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尚書》辨析及說明的更正

由 雲夢輕舟的詩與遠方 發表于 人文2023-01-29

簡介因此孔子把《書》做政治歷史教材,這從《論語》的《為政》、《憲問》與《堯曰》記載孔子引用《尚書》的《君陳》、《無逸》、《大禹謨》、《湯誥》和《泰誓》片段可知,他是在以古喻今,講解如何從政行道

《尚書》一共多少篇

《尚書》是一部樸素的上古時代歷史檔案彙編。據歷史記載,《尚書》為孔子編訂。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為了更廣泛的收集古代典籍,孔子觀書於周室,為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還蒐集查閱了杞宋魯周等國史官所藏的虞夏商周典誥,凡三千二百四十篇。

孔子認為只有明君、賢臣的言論和事蹟才有資格載入他所編輯的書籍之中。為此,將上古堯舜到春秋秦穆公時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彙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把符合明君賢臣標準的言論和事蹟,一百二十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

孔子主張在整理編纂故有文獻過程中應遵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準則,即必須保留故有文獻的原貌(原有文字、原有內容、原有風格),對故有文獻稍作篡改都是要不得的。所以,孔子整理編纂的《尚書》是選編、釐訂、闡釋,保持了故有文獻的文辭。

《尚書》的內容基本上是政治檔案選編,其中許多篇系商周統治者的講話記錄和文告,另有一些記事文。正如司馬遷所說《尚書》“記先王之政事,故長於政”。因此孔子把《書》做政治歷史教材,這從《論語》的《為政》、《憲問》與《堯曰》記載孔子引用《尚書》的《君陳》、《無逸》、《大禹謨》、《湯誥》和《泰誓》片段可知,他是在以古喻今,講解如何從政行道。再綜觀孔子言必稱堯舜禹,《詩》《書》中屢屢謳歌商湯王、周文王、周公,其目的在於使學生通曉遠古以來二帝三王的嘉言懿行,為其樹立政治典範。

漢初,傳《尚書》的只有一個濟南伏生。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詔燒詩書的時候,他將《書》藏在牆壁裡。後來兵亂,他流亡在外。漢定天下,才回家,檢查所藏《書》,已失去數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並用漢隸記錄。此為伏生傳《尚書》。

漢武帝時期,魯恭王劉餘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孔子後裔所藏的竹簡,是用蝌蚪文書寫的經書,其中就有《尚書》,蝌蚪文《尚書》由孔子後裔孔安國用漢隸譯錄成篇,併為之作傳,比伏生傳《尚書》多出十六篇,此為孔安國傳《尚書》。

晉世永嘉之亂後,伏生、孔安國所傳《尚書》原本全部散逸,社會上通行的都是鄭玄、王肅注本。東晉時,有豫章內史梅賾,獻上一部有孔安國傳的孔傳《尚書》,共有經文五十八篇,其中包括西漢伏生傳《尚書》二十八篇,書中把二十八篇析成三十三篇(分《堯典》下半為《舜典》,《皋陶謨》下半為《益稷》,《顧命》下半為《康王之誥》,《盤庚》分為三篇),還包括伏生傳《尚書》所無的二十五篇。此為梅賾傳《尚書》。唐初整理古籍的結果,使得鄭玄與王肅的《尚書》注本也不再傳,梅賾傳《尚書》一直流傳至今。因梅賾傳《尚書》比伏生傳《尚書》多二十五篇,為此,梅賾傳《尚書》也是內容最全的《尚書》。

《尚書》辨析及說明的更正

尚書

《尚書》辨析及說明的更正

尚書頁

Tags:尚書孔子伏生孔安國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