力,而楚國是人們希望所在。但是楚國內人們都不自 信,感覺到秦越來越強大,我們能行嗎?項燕勝利得輝煌,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三天三夜瘋狂追殺,把李信打得大敗。大戰後,項燕成了第一大英雄。項 氏家族也成了楚國生存的最大希望。人們都敬佩他們。項羽也獲得了更大的注意力。他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中。秦再次派軍進攻,項燕身亡。楚國滅亡了,項氏家族貴族地位消失。項羽也成了亡國之民。時代地位變化影響極大。那時起,項羽立志圖秦,要重振家風。國仇家恨,概括得了。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項羽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執著,追求著努力著。這個過程中,立志圖秦的理想在三個方面影響了他:

一是引導了他的人生努力方向,項羽一直和叔叔生活在一起,項梁也想起兵,卻看不到希望。估計自己沒戲,把希望放在項羽身上。請人教項羽文化,不想學,項梁 也不強求,乾脆讓他學武術。請人教劍術。幾天後不練了。項梁生氣了,罵他了,文文不學武武不練,總要獨立走上社會呀,不學習,沒本領怎麼生存?項羽說了, 學劍術,只能對付幾個人,我要學萬人敵。就是兵法,項梁一聽高興,有志向。這點還是值得肯定的。學萬人敵是圖秦的理想決定的。學萬人敵,指揮的本領是理想 對人生的引導作用。我常想起,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心服有涯隨無涯,殆已。放到今天更實用,今天是知識爆炸時代,一個人不可能學全,需要有理 想有目標,將有限生命放在理想上。

第二個影響是打造他的堅韌不拔精神。人的堅韌來自理想。能不能自信,能不能執著最重要。老子說:“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高樓靠的是基礎,參天大樹也是手指頭一樣的小樹一天天長起來的,得經過風雨的考驗。項羽正是秉持這樣的信念。項羽與項梁為逃避仇人,逃到吳中, 成了當地名人,生活變好了,但是,他們沒忘理想,項梁項羽,“

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常常偷偷來考察身邊的子弟,有沒有可培養的價值。 為什麼用兵法,就是想起兵反秦,當務之急是軍事。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第三點影響是打造了他一往無前的勇氣。有追求的生活。項羽也是如此。能把困苦化成精神與勇氣。這在項羽二十 三歲時得以爆發。秦始皇南巡到會稽時,還沒回時就在半路上死了。項羽當時看到,就說“

彼可取而代也

”。項梁聽到趕快捂著了,要滅族的。當時秦是胡人不敢南 下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正是這種情況下,項羽才敢呀。他憑的正是霸王之勇。當他們立志圖秦時,機會終於來了。

前209年7月,秦朝徵用九百人去漁陽守邊,這些人到大澤鄉時,遇大雨,下了二十多天,人們天晴後趕路,按時到達不可能。只能靠走,趕不到,按法律得處 死,這點嚴格,有一個人突出,叫陳勝。史載,當年他受人僱傭,當長工,到累了,幾人休息一下,他脫口說了,苟富貴,勿相忘。說完,旁邊人都笑他。做夢吧? 有飯吃就不錯了,有什麼富貴?陳勝嘆息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他有理想抱負。古今凡成大事人都是胸懷遠大理想,這是普遍規律。陳勝想找一 個人商量,吳廣,是老鄉。吳廣厚道。陳勝覺得與他商量或許會想出辦法。只一條路,死路一條。不過坐以待斃、逃亡、起義三種死法而已。想逃逃不掉,抓住死得 更慘。起義,豁出去了。民不懼死,耐何以死懼之?不如索性反了。最終把秦帶隊的都尉殺了,宣佈起義。這就是

大澤鄉起義

。天下雲集響應。百姓都跟著起義了。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秦朝上下佈置,通報全國。項梁項羽生活的地方也傳到了。政治敏感的殷通聽到後,覺得秦要完了。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殷通覺得天下都沸騰了,自己命懸一線 了,快完了。“

