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薦讀】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蘇軾在最低的人生境遇裡的一番話!

由 庭有大槐樹 發表于 人文2021-05-23

簡介每個人來到世間,受苦的時間居多,快樂的時間太少,讓我們能夠與蘇軾在苦難上有人生共鳴

而又何羨乎

01

金瓶梅中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佛家說,人生來就是受苦的。

道家說,只有通達大道的人,才能夠獲得快樂。

儒家說,讀書做大官才是人生的圓滿。

人活這一生,都想追求快樂和幸福,可是煩惱和痛苦卻常常相伴。

怎樣才能更快樂,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一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總會時不時的發出這樣的感嘆!

蘇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生的榜樣。

他在最低的人生境遇,活出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宦海沉浮四十年,既當過宰相,也做過農民。一路走來,坎坷不斷,始終笑對人生。

蘇軾可以說是將儒釋道的精神融合與一身。順境時積極進取,

逆境時樂觀豁達,盡人事聽天命,不拋棄不放棄,活出了精彩人生。

成為後世中國文人的精神座標。

人生若覺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軾:順境時積極進取,逆境時樂觀豁達,盡人事聽天命,活出自我

02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併成為“三蘇”蘇軾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

蘇軾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其本身的天賦之外,還和他一生坎坷的經歷和豐富的人生閱歷有關。有才華的人在經歷了生活的苦難後,會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

錢穆說過,蘇東坡之所以偉大,因為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

司馬遷說,詩經三百篇,大都是聖賢受苦受難之後發奮所作。周文王被拘禁後推演了周易,屈原被貶謫後寫了離騷,韓非被關進監獄後,寫作了《說難》、《孤憤》。他們都是在受到人生的挫折和苦難後,心中有著難以發洩的憤懣,於是把自己所有的才華和情思訴諸筆端,寫就了千古名篇。

從這個層面看,蘇軾的經歷跟他們何嘗不相似。

年少喪母,青年喪妻,中年喪子,仕途不順,一貶再貶,只有短暫的一時繁盛。從成名時的萬眾矚目,到跌落人生的谷底,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酸甜苦辣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苦難也許真的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蘇軾:順境時積極進取,逆境時樂觀豁達,盡人事聽天命,活出自我

03

蘇軾21歲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時,主考官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在看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時,大為讚歎,但轉念一想,這麼出彩的文章,肯定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做,為了避嫌把這篇文章放到了第二名。得知真相後,歐陽修大為感嘆,自己以後要讓位了。從此,蘇軾名揚天下。

可世事無常,在準備大師拳腳之時,自己的母親去世了,只好回鄉守孝。沒過幾年,自己的父親又去世了。

公元1079年,44歲的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最終在各方友人的營救下死裡逃生,出獄後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也就是調研員的差事,一個虛職,沒什麼實權,相當於養老了。從以前的鳳翔府判官,也就是寶雞市常務副市長,到湖北黃岡這個地方的調研員,心理的落差的估計一般人早就受不了,也許早就心灰意冷、跑罐子破摔了。要說當時的蘇軾沒有這種自暴自棄的想法,估計也不可能,只是他讀的書多,明白人世無常的道理,能夠想得開、看得開,慢慢也就釋然了。我想他肯定也經歷過這麼一段心裡痛苦的轉變過程。

按照現在的官場經驗來看,如果一個官員被降職,那麼意味著仕途基本就結束了。可能在宋代比較寬鬆吧,降職後的官員還有被重新啟用的可能。

烏臺詩案是蘇軾個人的不幸,卻是中國文學的幸事。因為在這期間,蘇軾寫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名篇。

由於心情鬱悶,蘇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 赤壁懷古》等名作。

在七月十六日的仲夏夜晚,月亮正圓,星星稀少。看著萬頃的長江水,吹著徐徐的清風,泛舟遊赤壁。飲酒賦詩,好不愜意。遙想當年,曹操率領八十萬大軍在此與諸葛亮、周瑜決戰,那氣概可謂一時之雄。可是現在他在哪裡呢,不過是荒草一堆草沒了。

蘇軾:順境時積極進取,逆境時樂觀豁達,盡人事聽天命,活出自我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人的一生很快就過完了,長江的流水卻是無窮無盡的。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事情,不是很痛苦嗎。時光就像無窮流逝的長江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所以要及時行樂,痛苦是一天,快樂是一天,為什麼要痛苦呢。月缺月圓,卻始終沒有大的消長。用變化的觀點看,天地不過是一瞬間的事。用不變的觀點看,那麼物與我都是無窮無盡的。“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其實就是命運天定,富貴壽夭自己不能絲毫決定。

