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終而終知時知是什麼意思,看懂這些就好像交到一個知心的朋友. . .

由 最愛宋詞 發表于 人文2021-05-31

簡介蘇軾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他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用三句詩詞裡的感嘆,把知止、知足和知常參得如此透徹“應是飛鴻踏雪泥”——這個世界從來不會因為少了那個人就會有多大的損失,驕傲從來都是悲傷的開始,只有知止才是最好的成長

終而終知時而時知是什麼意思

我是每天陪你讀詩詞、學黨史、看光影的,歡迎關注評論加轉發

終而終知時知是什麼意思,看懂這些就好像交到一個知心的朋友. . .

林語堂評價蘇東坡是“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文化巨人,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卻從不曾屈服命運、他的一生歷經風雨卻從不曾悽風苦雨。

有人說蘇東坡是1000年最有趣的靈魂,他對人生參得透、悟得深,

更善用一支生花妙筆將人生各種況味寫得妙、描得準,好像他隨手寫下的一句感嘆都能讓人久久沉思。

在蘇軾的詩詞中,最讓人引發共鳴的就是那些有關人生的領悟和感嘆,看懂這些就好像交到一個知心的朋友,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受。

那些看似無由的感嘆,背後是東坡對生命深層次的思考,是對人生底色的昇華。

其中最意味深長的三句詩詞感嘆,恰恰對應了《道德經》中的大智慧:知足、知止和知常。

對知止的感嘆:應是飛鴻踏雪泥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是青年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詩。

開篇自問自答:“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

那時候的蘇家兄弟正是意氣風發、激揚文字的時候,剛剛雙雙金榜題名,

大把的時光可以放縱,無限的未來值得期待。

雖然前路充滿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只管憧憬去闖蕩天下。

終而終知時知是什麼意思,看懂這些就好像交到一個知心的朋友. . .

正是在這樣容易“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蘇軾卻告誡弟弟要知足,不要忘記了來趕考路上的艱辛有多少“往日崎嶇還記否”,

這是知止的境界。

“知止”既是道家用來調節、處理身心關係的思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獨特而可貴的價值取向,

“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一個人只有知道止步,時刻在“止”的問題上保持清醒,人生才不會走偏、留憾。

正是因為蘇軾的知止,兩兄弟才沒有被盛名所累,不論是在學問上還是為人上,

都能夠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有了眉山三蘇揚名天下。

有些人明明已經擁有很多,卻還是貪心不夠,繼續為貪念所操控,得寸進尺,得隴望蜀,直到泥足深陷才發現已無路可走,再想回頭為時已晚。

唯有以“知止”為始,方能以“有得”為終。

對知足的感嘆:長恨此身非我有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是蘇軾貶謫黃州一次醉酒之後所做的詞。一醉方休之後的他,忘卻了時間,醉眼朦朧地深夜回家,家童已經酣睡不醒。敲不開家門的蘇東坡只好來到江邊聽濤聲依舊。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一個“恨”字道破中年之無奈。

多想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

終而終知時知是什麼意思,看懂這些就好像交到一個知心的朋友. . .

正是遭受貶謫受盡委屈的時候,蘇軾卻曠達地告訴自己,有機會脫離不自由的官場,何嘗不是一種更好的生活狀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是知足的境界。

《道德經》有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人的一生時間有限,可以追求的事物卻很多很多。

特別是人到中年,不能矯情,不願訴苦,不可偷懶,中年人在自己的沙場上,只能低頭前進,負重前行。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做到知足常能常樂,

做人知足惜福,知足就不會貪得,不貪就不會招來屈辱。

正是因為蘇軾的知足,才能夠不被命運所擊倒,

在最泥濘的歲月裡捧出了最輝煌的文字,完成了“黃州惠州儋州”的平生功業,成為了1000年最有趣的靈魂。

有些人,把

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名譽、財富、權力、地位都都難以割捨。仕途得意混得再好,終歸要退居幕後頤養天年;物質財富積攢再多,能享受的不過是一日三餐。

唯有學會知足,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對知常的感嘆: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細雨斜風作曉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是暮年的蘇東坡在與友人遊賞春山之後寫下的一首詞。幾乎是用白描的手法記錄了這個過程:細雨斜風的日子有一些微寒,淡淡的煙霧稀疏的楊柳都那樣嫵媚;清碧的洛澗,向著遠方總要匯入淮河;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

最後陡然而來的這一句的感嘆人間有味是清歡”才是點睛之筆“,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終而終知時知是什麼意思,看懂這些就好像交到一個知心的朋友. . .

已是人至暮年,蘇軾不再惦念曾經居廟堂之高,也不擔心現在處江湖之遠,他把一切都看得平淡,只想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這是知常的境界。

漸至老境,由看透看穿而至看淡看開,可擺脫功名羈絆,遠離膏粱厚味,追求精神超脫,心歸平和坦然,享受人間清歡。酸甜苦辣遍嘗後,一個“清”字,當是暮年的底色。

《道德經》有云:“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終而終知時知是什麼意思,看懂這些就好像交到一個知心的朋友. . .

水流千里,奔流到海;樹高千尺,落葉歸根。世間一切萬物都要遵循自然規律,違背規律恣意妄為,會招來禍端。

常就是自然規律,知常就是要順應自然,因時而動、因地制宜。

每個人都應該要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於發現並尊重規矩。凡事不妄想、不妄做、不妄為。需知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順應自然,相信一切都將是最好的安排。

正是因為蘇軾的知常,才能夠發現豬肉是如此美味、翠竹是這樣多情,

把生活的日常過成了詩酒花,把文雅的詩詞寫滿了醬醋茶。

有些人,總有一些痴念成魔,儘管使盡全身力氣也無法得到,即使傷痕累累也不願放棄。

不懂的人也許會讚頌勇氣可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會告訴你“放下也是一種勇敢”。

寫在最後的漁人物語

知止、知足、知常是我國特有的人生智慧。《增廣賢文》則將這個道理總結為兩句易於傳頌的警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蘇軾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他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用三句詩詞裡的感嘆,把知止、知足和知常參得如此透徹

終而終知時知是什麼意思,看懂這些就好像交到一個知心的朋友. . .

“應是飛鴻踏雪泥”

——這個世界從來不會因為少了那個人就會有多大的損失,驕傲從來都是悲傷的開始,

只有知止才是最好的成長。

“長恨此身非我有”——

沒有那個人真的能夠百分百地自由,遵守規則才是人生最正確的態度,

只有知足才是最大的獎賞。

“人間有味是清歡”——

嚐遍人生百味、歷經紅塵繁華,終歸還需成歸塵土歸土,自視太高從來都是自欺欺人,

只有知常才是最深的領悟。

Tags:知足知止知常蘇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