諸郡縣苦秦法,爭殺長吏以應涉。

”百姓都起來,殺掉郡守和縣令,殷通覺得戰火還沒燒過來,一旦燒過來,他首當其衝。考慮後,他乾脆來個起義 得了。或許能保住性命。於是他找到項梁商量。和項梁商量,至少三個考慮:一是覺得項梁有反秦之心,項梁積極網羅人才,他應當知道,聽到風聲,他意識到項梁 是最好的夥伴。二是想利用他的軍事才能。起兵就得有戰將,他掌一定的兵權,帶兵打仗,他不行。項梁項羽是名將之後,他開誠佈公地說自己要起兵,讓他做大 將。三是項梁有社會影響力。官方的影響上他大,但是反秦不靠這個,靠百姓擁護。在吳中,形成了一定勢力。項梁的暗勢力不可小視。項燕後代在社會上影響力 大。項燕作為楚大將,有功於楚,並對士卒好,百姓崇敬與感激。基於這三點,殷通請來項梁。

項梁做出決定,出乎意料。要斬殺殷通。心生一計,和殷通講,讓我和桓楚為大將,英明。我們結合,起兵沒問題。殷通覺得高興。項梁說,桓楚不好找,躲進了深 山,據我知,項羽應該能找著他。項梁說,項羽在屋外,我去問項羽。交代幾句,時間緊,進屋內,一劍斬殺殷通。項羽說,沒問題。於是項梁回到屋內,跟殷通講,項羽確實知道桓楚,但他擔心,空中無憑,桓楚不來。殷通一聽,這樣讓項羽來,我寫親筆信。請進項羽。禮畢,殷通準備工作,項梁吩咐下手。郡守府譁然。 斬殺了百十人,所有人嚇趴下來了。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項梁與項羽把親朋故舊召來,這是他們走上歷史舞臺的一第一戰。這可以看出項羽的勇猛與出手敏捷。

有人視誅殺好友為不仁,不該殺人家。有人視誅殺同道為不義。殷通本想起兵,也是反秦,不是相互殘殺嗎?有人視直面風險為不智。現在單獨起兵在郡守府裡殺郡 守不明智。但是我們說,這三點講得通,但是歷史凡是大人物,考慮問題與我們不一樣:大信念;大勇氣;大戰略。一,大信念上,立場鮮明態度堅決,項梁項羽不 要看表面上與殷通交朋友,但是他們心中永遠融不到一起。殷通是秦統一天下的既得利益者,而項梁他們是受害者。他們交往無非是為生存與發展,是權宜之計。當 革命風暴來臨時,不能含糊,得有堅定的立場與信念。二,大勇氣上,有膽量,敢於面對風險。項梁與項羽與殷通有交往,對郡守府的兵力等都有所認識,他們感覺 有風險,但是他們可以控制局勢。如果沒做前把什麼都想周到,不成功不做,那什麼也做不成。許多事是探索中去做。三,大戰略上,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慮。考慮 得長遠,這是戰略思維。項梁想得多,看著是突然決定,其實是戰略判斷。只有殺殷通,才能得民心。只有殺掉郡守才能表達立場,才能與人民站在一邊。只有殺殷 通才能彰顯項家影響。楚人尊重項家,如果跟著殷通,楚人會笑話。殺殷通才能佔領先機,當時天下如干柴,先下手能佔領先機,獲得更多民心。殺掉殷通,會佔領 戰略至高點。所以項梁當仁不讓,的確也獲得巨大收益。部隊發展到六七萬人。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范增出現,當時七十多了。范增常有奇思,從沒出過家,但是想出山了,想輔佐項梁。此時,項梁正召開軍事會議,研究下一步該怎麼辦呢,范增看到大家的慌張, 他分析,“陳勝敗固當”。陳勝當敗。大家驚奇。範境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原因是當年楚和秦沒多少恩怨,秦滅六國要遭報應。楚懷王被秦扣,楚恨之入骨。 天下人都明白,六國最恨秦的就是楚。天下人都在看楚國人。陳勝應立楚人為王,不應當自立呀。你是項燕的後代,你也得立楚王后代。我覺得陳勝失敗有自己的原 因。但是這話有效果。打消了人們對陳勝死的顧慮。范增一說,大家會感到悲傷少了。也指明瞭起義軍的方向。義軍要的是真楚王。三也讓項梁部隊成了義軍的核心 一支。陳勝不死,項梁不過是起義軍中的一支。現在如果立了楚王,就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味道。名正言順,事則成。項梁找楚後人,找到了熊心,放羊呢。楚懷王 的孫子。於是熊心被帶來了大營,封為楚懷王。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項梁犯一致命錯誤,是什麼呢?這是驕兵,必敗。戰爭複雜,得時刻警惕,不能大意。項梁仗著優勢驕傲,忽視了強大的敵人章邯。項羽才把章邯打得大敗,就是這位章邯,對項梁來了突然襲擊。叫銜枚而擊。含著小木棍,防止發出聲音,人和馬都戴上,可以突然襲擊,所以,秦大將章邯帶著大軍殺向項梁,瘋狂砍殺,把項梁打得大敗,項梁也殞命。這對義軍是塌了頂樑柱。項羽將以獨立姿態走上歷史舞臺。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人生總難免風雨,是早來好還是晚來好呢?我覺得是早來好。窮的孩子早當家。項梁死時,這支義軍四部分,主力是項梁帶領。另三支由項羽、劉邦、呂臣帶領。他們都覺得沒法打了。迷茫時,熊心覺得是好事。熊心做了楚懷王后,許多遺老來了,手下就有一堆舊臣,日子紅火了。過得相安無事。這時,無事生非了。幾個舊臣 跟熊心說,沒奔頭,你是假的懷王。權在項梁那兒,你得抓回權力來。熊心一開始還批評,沒項梁能有今天嗎?人性弱點是軟耳朵,說多了,就有感覺了。熊心想也對,心中就有了奪權想法。他沒動。項梁一死,熊心就想機會來了。第一時間跑到彭城,把項羽與呂臣的兵權收走了。要重整三軍,理由正當。封呂臣為司徒,表面另有重用了。劉邦封為武安侯,接著帶領原來的部隊,而項羽沒兵權也沒封賞了。奪了項羽兵權,熊心覺得沒問題了。