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終究要走掉。自己沒有做官的命,就不要去強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慾望是無限,拿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慾望就會很痛苦。

但有一樣東西,是我們每個人都共同享有的,這就是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一眼望去就是美景,用心感受,就會身心愜意。而且這些美好的東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什麼不好好享用呢。

蘇軾:順境時積極進取,逆境時樂觀豁達,盡人事聽天命,活出自我

04

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精髓,其實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這就是要認識到事物的無窮廣大性和人的認識的相對性。莊子在《秋水》中說,北海神覺得自己很廣大,以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裡。可是當他看到東海的廣大後,就覺得自己的渺小和醜陋了。正如不可以和井底之蛙談論天一樣,也不可以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冰一樣。

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事物的體積是沒有窮盡的,時間是沒有止境的,得失是沒有一定的,人的生和死是沒有不變的。有大智慧的人,看到小的東西不覺得小,因為在小的裡面有無窮的世界。看到大的東西不覺得大,因為大的東西外面還有更大的。正如地球以外有太陽,太陽以外有銀河系,銀河系以外還有其他更大的空間。正如古今變化無窮的情形一樣,逝去了並不可惜,待來的也不必有過多的期望。

看清楚了事物盈虧的道理,得到時並不欣喜,失去了也不痛苦, 因為得失沒有一定的準則。明白了死生正如平坦的道路一樣,所以對生不感到喜悅,對死也不認為是禍患。一個人所知道的事情總沒有他不知道的多,人有生命的時間遠遠小於沒有生命的時間。

用有限的時間去追逐無限的慾望本身就是有問題的,當慾望得到滿足時就無聊,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就痛苦。

而且由於人的不切實際的攀比心,忽視自身的能力和掌握的資源,去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結果往往是痛苦的時候多於快樂的時候。生命有限,為什麼要愁眉苦臉,不妨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

蘇軾:順境時積極進取,逆境時樂觀豁達,盡人事聽天命,活出自我

在《盜蹠》中,莊子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託於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不能說其志意,養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一個人的壽命能活到一百歲的就算長的了,活到八十歲算是中間的,活到六十歲算是稍短的。除去疾病、死亡、憂患外,其中開口笑的的時間,一個月中不過四五天而已。相對於天地的無窮,人的生命太短暫了,那些對養生沒有生命幫助的事情,都是不合於大道的。

蘇軾與道家有很深的淵源。少年時代和弟弟蘇轍在四川眉縣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另一個對他影響比較大的道士是陳太初,是他的同學,也是當時的知名道士。由於對道家情有獨鍾,他經常穿道袍,遊訪道士。《放鶴亭記》對道人張天驥大加讚賞。作者借張天驥的草堂和兩隻仙鶴髮表議論,論述不做官也有一番樂趣。

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說明: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

在後赤壁賦中,蘇軾夢見了一個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這個道士身著霓裳羽衣,腳步蹁躚,問蘇軾赤壁玩的開心嗎?他想問道士的姓名,道士只是笑了笑,並沒有回答。這個情節,跟莊周夢蝶有很多相似之處,最後莊周和蝴蝶都分辨不清自己是誰了,進入了物化的境界。在蘇軾這個夢中,蘇軾就是道士,道士就是蘇軾,都進入了不辨物我的化境。

蘇軾:順境時積極進取,逆境時樂觀豁達,盡人事聽天命,活出自我

05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遊走四方,豐富的生活閱歷和人生經歷,使他對生活和人生有著特別的感受。對沉浮榮辱有著冷靜、曠達的態度。

對苦難有著更深的理解,對痛苦已經超越了常人的感受。人生雖然如夢,但他並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超然自適的人生理想。

這與他所受的儒家思想薰陶有著很大的關係,其實這就是積極的入世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以說,他與同時代的范仲淹的這個理念有著相似的人生實踐,也是中國儒家封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在《留侯論》中,蘇軾描繪心目中的豪傑之士和對勇氣的認識。“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真正的大勇,不是看到不平就拔劍而起,怒目相向,決一死戰,而是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無故遭人無限能夠沉得住氣,冷靜思考,從容應對,爭取勝利。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透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突出表現了作者對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功名和事業的追求。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滾滾長江東逝水,淘盡了多少風流人物。想當年周瑜帶領幾十萬水軍戰勝曹操,抱得美人歸,人生到達巔峰。想想自己,一大把年紀了,沒有建立什麼功業,令人感嘆。

