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勤廉江西史鑑|成就“三不朽” 千古稱一聖

由 每天熱資訊 發表于 人文2023-02-03

簡介正德十一年(1516年),朝廷任命王陽明為南贛巡撫,前往平定江西、福建、廣東等省接壤地區的流民動亂

孔子被統治者稱為什麼王

勤廉江西史鑑『47』

成就“三不朽” 千古稱一聖

——王陽明的故事

王陽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子,浙江餘姚人,明代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心學之集大成者。後世學者稱他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王陽明少年時已立志做“第一等事”,一心想成為“聖人”。但要如何達成,他還有不少疑問。為此,王陽明17歲奉父命來南昌成婚之後,便拋家舍業,在江西四處遊歷,求訪問教,歷時近三年。著名理學家婁諒提示他,“聖人必學而至”“學者須親務”,這才將王陽明從“雲端”拉到“地面”。

勤廉江西史鑑|成就“三不朽” 千古稱一聖

王陽明畫像

王陽明任刑部主事後,敢於責眾,正風除弊。他督查牢務發現,當時獄吏們剋扣犯人口糧用於養豬,共分其利,而囚犯只能吃劣質食物。此事相沿成習,連刑部堂官都已默許。王陽明見此,立即命令將所養之豬宰殺,分給犯人食用,並通告全獄,如再發生此類事情,將嚴懲不貸。

正德年間,太監劉瑾擅權,為正直官員所不齒。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上疏請求嚴懲閹宦,但在劉瑾的唆使下,正德皇帝將戴銑拿解北京實施廷杖。此時王陽明人微言輕,但他仍然挺身而出,上疏營救,抨擊宦官專權。他也因此得罪了劉瑾,被貶到“窮荒不文”的貴州龍場擔任驛丞,跌至人生低谷。

在龍場,王陽明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堅持講學不輟,積極教導開化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此間,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食物者誤也”,成為“聖人”的路徑不在“外物”而在“吾性”,並寫下著名的《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正德五年(1510年),王陽明覆起,出任吉安府廬陵知縣。明代吉安強宗豪右不少,民風好訟。為整肅“訟風”,王陽明恢復申明亭,鼓勵里老承擔教化鄉民的責任,懲治邪惡,褒揚良善,並強化裡甲制度,加強基層管理。江西鎮守中官(朝廷派到地方監管徵稅的太監)搜刮地方物產,加重百姓負擔,導致民變頻發。王陽明到任後,體察民間疾苦,與宦官鬥爭,多次上疏,最終使加派減免,廬陵百姓無不歡騰。

正德十一年(1516年),朝廷任命王陽明為南贛巡撫,前往平定江西、福建、廣東等省接壤地區的流民動亂。此前,此處“山賊”屢遭鎮壓,卻無長久效果,反而聲勢日盛。王陽明到任後,推行一系列平賊舉措:清除內奸,行連坐法;訓練民兵,籌集糧餉。他親自上陣,出敵不意,聲東擊西,剿撫並用,迅速平定動亂,成功破除“山中賊”。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深知,只有破除流民的為賊之心,才能從根本上徹底平亂,實現長治久安。為此,他在南贛地區厲行“十家牌法”,頒行南贛鄉約,興辦社學,推行教化,維護社會秩序,保境安民。曾國藩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認為王陽明革新風氣,功勞不在大禹治水之下。

寧王朱宸濠籌劃謀反之時,曾派人至贛州,以功名利祿引誘王陽明。但王陽明在威逼利誘下不為所動,後來更是用奇謀迅速平定叛亂,將寧王生擒,避免了生靈塗炭。王陽明的“功業”至此到達頂峰,“致良知”之說也在贛州首次提出。

嘉靖七年(1529年),王陽明與世長辭,遺言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是對他一生的概括,也是對世人最後的教誨。他不畏權貴、正風除弊、為民請命、匡扶社稷,踐行著他“親民”“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念,為後人作出典範。

【來源:江西省監察委員會_贛鄱廉政】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Tags:王陽明龍場正德聖人劉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