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建立無償獻血志願隊應對血荒具有破題之效

由 紅網 發表于 人文2023-01-30

簡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王海京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他正在致力於在全國各大城市推動無償獻血志願服務隊伍的建設,以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血荒”

獻血可以破血光之災嗎

目前仍然有大量的病人急需臨床等待輸血,部分城市偶發“血荒”。在這場與死神賽跑的道路上,如何讓更多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挽救更多的生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王海京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他正在致力於在全國各大城市推動無償獻血志願服務隊伍的建設,以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血荒”。(3月11日《北京青年報》)

時下,臨床醫療所需要的大量血液,其採集來源主要源於無償獻血。經歷了有償獻血、義務獻血和志願獻血三個階段,無論從確保血液的安全性,還是維護正常地用獻血秩序,以及基於維護公序良俗和社會道德,無償獻血都是最可靠的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實施已經20週年,無償獻血已有了堅實的制度支撐和群眾基礎,根本上解決了醫療用血的問題,成效突出而明顯。

不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階段性、區域性和區域性性的“血荒”現象還是普遍存在,“躺在床上等血救命”的狀況還時常發生,比如據媒體報道,2016年春節出現季節性血荒時,南京鼓樓醫院每天都要停掉30%左右的手術,脊柱外科停掉了80%的擇期手術,不少患者從年前等到了年後,一位15歲的小患者因為沒血,手術停了三次,只能苦苦等待。世衛組織認為,無償獻血人數佔到國家總人口的1%-3%才能滿足基本的供血需求。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2011年中國無償獻血人數佔總人口0。9%。整體供血數量不足且有待改善的情況下,解決季節性和階段性血荒就需要採取更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無償獻血者固然基數較大,但也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加之醫療用血存在階段性的緊缺,在不同的季節、時間段因為用血量的激增而引發血荒,包括遇到重大災害或者緊急事故,臨時性用血量比較大時,需要建立一支常態而穩定的獻血隊伍。“招之能來,來之能獻”,迅速動員和召集相當數量的志願獻血者進行獻血,使之扮好先鋒隊和突擊隊的角色,在短期內有效緩解用血需求,達到救急與救命的效果。

在此基礎上,透過穩定的志願者隊伍建設,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擴散效果。某種意義講,一個志願者就是一個無償獻血的示範者、帶動者、宣傳者和擴散者,一方面,其可以透過以身作側和率先垂範,去影響和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參與;另一方面,志願者除了定期獻血和應急救急外,還可以義務宣傳無償獻血的法律法規等相關知識,讓更多的人知曉無償獻血的積極意義,使得社會互助成為聚凝更廣泛的共識,透過提升思想境界而不斷夯實無償獻血的社會基礎,讓更多的人從“要我獻”到“我要獻”的積極轉變。

志願工作具有志願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四大特徵,志願者這種助人與互助的屬性, 與無償獻血的公益性結合起來,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優勢而起到極強的推動力。志願者的志願性增強了工作的主動性,而無償與公益的內涵要求又與無償獻血的本質高度統一,志願者自身的組織力與集體組合所形成的合力,可將無償獻血的內生動力與外部推力發揮到最大化。之前,在重大害難發生後需要緊急獻血時,志願者群體成為應急的第一選擇,也起到了兜底之效。不過,此志願者群體屬於“大志願”的範疇,與建立細分化、專業化和固定化的無償獻血志願隊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建立由紅會組建的“嫡系部隊”,屬於專業組織的細分與協同,此種創新與探索有望形成鯰魚效應,對應對和緩解血荒具有破題之效。

文/堂吉偉德

Tags:無償獻血血荒獻血志願者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