項梁的人他不用了,自己的人都是遺老遺少,頭痛。一天,齊國使者高陵君顯來了,和楚懷王說,前不久,齊王派我來出使,路遇項梁的使者宋義,問是不是要拜見 項梁?宋義跟高陵君說,別走快,我預測項梁可能兵敗,否則你到了,他敗了,不是找死嗎?事實果真如此,他驚出一身冷汗。從此,高陵君佩服宋義。跟楚懷王 說,有先見之明,還不懂兵法嗎?我聽說你選上將軍,這個值得考慮。楚懷王大喜過望。於是召來宋義,侃侃而談,瀟灑,宋義成了上將軍。楚懷王封了上將軍,應 該得意吧?但是他抓了權,天下形勢對他有利。一是軍事上,秦章邯犯了致命錯誤,判斷楚地兵不足憂。項梁都被幹掉了,朝北去了趙。於是章邯去攻趙了。這是錯 誤的。他沒搞明白,忽略了兵家勝負評價的基本標準。有沒有有效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人還在,就會捲土重來。人失光 了,土地也會失去。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儲存自己是重要的。章邯只打敗了一路,其他三路還在,怎麼不足憂呢?事實是這些人消滅了秦。第二個錯誤是忽視了攻打 楚國的戰略意義。熊心是名義上的義軍領袖。如果滅了楚懷王,楚軍就成了散沙。戰略作用完全不同。正因為這種錯誤讓楚得以喘息。政治上,秦是趙高專權,離心 離德,亂殺忠臣良將。大臣都不敢說話。因為趙高天天殺人呢。大吏賄賂趙高來保自家身家性命。天下都被嚇暈了。這樣的朝廷哪有凝聚心與戰鬥力?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楚懷王看到了,制訂戰略,一要派力量北救趙,趙派使者來求救了,邯鄲打下來了,趙歇被圍,危在旦夕。懷王應該表示一下。楚懷王不能無動於衷,應該救。他也 看到,秦主力在趙,不消滅,秦不滅,早晚都得打,在趙打,更有利,所以,北上救趙。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楚懷王目光也遠,秦內腐敗,咸陽空虛,派人西攻 秦,說不定打下秦。同時進行。後人研究,楚懷王的這個戰略符合當時的形勢。正因此保證了推翻秦。人一生不用做多少大事,一件就夠了。

