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張耳,從“吃軟飯”到一方諸侯

由 七品草民 發表于 人文2023-01-29

簡介陳勝以及身邊的人早就聽說張耳、陳餘,只是無緣得見,如今見了自然喜出望外

刎頸之交主人公是誰

看張耳生平,絕對是一個奇人了。

張耳是河南開封人。生平奇遇比金庸小說的任何一個主人公都精彩:做過魏無忌門客,跟隨陳勝征戰,從項羽西入關,與韓信一起作戰,最後投奔了劉邦。

因為賢名遠播,在各處所受待遇較高,“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

年輕時,張耳為信陵君魏無忌門客舍人。至於跟隨魏無忌做過什麼,司馬遷沒有記錄,但娶了二婚富家美女記載詳細,而且“女家厚奉給張耳”。

張耳憑這“嫁妝”招致不少門客,從而在外黃做了縣令。“賢”名由此開始傳播。

“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交往、交際),客數月”,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劉邦與張耳關係不一般。劉邦早些年多次與張耳交往,並在外黃做客數月。所以,公元前204年,韓信於井陘口戰敗趙王歇,向劉邦請求立張耳為趙王,劉邦毫不猶豫同意了。

據我猜測張耳與劉邦的交往,估計與魏無忌有關,劉邦視魏無忌為“精神導師”,而張耳曾做過魏無忌門客。

張耳,從“吃軟飯”到一方諸侯

話說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攻打到了陳地(河南淮陽)。張耳與好友兼老鄉陳餘,一起拜見陳勝,無非是想在起義軍中謀取個職位。

張耳、陳餘在江湖上盛傳“賢名”。秦國滅魏國時,這兩個人為魏國知名人物,秦國曾經懸賞通緝,張耳腦袋千金,陳餘腦袋五百金。

這兩個好基友從外黃,隱姓埋名到了陳地做了里門看守。

“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即大喜。”涉,是陳勝的字。陳勝以及身邊的人早就聽說張耳、陳餘,只是無緣得見,如今見了自然喜出望外。

陳勝吳廣攻打到陳地時,已經擁有六七百輛戰車,一千多騎兵,幾萬人的隊伍。佔據陳地之後,陳勝召集了當地鄉官、地方名流一起商量大事。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地方鄉官和名流一致要求陳勝稱王,陳勝便有點飄飄然不知所措了。從傭工,到戍卒,再到王侯,一般人都難以抗拒的誘惑。

張耳,從“吃軟飯”到一方諸侯

陳勝有點沾沾自喜,便向前來投奔的張耳、陳餘徵求意見。畢竟這兩位可是聞名遐邇的賢德之士。

“希望將軍暫時不要稱王”!然而,張耳、陳餘的回答讓陳勝很是意外,“願將軍毋王”。

張耳兩人為何勸阻陳勝稱王呢?

其一,“秦為無道”,秦朝政治黑暗,殘暴不行仁義,可以說罪行累累。將軍起義“為天下除殘也”,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號召六國一起反抗消滅秦國。

其二,“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如今才到陳地便稱王,那就是向天下宣傳起義純粹為了一己私利,就無法號召各地反抗秦國了。

這兩點說明張耳具有全域性的戰略眼光,對天下形勢分析透徹。而且,張耳還對下一步提出了建議:

第一,“急引兵而西”。勸陳勝藉著接連勝利的餘威,蓬勃計程車氣繼續帶兵向西攻打秦軍。給各地做榜樣的示範作用。

第二,“遣人立六國後”。派人尋找六國後代,擁戴他們為王,號召起兵反秦。如此,既可以給自己增加一些同盟,又是給秦國增添敵對勢力。

“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六國被秦國滅亡後得以復立,一定會感激陳勝義軍,這樣子就可以成就帝王大業了。

“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張耳並明確,如今只在陳地稱王,恐怕天下的諸侯就會懈怠不相從了。

無論是對局勢的分析,還是制定的策略,都顯示出張耳非凡的戰略眼光和深遠的謀略。當然,也有分析說張耳、陳餘看似一心為公,實為藉機復仇,極力慫恿攻打秦國。

可惜,陳勝不以為然,一意孤行,“陳涉不聽,遂立為王。”

陳餘主動向陳勝請求帶兵向北攻佔趙地。“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

這裡值得分析,陳餘為何主動申請一支部隊,而且不跟陳勝一起向西攻秦。雖說司馬遷明確記載了是陳餘的請求,但作為“刎頸之交”的張耳未必沒參與其中。

所以,對他們勸阻陳勝稱王,鼓勵向西攻打秦國,不能不讓人懷疑他們的私心。

當然,陳勝也並非傻子,但是他們既然提出了要求,怎麼也要應付一下,於是調撥給他們三千人馬,而且由自己的相好舊友陳人武臣掌控。

陳勝沒指望三千人能打下趙地。然而,事實往往出乎意料。

張耳,從“吃軟飯”到一方諸侯

“武臣等從白馬渡河,至諸縣,說其豪傑曰……豪傑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城,餘皆城守,莫肯下。”武臣等帶領三千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憑藉“三寸不爛”說動了當地有影響的人物,而且在行軍中招兵買馬,發展到了幾萬人的隊伍。最為關鍵的是,趙地十個城鎮自動歸降,剩下的仍然據城防守,不肯投降。

武臣帶領義軍在趙地蓬勃發展,雖然司馬遷沒明確是誰遊說了當地“豪傑”,聯絡上下文應該看得出張耳、陳餘功勞巨大。

正當武臣他們準備帶領攻打范陽城時,蒯通不僅說法范陽縣令歸降,而且還與范陽令一起勸降了趙地三十多個城鎮。到了邯鄲,張耳勸武臣自立為王。

從形勢上來看,武臣自立為王,趙地割據獨立具備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條件:

第一,從上述來看武臣不戰而佔據了四十多座城池,基本上控制了趙地,而且有了數萬之眾的隊伍;

第二,“張耳、陳餘聞周章軍入關,至戲卻”,周章率軍進入函谷關,對陳勝來講可能會面臨失敗;

第三,“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饞毀得罪誅”,陳勝對攻城略地的有功將領,因為聽信讒言而殺害。

正是基於以上條件,張耳、陳餘才敢於向武臣提出自立為王的建議。

當然,司馬遷還不忘明確武臣真正的企圖,“怨陳王不用其策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對陳勝心存怨恨,不用他們的計策;大材小用,給予官職太低,僅僅是個校尉。

張耳心胸不過如此。

張耳,從“吃軟飯”到一方諸侯

所以,司馬遷批判“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所作所為)殆與大伯、延陵季子異(差多了)矣。”至於張耳、陳餘的“刎頸之交”更是讓司馬遷不恥,“豈非以勢利交哉?”難道不是因為勢利才相交甚歡?

司馬遷對張耳、陳餘的鄙視好像不僅限於此,張耳娶了富家女,獲得了豐厚的嫁妝。而陳餘呢。也是如此,“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也是一個“吃軟飯”傢伙。臭味相投,他們的“刎頸之交”大概如此。

Tags:張耳陳勝陳餘武臣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