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讀魯迅先生:我們的人生不會有阿q正傳

由 小李運營媒體 發表于 人文2021-05-28

簡介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位阿Q

什麼點滴打了睏覺

魯迅先生給你印象最深的文章,是哪一篇?

寫少年生活的《故鄉》?

寫麻木看客的《藥》?

唯一一部愛情小說《傷逝》?

還是我們中學時代背誦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莫言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這是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中篇諷刺小說,旨在揭露舊社會黑暗、腐敗的社會特徵,批判生活在那個社會的人們愚昧、麻木、懦弱的國民劣根性。

藉助文字,魯迅先生想喚醒洞窟中的民眾,指引他們看見真與善的方向。

在此,魯迅透過敏銳的觀察、深刻的思考,用漫畫式的筆觸,刻畫出阿Q這一人物形象,賦予他可笑荒謬的特點,也是這部小說的重點——精神勝利法。

時代發展,社會向前,當我們重溫這部小說,也許會發現,魯迅創作這部小說的意旨雖然過時,卻仍然有些內容,讓人回味,感到熟悉。

因為,人性的弱點實難根除。

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位阿Q。

阿Q:舊社會中一無所有的矮窮矬

白山黑水烏篷船,未莊是魯迅筆下的一個江南鄉村。阿Q是生活在未莊的一名流浪漢。

他沒有姓,沒有名,沒有來路和去處,他沒有家,沒有妻子兒女,沒有親戚朋友,他也沒有固定工作和住所。

總之,阿Q是個一無所有的人。

他平日住在未莊的土穀祠,以求片瓦遮身。沒有工作,他靠出賣體力,給人家做短工,割麥、舂米、撐船,有時也在僱主家住上幾天,活一干完就走人,聊以度日。

在未莊人心中,阿Q完全沒有存在感,只有農忙時節,才會想起這麼一個人;一空閒,他又被忘在腦後。

上學時候,從語文課本上讀這篇小說,懵懵懂懂,對魯迅先生在文章小處的高超無從感知。如今再讀,才領略到細節的微妙。

譬如取名,就很有意思。

序言中,魯迅交代,阿Q活著時,人們叫他阿Quei。

我曾經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倘使他號叫月亭,活著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沒有號——也許有號,只是沒有人知道他,——又未嘗散過生日徵文的帖子:寫作阿貴,是武斷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福,那一定是阿貴了:而他又只是一個人……

因為無從考究,魯迅只能略作“阿Q”,好像迫不得已才如此。

其實,選“Q”這一字母作為小說主人公的名字,可以說是作者別具匠心。

就像周作人解釋那樣,Q,彷彿一張人臉,圓圓的,沒有五官,腦後留著一條辮子。

因為空白,所以麻木。因為抽象,所以大眾。

阿Q,實則是未莊的任何一位底層群眾,是舊社會隨處可見的矮窮矬,是那個吃人時代的你我他。

精神勝利法:阿Q的獨家秘笈

一個人越是矮窮挫,越是具有強大的自尊心。

在未莊,趙太爺因為有錢而受眾人尊敬,趙秀才因為有才而備受人崇奉。阿Q卻不以為然,因為他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

阿Q進過城,見過世面,所以看不起鄉下人。

城裡人把長凳叫作條凳,煎魚時撒切細的蔥絲,這些在他看來,都是錯的,所以他鄙視城裡人。

阿Q頭上長有癩瘡疤,未莊的閒人常常拿此開玩笑,對他冷嘲熱諷。一開始,他罵、打、怒目而視,後來想出一句:“你還不配!”

那幫閒人還沒完,揪住他辮子,往牆壁上碰幾個響頭才罷休。等他們走遠,阿Q在心裡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

慢慢地,人們瞭解了這種自欺欺人的把戲,便逼迫他承認自己是畜生,誰若打他,便是人打畜生。

對此,阿Q立馬自輕自賤地承認自己是蟲豸——比畜生還要低賤。等閒人走遠,他很快自我安慰——作為第一個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就是“第一個”,和狀元一樣哩。

這種消除痛苦的邏輯、克服怨敵的妙法,便是阿Q的獨家秘笈:

精神勝利法。

關於這種方法,魯迅在雜文中這樣解釋:

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 ,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阿Q,他於黑暗與荒蠻中,自造出一條奇妙的逃路,對壓迫掩耳盜鈴,對苦難自欺欺人。明明是悲劇人生,卻活出喜劇色彩,荒誕而可笑,無語而可悲。

精神勝利法讓他活成可哀的笑話

有了精神勝利法,一窮二白雙手空空的阿Q活得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得意了許多年”。