戰略定了,下邊選人哪。秦主力得宋義去,西攻秦討論激烈,有不同意見。最後,形成共識,西攻秦不能猛打,從彭城到咸陽,硬打困難。打著仁義的旗號去,百姓 對秦暴政都有看法,攻心為上。目光瞄準了劉邦,五十多歲,仁義著稱,叫他去吧。當劉邦定下來去時,項羽終於說話了。項羽表態,我願意跟沛公一起共同進關。一次項羽把襄城拿下來,活埋了全城的人。這個評價有道理,但也不絕對,當時攻下城池,集體抵抗,滿城百姓遭殃,劉邦也做過。楚 懷王還是沒讓項羽去。我覺得還有另一個原因。他對項羽還是不放心,控制在自己手中有把握。合兵一處,將來不好辦。這時項羽低調。為國效力,不安排講不過 去。楚懷王就決定讓他跟宋義北救趙。項羽心情抑鬱,北上救趙,到安陽不走了,停了四十六天,冬冷,戰事緊急。打宋義,為什麼不走?應該與趙裡應外合呀。宋義一聽,笑了,說打仗我鬥不過,但講策略你沒法比。項羽說,這是機會呀。宋義說,我是這樣想的,先讓秦趙打,等他們累了再去,省力呀。趙勝了就不必打了,趕快西進。頭功不能白送給劉邦。但項羽說了,強秦鬥新趙,勝負沒懸念。趙失敗,我們沒內應,沒希望呀。宋義說,你挑戰我的權威呀?如果再像老虎一樣猛,我就 不客氣,斬之。項羽沒面子,不說了,走了。項羽起了殺宋義之心。這時,他也有足夠理智,看看目前軍隊是聽誰的。他並不想搞亂軍隊。軍中就造了聲勢,宋義不 恤士卒。徇私舞弊,給自己謀私利。給兒子安排工作,到齊做相。我覺得是找高陵君的。宋義非社稷之君,仗沒法打。一看,許多人同情他,和他立場一致。支援宋 義者少。時機成熟,於是他走進宋義大營,宋義一看,正要說話,項羽一劍斬了宋義之頭。跟大家說,謀反楚,楚王陰令斬之。大家不吭聲,心裡清楚,兩人間的恩 怨。不過大家也覺得宋義不咋的,不如跟著項羽。整個軍心穩定了。派桓楚向楚懷王彙報了。

項羽殺了宋義,獲得上將軍職位,統領三軍。但是他同時也把自己陷入別無選擇的境地。殺宋義時說他非社稷之臣。輪到你,怎不能也靠不住吧?得拿出絕活來給人 看看,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項羽清楚,面對的敵人不一般,當時態勢可以概括成十二字:冤家路窄;力量懸殊;張網以待。章邯殺死過項梁,那是他的仇人。可是 從章邯角度呢,曾跟項羽打過,被項羽打得大敗。章邯也不服氣。當時是準備不充分,現在要報仇。二是王離,爺爺是王翦,著名大將。十六年前,王翦打敗項燕, 項燕身死。現在兩個孫子對陣。歷史多彩,是因為巧合。兩人心情複雜。項羽想報仇,王離也想弘揚爺爺的光彩。這是冤家路窄。力量懸殊上,王離的邊防軍當時不 得了,蒙恬建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邊境不穩定。派蒙恬修了長城,並建立了這支軍隊。能把胡人打到七百餘里外。有作戰經驗。現在被二世抽過來,還有章邯的 二十來萬,史稱驪山軍。這是敢死隊。曾到關東剿滅義軍。這支部隊也是威猛。項羽才四萬,剛入伍,新兵。四萬對三十萬,經驗也沒法比。張網以待上,人家做了 準備。當時佈局,王離圍城,章邯在漳水,中間有運糧的道路,這是圍點打援的佈局。項羽沒到趙國時,許多諸侯北上救趙了。都在鉅鹿北邊。章邯應該擋著諸侯 呀,結果他跑到南邊,奇怪。原來,他們知道項羽這人肯定決戰來了。北邊諸侯不足為懼。章邯就等著項羽來了。我們兵多,來吧。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怎麼打呀?項羽想,可以打。得先解決兩點:要讓戰士興奮起來,戰士本來畏戰,士氣一矮怎麼打?所以得鼓勵士氣。再者,項羽覺得王離與章邯一旦形成合力,切 斷聯絡是至關重要的。這是他的兩點考慮。項羽的計劃就是,攻取甬道,以弱示強。他發現兩人間脆弱在甬道上。找薄弱環節攻斷。他派人率兩萬軍攻取甬道。消滅 了一股章邯的力量。這是初戰。兵家重初戰,初戰必勝。我認為項羽取得初戰勝利的效果,一是鼓舞了士氣。士兵覺得仗有希望打。二是激勵了諸侯。北邊救趙的諸侯人多,但是膽小。 勝利後有人找上門,說打得好。這是陳餘,有名聲。項羽與他說,你回到鉅鹿後,騷擾王離,讓他重心移到北邊。與項羽間就多了鉅鹿城的割裂。我們就可以實施對 王離的打擊。陳餘答應了。這就有了合作伙伴了。三是迷惑了章邯。項羽攻取甬道,章邯應該惱,但他沒惱。攻下來薄弱處沒什麼了不起,看來他膽小,不敢和我決戰。

