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望舌尖上的中國不再有“野味”,以法之名告別“野味產業”

由 牛頌民族史話 發表于 人文2023-01-15

簡介今天人們吃野生動物,有的還美其名曰藥膳食補,這些同中華民族復興是反文明的陋習,必須徹底改變,刻不容緩

毋動六畜什麼意思

我們華夏祖先有吃野生動物的習慣和文化嗎?答案是否定的。考古證明更遙遠的八九千年中國南北方已經進入文明時代,標誌是:稻糧黍稷和家畜家禽已是穩定的食物來源。

今天人們吃野生動物,有的還美其名曰藥膳食補,這些同中華民族復興是反文明的陋習,必須徹底改變,刻不容緩。在這方面,應當“克已復禮”。

望舌尖上的中國不再有“野味”,以法之名告別“野味產業”

早在《禮記》中就有記載,國君的食譜、上大夫和下大夫的食譜中如有肉食,基本以牛、羊、豬為主。還清楚地規定:每年春天鳥窩裡的蛋,人們不許動;小鳥剛會飛,雛獸剛會走,不得傷害。

《論語》孔子說他食不厭精,抓魚時不用網,“願者上鉤”,人不能因口腹之慾而傷害內心的仁厚。從此中國人一直講“食德”。

望舌尖上的中國不再有“野味”,以法之名告別“野味產業”

先秦時代,對打獵已有限制,有專門官員監督,以法律形式昭告天下,劃定範圍,春季萬物生長動物繁衍初開,法律規定各種打獵的網、工具、毒藥,都不準帶出城門。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畫的《女史箴圖卷》,南宋人臨摹下來,用以教化宮中各色人等,以後一直珍藏在故宮,畫中標題說“樊姬感莊,不食鮮禽”。

望舌尖上的中國不再有“野味”,以法之名告別“野味產業”

是說春秋戰國時的楚莊王,他的夫人不吃野生動物,不是不吃新鮮的意思,所以畫中之件盛菜的青銅器中,是空的。相當於今天衛生防疫的宣傳畫,但強調還是“食德”。

最厲害的是西周時期的法令,其中有“毋動六畜”一條,“有不如令者死無赦”。當時的六畜,是泛指野生動物的。

這是公元前11世紀,中國人以文明領先而自信,包括不食野生動物,以吃糧食蔬為榮。而且殺害野生動物是死罪,吃野生動物,是“吃者有罪”,要施以最嚴厲的刑罰。

望舌尖上的中國不再有“野味”,以法之名告別“野味產業”

今天我們的要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這個法其實就是一部《人類安全保護法》,甚至是《人類後代保護法》。這個法律一定要摧毀“野味產業”一定要讓病毒難以找到中間宿主而攻擊人類。

目前全世界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幾乎都沒有消費和飲食一般野生動物就是犯罪的規定,說明對野生動物也是一種可被利用的自然資源的觀念,仍被法律預設。這也給胡吃藥膳以通行。

很多食客和商家,在以中醫藥膳的名義大吃大賣野生動物。古老的中醫最講究醫德。中草藥是以植物入藥為主,很少的病症才用少量的動物入藥,方劑中也只以幾錢幾計算。

望舌尖上的中國不再有“野味”,以法之名告別“野味產業”

到了今天,人工合成的藥物已達到同類水準,達到同樣的療效。而整燉穿山甲來活血化淤這類食療,純屬假冒醫理,無異於販毒食毒,也應以“吃者有罪”視之。

自然界把人類放到食物鏈頂端,又賦予人反思的能力。今天,我們到了向“野味”告別的時候,所謂的“野味產業”一定讓它在舌尖上的中國消失!

Tags:野生動物保護法藥膳野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