有一天,他看見王胡在牆根下邊曬太陽邊捉蝨子。這一看,他覺得自己身上也癢了起來,於是並排坐下,一起捉蝨子。

阿Q看不起王胡,人家偏偏捉到不少蝨子,“放在嘴裡畢畢剝剝的響”,他自己捉的蝨子又少又小,還不及王胡響。實在憤憤不平。

於是挑釁、奚落、開罵、及至動手,結果反被王胡揪了辮子往牆上碰頭。這成了阿Q生平一件屈辱。

後來,他在路上遇見錢大爺的兒子。錢少爺進過洋學堂,去過東洋,腿也直了,辮子也不見了。為此,“母親大哭了十幾場,老婆跳了三回井”。

反正,阿Q厭惡這位假洋鬼子。

因為剛敗給王胡,心裡正氣忿,於是這回路遇“假洋鬼子”,由腹誹忍不住罵出聲來。

剛罵出一聲“禿驢”,就不由分說地遭到“禿驢”柺杖的兩記痛打。這成了阿Q生平又一件屈辱。

但是很快,因為“忘卻”這樣祖傳的寶貝發生效力,他馬上覺得輕鬆,乃至高興起來了。

再後來,阿Q又遇見靜修庵的小尼姑。他向來視女性為異己,平日遇到尼姑,都要唾罵兩句,何況現在受到屈辱?

他將所遭晦氣怪罪到小尼姑身上,辱罵、調戲不算,還走上前動手動腳,摩她頭皮、擰她面頰。

一氣之下,小尼姑罵了一句:“這斷子絕孫的阿Q!”

如此這般,阿Q感覺自己轉敗為勝了。之前在別人那裡所受的屈辱蕩然無存,就像文中所寫:“他這一戰,早忘卻了王胡,也忘卻了假洋鬼子,似乎對於今天的一切‘晦氣’都報了仇。”

精神勝利法在阿Q那裡屢試不爽,他憑此自欺欺人,憑此欺軟怕硬。

殊不知,自己根本就是一個可哀的笑話。

人生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

佛教當中講:“人的一言一行皆是業力,世界乃是自己作業的結果。”

小尼姑哪裡知道,她嗔怒之下的一句“斷子絕孫的阿Q”,悄然改變了對方的命運軌跡。

夜裡回到土穀祠,阿Q輾轉反側,他回想白天之事,回想小尼姑滑膩的臉蛋,回想她那句“斷子絕孫”……

阿Q從來排斥女人,對男女之大防歷來嚴明。但是從那夜起,他開始想要女人,因為他不想斷子絕孫,他明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道理。

然而,所能接觸到的女人,在他看來都是假正經。

有一天,阿Q在趙太爺家舂米。吃過晚飯,在廚房,他吸著旱菸,女僕吳媽洗完了碗碟,坐在長凳上跟他閒聊,說著東家的家長裡短。

他的思緒根本停留在“女人”和“斷子絕孫”上,他看看吳媽,突然放下煙管,對著吳媽跪下,然後喊道:“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

簡直反了!

簡直豈有此理!

簡直膽大包天!

吳媽很委屈,東家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阿Q遭了一頓打罵,抵押棉被與氈帽,買了香燭給趙府與吳媽賠罪,還丟了給趙府打工的機會。

阿Q想延綿子嗣,於是“調戲”吳媽,調戲未果,卻丟了工作破了財。

丟了工作破了財,阿Q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他想到去靜修庵偷蘿蔔吃。

為了偷點蘿蔔吃,阿Q慘遭尼姑質罵、黑狗追趕,生存真是很不容易。

未莊待不下去,他進城闖蕩了一番——當了賊,偷了些布料衣服回來。

因為發了點財,大家對他另眼相看。中興史與在城獲得的見識,讓阿Q得獲得未莊人的敬畏。

就連盛氣凌人的趙太爺,因為想從他那裡撈點便宜貨而語態和軟。

人生如棋,有些時候,一步走錯,之後步步皆錯。

人生如棋,環環相扣,因果相報,一切皆有可能。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位阿Q

趙府被搶劫,有過偷盜前科的阿Q很快被抓了進去。

張冠李戴的審訊,牛頭馬嘴的逼供,不明就裡的畫押,之後就是阿Q人生的高光時刻,也是這部小說的高潮部分:

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

面對生死大限,阿Q依然能夠自我安慰,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些,都是人生難免的際遇吧。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他自己信了。

他的一生,是一部一無所有的悲劇,也是一場自欺欺人的鬧劇。然而得益於精神勝利法,他彷彿從未在誰面前有過失敗。

矛盾先生曾在《小說月報》中寫道:

“阿Q這人要在現實社會中去實指出來,是辦不到的;但是我讀這篇小說的時候,總覺得阿Q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呀!”

這種品性,很大程度上指精神勝利法,也就是阿Q精神。它固然有應該批駁的部分,換個角度看,未嘗沒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人生海海,我們想要的總是很多,能做的很少,如願的更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得失取捨,學會難得糊塗。面對榮辱,也別太較真。很喜歡作家林清玄的一句話:“常想一二,不思九八。”

常想,是對塵俗點滴快樂的主動親近;不思,就像阿Q對生活煩惱的輕易忘卻。

人生實苦,道路艱難,努力過後,得失便可隨緣,挫敗面前,不妨安慰自我。

做人不苛求,處事不糾結,心中存一點阿Q精神,或許更容易品嚐人生有味是清歡。

事實上,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阿Q。

【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讀魯迅先生:我們的人生不會有阿q正傳

Tags:阿Q未莊魯迅吳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