王離忙活陳餘了,章邯放鬆了。項羽覺得背後進攻,有可能勝利。得快,不能讓他們合起來,還得勇。他第二步計劃就是:破釜沉舟,以快制敵。召來大將,讓他們宰牛,犒勞三軍。吃夠,凌晨開始渡河,決戰。於是率領大軍渡河,天剛亮,項羽讓所有將士向河站立,把鍋碗等砸了,把船沉了。將士不知道就裡,人們紛紛議論,項羽動員。他講三點,一是明確戰鬥重要意義,我們勝秦完,我們敗我們完。天下諸侯都在看呢,要高度重視。二是人活一世,要做事,生死何懼,要有精神狀 態。三是表態,我永遠和大家在一起。說完,大家明白了項羽用心,只有勝利才能生還,沒有退路。齊呼,願意共存亡。這就是破釜沉舟。之後,項羽覺得勁差不多 了,摩拳擦掌,奔向鉅鹿背後,打了九次硬仗,連戰連捷。王離被俘。蘇角戰死。史書上對這個場景有形象描述。“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手下兵都是一頂十,高叫興奮。諸侯兵都嚇得哆嗦。這是友軍,那秦軍呢?這就是一種精神力量。與王離戰酣時,章邯不信。章邯率軍救援。正這時,項羽收拾完王離了,正向南殺,章邯一看,氣勢洶洶。不妙,趕緊跑。項羽一路痛殺。解了趙圍。

《大漢王朝》之一:破釜沉舟

第三階段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章邯撤走後,清點人馬,有二十多萬,項羽追過漳河,面對面紮下營寨。他看到了,不做困獸之鬥。不能逼上絕路。他感到逼急 了,會遭到頑強抵抗。所以休息一下。兩人心情不同。項羽是勝者自居,諸侯都跪著拜見。一戰威震諸侯。他成了各路諸侯的上將軍。章邯呢,後勤跟不上,秦朝廷 派人來責怪章邯。趕快決戰呀。章邯以為是二世不瞭解前線狀況,就派手下彙報。司馬欣見不著二世。有人說,在前線作戰不知道家裡,是趙丞相專權,見不著二世 呀。跟章邯說,沒法了。沒穩固的後方,最要命。這一點,被項羽知道了,好辦。叫陳餘寫信,和章邯說,狀況我瞭解了,看看白起,蒙恬,誰有好結果?不如向我 投降。這一說,章邯也派使者來談。項羽覺得不是時候,章邯對秦有幻想,再打兩次,章邯的幻想破滅了。再次派全使者來談,項羽就答應在殷墟合談,劃上句號。 收復章邯了。項羽樹立起在諸侯中的地位。後人評價時說,“首難者雖陳涉,滅秦者項王也;入關者雖沛公,滅秦者項王也。”

今天這場戰例,可以有三點啟示:一是人要有勇敢精神。人生社會國家民族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有挫折。得講究技巧,缺少不了的是勇氣。否則只能停留在書面 上。項羽有再多方法技巧,沒有勇氣也不可能創造那麼多奇蹟。二是要重視團隊。集體的力量不可小視。同樣一群人,之前與之後不同,原因在破釜沉舟中團隊的力 量在於凝聚了人心,一致的目標與理想。這是非常關鍵的。三是抓薄弱環節。要想事半功倍,得抓薄弱環節。面對紛繁的事物,瞄準薄弱環節,才行。項羽抓住幾個 薄弱環節,才以少勝多。

Tags:項羽項梁宋義殷通楚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