蘇軾:順境時積極進取,逆境時樂觀豁達,盡人事聽天命,活出自我

儒家思想講究忠,其中重要含義是忠心和忠諫,特別是要犯顏進諫,如比干那樣即使被挖心也要進諫,這在蘇軾身上有明顯的體現。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東山再起。

但當他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他對保守派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孔子提出的“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要求官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愛民如子。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在這方面,蘇軾可謂為官的典範。蘇軾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饑饉瘟疫一起發生。蘇軾向朝廷請求,減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賜給剃度和尚的度牒,換成大米來救濟飢餓的百姓。在徐州任知州時,黃河在曹村決口,使梁山泊氾濫,南清河水溢位故道,洪水匯聚在徐州城下,暴漲的洪水不時洩出,城牆即將被洪水沖毀,富有的百姓爭相出城躲避洪水,蘇軾說:“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會動搖,我和誰來守城?我在這裡,洪水決不能沖毀城牆。”驅使富民重新回到城裡。在流放海南儋州的日子裡,他辦學堂,傳播入學,教授學生,很多人慕名來求學。在宋代一百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蘇軾:順境時積極進取,逆境時樂觀豁達,盡人事聽天命,活出自我

06

經歷過苦難的人心地都是慈悲的。

蘇軾是有大慈大悲之心的,可以說是一個很佛系的人。

他曾說:“我看這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是壞人,沒有一件事是壞事,凡物皆可觀,豁達點,沒有什麼大不了。”

他在四十歲以後,被貶黃州期間,開始認真研究佛學。黃州的幾個和尚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後來在其它地方又交了些和尚朋友。其中一個比較要好的和尚叫佛印。一天蘇軾和佛印去遊一家寺院,看見觀音像,手持一串念珠。

東坡問:“觀音自己是佛,還數手裡那些念珠何用?”

佛印回答說:“她也像普通人一樣禱告求佛呀。”

東坡又問:“他向誰禱告?”

“向他自己禱告。”

東坡又問:“這是何故?她是觀音菩薩,為什麼向自己禱告?”

佛印說:“你知道,求人難,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很多劫難。

唐僧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修煉成佛。

無論生活的苦,心上的結,還是命中的業,都需要自己去化解。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得不到時常怨恨,得到了百事了。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要學會放下,才能順其自然,輕鬆無念。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隨遇而安,萬事一笑,無憂無慮,心安處就是家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就像旅館一樣,我們都只是暫住一段時間,終究要離開,又何必凡事計較,弄得自己愁眉苦臉不開心呢。

蘇軾:順境時積極進取,逆境時樂觀豁達,盡人事聽天命,活出自我

07

人生如夢,這齣戲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時才可以下斷語。

蘇東坡之所以受人喜愛,是因為他飽受了太多人生之苦,卻能夠保持樂觀豁達。

每個人來到世間,受苦的時間居多,快樂的時間太少,讓我們能夠與蘇軾在苦難上有人生共鳴。

事實上,在高官顯位和簡單質樸生活中間,人的幸福感覺沒有多大不同。一旦官印過足之後,做官的快樂不見得比做個成功的鐵匠快樂大。要知道,生病的國王還沒有健康的乞丐幸福。在苦與樂的這篇短文中,他把這種思想說得透徹。

“樂事可慕,苦事可畏,皆是未至時心爾。及苦樂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況既過之後復有何物?比之尋聲捕影繫風邇夢爾。此四者猶有彷彿也。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對治彼病。彼此相磨安得樂處。當以至理語君,今則不可。

對於感到快樂的事情便趨之若鶩,對於感到辛苦的事情便躊躇畏懼,都是在事情還未到來之時內心的感受罷了。等到辛苦或快樂已然到來,親身踐行,自己最開始感到害怕或思慕的某物本不存在,更何況等到事過境遷,那些飄然遠去之物夫復何在呢?

他在總結自己的一生時說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被貶謫的地方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無論生活多麼困難,都要保持超然物外的灑脫,寵辱不驚的淡泊。

風雨也好,晴朗也罷,一個人能夠看淡名利,超然物外,便可“一蓑煙雨任平生”了。無論未來的人生道路如何,都能夠做到“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順境時積極進取,逆境時樂觀豁達,盡人事聽天命,活出自我

Tags:蘇軾人生道士快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