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王陽明:“致良知”,並非自我檢討,而是可以讓討厭的人和事消失

由 人生這齣戲 發表于 人文2023-02-07

簡介其實,別人的看法與您沒有任何關係,別人的憎惡之心,是別人的習氣、業力、認知所化現,怎能和您相關

文言文中的不肖是什麼意思

每個人都有自己比較牴觸、厭煩、甚至憎惡的人。學習傳統文化的朋友也都在說是“境隨心轉”還是“心隨境轉”。我們先不管這兩句對不對,就在此時此刻我們呈現一個場景,之後您自會有答案。

王陽明:“致良知”,並非自我檢討,而是可以讓討厭的人和事消失

就在當下這個瞬間,有的朋友不管是透過分享還是手機app的推送,看到了這篇文章的標題。有的第一感覺可能就是:標題故弄玄虛,直接划走,甚至討厭這樣的標題。有的讀者進入正文後,

可能

感覺寫的比較囉嗦,沒有邏輯,有的感覺圖片配得不好、內容單薄。甚至可能還有的讀者認為文章內容是胡說八道。也有的是感覺平平,還有的點贊收藏。

你看,同一篇文章,就會有這麼多的不同看法,有人的討厭,有的人讚揚。

但重要的是:我並不知道,而且是完完全全不知道。

那麼請問:你的討厭、牴觸、甚至憎惡是來自於我呢,還是來自於:自己心裡?其實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習氣、業力和認知。

王陽明:“致良知”,並非自我檢討,而是可以讓討厭的人和事消失

如果這樣不夠清晰,我們在轉換一個角度。看完文章您可能在評論區發表看法,可能言辭鋒利,那麼贊同我的讀者可能對您發起了言語攻擊,甚至討厭您的做法。這時,您可能心生怨恨。其實,別人的看法與您沒有任何關係,別人的憎惡之心,是別人的習氣、業力、認知所化現,怎能和您相關?

所以,不論是別人對您的期待、反感還是厭惡。都是對方要面對的一堂課,我們在面對別人期待而沒有達到預期的時候,大多時間會一味的自責。反過來,你討厭、憎恨他人,和他人無關,是自己要面對的一堂課。這堂課也是關於“心”的課、關於“人生”的課。其實,古聖先賢,不管儒釋道哪一家都是在“教”我們如何上好這一堂課。

如果上面的場景您能在“心”的層面體會到,其實也就是道家講的“無為而無不為”、儒家講的“致良知”、佛家講的“觀自在”。

Tags:討厭一堂課憎惡別人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