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孫子兵法》虛實篇對於危機管理的啟示

由 漢德凱思 發表于 人文2023-01-20

簡介(3)從容應對企業在發生危機時,會面臨輿論的質問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體現什麼管理

《孫子兵法》虛實篇對於危機管理的啟示

——善戰者,致人而

不致

於人。

(1)以靜制動

鴕鳥被追急了的時候,就把頭鑽進沙土裡,以為自己什麼也看不見,就會平安無事了,稱

駝鳥政策。

危機發生時,經常會出現緊急的事態,這種情況下常常令人手足無措,不能及時應對危機。然而,若不及時應對,輿論就會發展、擴散,事態也會隨之發酵、惡化,從而造成更大的破壞與損失。

《孫子兵法》所說的

“致人而不致於人”,從輿論層面可以簡單理解為爭奪話語權。如果採取鴕鳥政策,相當於是將話語權拱手相讓,必然在爭奪話語權的過程中處於下風。

需要注意的是,

鴕鳥

政策與

“以靜制動”的區別。前者是躲避,後者是等待出動的時機。

有時候,在輿論較為複雜時,可以暫時沉默,在掌握更多的資訊後於適當的時機予以迴應,這種

“以靜制動”的做法便是“致人而不致於人”。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2)轉危為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孫子兵法》虛實篇對於危機管理的啟示

在馬斯諾需求理論中,危機管理會涉及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安全需求”是企業社會責任的範疇,如果涉及“安全”問題,企業要做的首先是承擔社會責任,解決“安全隱患”。這是公眾最基本的訴求,如果企業試圖迴避社會責任,公眾就一定會拋棄企業。

“社交需求”是企業與公眾之間構築的一種交流,公眾渴望與企業進行交流,渴望企業對自己的關切進行迴應。在危機管理中滿足公眾的“社交需求”,一是聆聽(輿情監測),二是恰當地迴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迴應”必須是恰當的,如果企業的“迴應”是粗暴的,那麼意味著交流的失敗,公眾的“社交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輿論也就不會停止。

較之於

“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是更高層次的。尊重原意是指將對方視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須重視的心態及其言行,現在已逐漸引申為平等相對待的心態及其言行。在危機管理中,尊重是企業在言語、行動之中表達出的對公眾、客戶、消費者的心態。

“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階的需求,簡而言之,如果企業所做補償、承諾等超出公眾的預期,那麼公眾就獲得“成就感”。在一些花費不多的情況下,超出公眾預期的做法可以將危機轉化為良好的口碑。

——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3)從容應對

企業在發生危機時,會面臨輿論的質問。此時,

“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說的每句話都將成為呈堂證供”,這句名言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危機管理中十分適用,

只要稍有不甚,說錯的話就會在網路上以核聚變的方式傳開。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企業花大力氣培養新聞發言人的原因之一。

除去新聞釋出言個人的應變、控場能力之外,還應該做到

“知戰之地、知戰之時”,通俗地說法便是“知己知彼”。

危機管理中輿情的監測擔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危機發生時,監測預警的響應一般都要控制在

30-120

分鐘以內,及時的輿情監控,有助於為做好更準確的響應。

“知戰之地”即輿情發生的地區,比如微博和新聞媒體的性質有所不同,採取的策略也會有所不同;“知戰之時”即輿情發生的時間,背後隱藏的問題是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找出原因便可從容應對。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4)形成特色

管理危機本質上是

“管理”,管理學要求總合理的、普適性的做法,但是每個企業的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企業的人設不一樣,因此在做危機管理時通常都帶有自己的特色。

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決策者對企業性質、目標、經營方式的取向所做出的選擇,是為員工所接受的共同觀念。

危機管理反映的就是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的人設。如果危機管理手段背離企業的價值觀,那麼危機管理看起來就會比較

“假”,不僅缺少個性化,企業還會被認為不夠“真誠”。

小結:《孫子兵法》虛實篇對於危機管理的啟示主要四點:(

1

)以靜制動,不受制於人;

(2)

轉危為機,在危機中收穫好評;(

3

)從容應對,做好輿情監測;(

4

)形成特色,體現企業的價值觀。

Tags:危機企業知戰公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