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春秋末期楚國人伍子胥,為何幫助別國滅自己的國家?難道是叛國賊?

由 歷史生活館 發表于 人文2021-05-16

簡介司馬遷在《史記

報仇雪恥是怎麼回事

相信很多喜歡歷史的人都聽過伍子胥這個名字。伍子胥,名員,春秋末期楚國人。後來去了吳國,做吳國大夫,助吳國滅楚。那為什麼作為一名楚國人,會幫助別的國家滅自己的國家呢?難道他是叛國賊?非也非也,那是因為楚國於他可是有滅門之仇!

仇人死了,他仍要掘墳鞭屍三百下洩憤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國太子建的太傅,費無忌是少傅。費無忌一直不忠於太子建。而太子建也因看穿費無忌是奸佞小人,所以一直都尊重伍奢而厭惡費無忌。

楚平王二年,楚平王為了聯秦制晉,促使太子建和秦國公主孟嬴聯姻,派費無忌前往秦國接親。費無忌見孟嬴貌若天仙,為了討好楚平王,於是便勸楚平王迎娶孟嬴,而另為太子娶親。好色的楚平王面對絕色佳人自然動心,於是聽了費無忌的勸說娶了孟嬴,轉眼間,兒媳婦變成了老婆。而此後,楚平王對費無忌便格外寵信,因此費無忌也不用做太子的少傅而侍奉在楚平王身邊,升級為楚平王第一心腹。

仇人死了,他仍要掘墳鞭屍三百下洩憤

平王使無忌為太子取婦於秦,秦女好,無忌馳歸報平王曰:「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生子軫。更為太子取婦。 ——-《史記。伍子胥列傳》

楚平王六年,費無忌擔心太子建以後登位會殺掉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建議楚平王派太子建去鎮守城父,美其名曰:“太子戍邊軍心必聚。”

於是太子建和太傅伍奢前往城父戍邊,修城練兵。此時費無忌又開始作妖,一心要致太子建於死地,於是陷害太子建在城父暗交諸侯,兵權在握,要聯合伍奢密謀作亂。自古以來,“謀朝篡位”為君王最忌諱的四個字,絕對是寧殺錯一千也不放過一個。所以楚平王大怒,命令伍奢火速回宮,嚴加拷問,並囚禁了他。還命令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奮揚知道太子建是被陷害的,快到城父的時候,悄悄派人去告訴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將誅。”太子建倉皇逃往宋國。

仇人死了,他仍要掘墳鞭屍三百下洩憤

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

司馬奮揚

往殺太子。行未至,奮揚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將誅。」

太子建

亡奔宋。——-《史記。伍子胥列傳》

費無忌嫉賢妒能,知道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都是賢能皆備,於是向楚平王建議以伍奢為人質,把伍奢的兩個兒子召來一起殺掉,以絕後患。楚平王聽信了費無忌的讒言,便派人去召伍奢的兩個兒子,說:“你們兩個來,你們的父親就可以活命,不來,現在就殺了伍奢。”聰明的伍尚和伍子胥當然知道這只是一個陰謀,他們兩個去了的話,三父子都會被殺掉。但伍尚認為:父親召我們去以求得生存,而我們不去,如果以後不能報仇雪恥,怕是會被天下人恥笑。他認為伍子胥有能力報殺父之仇,便讓伍子胥逃走,自己去送死。於是伍子胥逃亡,楚平王殺了伍奢和伍尚。

仇人死了,他仍要掘墳鞭屍三百下洩憤

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謂員:「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讎,我將歸死。」————《史記。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輾轉去到了吳國,結識了公子光,開始了他的復仇之路。他看出了公子光有弒君篡位的想法,於是就讓專諸去刺殺吳王僚。在宴席上,喬裝成廚師的專諸在魚肚裡抽出利劍成功刺殺吳王僚,公子光順利即位,也就是吳王闔閭,自此,伍子胥成為了吳國的重臣。

仇人死了,他仍要掘墳鞭屍三百下洩憤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逝,他和孟嬴生的兒子軫即位,是為楚昭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伍子胥和孫武(就是寫《孫子兵法》那個孫武),聯合唐國和蔡國,出動全部兵力,大舉攻楚,終於打入了楚國

郢都,楚國差點到了滅國的地步,楚昭王出逃。

仇人死了,他仍要掘墳鞭屍三百下洩憤

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恨不能手刃仇人,本來想殺掉仇人的兒子以報殺父兄之仇,誰知沒有找到楚昭王,心裡那個恨啊,於是掘開了楚平王的墓,把楚平王的屍體拖出來鞭打了三百下,以報仇雪恨。

仇人死了,他仍要掘墳鞭屍三百下洩憤

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史記。伍子胥列傳》

對於伍子胥挖墳鞭屍這個行為,歷來眾說紛紜。很多人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制和思想,掘墓鞭屍是大逆不道之事,勢必遭後人所唾棄,伍子胥不會這樣做。同時期的思想家孔子最容不得亂臣賊子,如果伍子胥真的做出掘墓鞭屍的事,孔子必定會對他口誅筆伐,但在歷代典籍中並沒有找到孔子的責難。所以很多人認為伍子胥掘墳鞭屍的事並不存在。

仇人死了,他仍要掘墳鞭屍三百下洩憤

但我認為這也許可以從孔子的一些言論中找到答案。

《禮記。檀弓上》記載: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於朝市,不返兵而鬥。”子夏問孔子:對於殺害父母的仇人,我們該怎麼辦?孔子說:每天把盾牌放在枕頭下,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了報仇,就算不做官,也要與仇人不共戴天。不論在集市上還是朝堂上遇到,不用返回家裡拿兵器就要和他決鬥。

從這不難看出,孔子也是認為“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而且孔子主張“以直報怨”,反對“以德報怨”。所以對於伍子胥挖墳鞭屍以報殺父之仇,孔子恐怕也

不會認為過分。

司馬遷在《史記。伍子胥列傳》裡是這麼評價伍子胥的: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為君者,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

由此可見,司馬遷也認為伍子胥忍辱負重,艱苦卓絕,棄小義而滅大恨,最終復仇雪恥,成就功名。伍子胥的復仇是正義的!

(文章如有紕漏,敬請指正。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加關注,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歷史上那些人和事。)

Tags:伍子胥楚平王太子伍奢費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