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由 青花歲月少年郎 發表于 人文2023-01-15

簡介元宵節作為新年的第一個節日,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人們透過張燈、賞燈,舉行競技比賽,進行娛樂表演,吃元宵等方式來慶祝元宵節,早在唐朝時期,就成為了國家法定假日,而唐朝時期元宵節的盛況也透過各種資料流傳下來,即使到現在,全國各地的元宵節依然是花

父親三十週年忌日怎麼祭奠

引言: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

“燈節”、“上元節”,因為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代人又稱夜為“霄”,所以才得名“元宵”,又因為元宵節的主要活動就是張燈,關燈,所以又被稱為“燈節”。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元宵節作為新年的第一個節日,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人們透過張燈、賞燈,舉行競技比賽,進行娛樂表演,吃元宵等方式來慶祝元宵節,早在唐朝時期,就成為了國家法定假日,而唐朝時期元宵節的盛況也透過各種資料流傳下來,即使到現在,全國各地的元宵節依然是花樣百出,熱鬧非凡。

一、

元宵節的由來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眾說紛紜,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

“祭祀太乙神說”、“道教說”、“佛教說”。“太乙神”即“太一”,指的是“漢武帝祀太一”,《史記》《歲華紀麗》等古籍中有許多資料記載都可以印證這種說法。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上元節在唐朝以前稱為正月十五,在燈成為上元節習俗的象徵之前,正月十五這日主要是祭祀性的日子。

節日作為社會性質的存在,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古代,人類的生活環境不僅要面對自然災害,還要預防野獸的襲擊,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類團結在一起就形成了社會。人們在與自然災害的對抗中,為了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各種信仰、巫術隨之出現,成為人類的精神寄託。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天,在人們心中是至高無上的代表,在靠天賞飯吃的情況下,天作為無法預知的存在而受到了人們的祭祀,人們希望透過祭祀來祈求上天原諒自己,幫助自己,這種符合人類心理和精神需要的心態,是祭祀傳統形成的思想基礎。

有關上元節習俗的明確記載,最早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正月十五的傳統習俗,主要有紫姑、香神、偷戲、打族、登高等習俗。這個時期的習俗明視訊記憶體在著南北差異,在南方主要以民間祭祀活動為主,而在北方,則是官方參與活動較多,其中包括帝王也積極參與其中,齊神武帝還因為參與上元節活動經歷了一次刺殺政變。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元宵節觀燈最開始是出現在宮廷上層,從上至下傳播。顧頡剛在《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中認為:

漢武帝即位後受到方士的誘引,喜歡祀神求仙

”其中可以看出漢武帝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求仙問道,所以才開始祭祀。

然而漢武帝祭祀的時間大多在十一月份,而且是三年一祭,由此可以斷定,漢武帝祭祀太乙神並不是張燈的起源,但是這件事對於燈俗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而自從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後,又為燃燈增添了佛教色彩,《超日明三

昧經

》更是將佛寺燃燈升級為

“佛言”,昇華了燃燈的高度,以顯示燃燈在佛教中的重要性。《舊唐書》卷九十九載中也曾有資料顯示,胡僧婆陀希望睿宗在正月望燈百千,既說明了燃燈在佛教的重要性,也表明唐代的燃燈與西域佛教之間淵源頗深。

二、

盛世唐朝,多彩元宵

在制度森嚴的古代,為了百姓安全和防止聚眾鬧事,通常在夜間禁止行人往來,此舉被稱之為

“宵禁”,唐代也不例外,如果有人違反規定在夜間行走,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唐代宵禁雖嚴,但是元宵節前後幾日,卻特許弛禁,放三夜花燈,被稱之為“放夜”。唐玄宗還頒佈昭令,每年正月

14

15

16

三天開坊市燃燈,至此,元宵節成為一個正式的法定節日。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在唐朝,元夜出遊賞燈是元宵活動的主要內容,無論是皇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他們都會在元夜出遊賞燈。

皇室貴族張燈,包括製作巨型燈輪、燈樹、燈樓等,人們觀燈、踏歌、跳舞,唐睿宗更是在京師安福門外製作高

20

丈的巨型燈輪,燃燈

50000

盞,其場面之壯觀令人歎為觀止。

到了唐玄宗時期更是花樣翻新,出現了

“燈樹”、“燈樓”。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就製作了一棵巨型燈樹,曾有資料記載韓國夫人的燈樹:“

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

”也有資料記載唐玄宗在皇宮製作的燈樓:“

唐玄宗於上陽宮建燈樓,高一百五十尺,懸以珠玉,微風將至,鏗然成音

”由此可見,唐玄宗時期製作的燈樓可謂是豪華至極,巧奪天工。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唐代元宵節放燈的盛況,從以上這些史料記載中可見一斑。放燈之後就是觀燈,皇帝還命令宮女在樓前歌舞娛樂以供觀賞。

皇室還存在另一種形態的元宵觀燈

——帝后微服出遊觀燈,“

丙寅上元夜,帝與後微行觀燈,因幸中書令蕭至忠之第

”。皇帝微服出遊觀燈也足以證明當時民間元宵節的熱鬧程度,連深居宮中的帝后都忍不住被吸引。

在賞燈的同時,還流行猜燈謎。人們將謎語貼在花燈上,讓人一邊賞燈,一邊猜謎。《西湖遊覽志餘》中載:

好事者或為藏頭詩句,任人商揣,謂之‘猜燈’

”猜燈謎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節日生活,活躍了節日氣氛,而且啟迪了人們的智慧,因此流傳至今。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這個舉國上下,全民歡慶的節日,甚至可以與某些西方國家的狂歡節相提並論。在這個時期,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關於元宵的千古絕響。其中最出名的有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褥彩遙分地,繁興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還有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這些流傳至今的千古絕句,都把元宵之夜萬人空巷遊街、賞燈的歡樂氣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人們在元宵觀燈時往往打破了身份界限,以往只能待在深閨的女子也在這一天盛裝打扮,出門賞燈遊玩,所以,元宵節也為古代女子包括男子在內提供了尋覓意中人的契機。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如宋代詞人歐陽修的《生查子

·元夕》一詞寫道:“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這首詞表達了元宵夜不能再見意中人的遺憾。

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一詞就把元宵節觀燈時見到意中人的欣喜與激動描寫得淋漓盡致:“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因為這些詩句的廣為流傳,還有些外觀學者認為元宵節也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情人節”。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元宵節除了賞燈,猜謎外,還有競技比賽,舞隊表演等娛樂活動。拔河比賽是唐代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唐代的皇帝曾多次舉行這種活動,有史料這樣描寫當時的情景:

玄宗數御樓設此戲,挽著至千餘人,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

從這些描述中就

可以看出拔河比賽在唐代的興盛程度。

舞隊並

不是

專門表演舞蹈的隊伍,

舞隊

表演

的內容可謂

是五花八門,也可以說是歌舞百戲。舞隊中的人物往往以其滑稽的外表,或者滑稽的表情、動作來贏得眾人的歡笑,從而營造一種異常歡樂的節日氣氛

,與我們現代雜技表演中的小丑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三、

元宵節對唐朝的影響

元宵節作為舉國狂歡的節日,對唐朝的百姓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首先,元宵節給人們提供了休閒娛樂的機會。

由於古代實行宵禁,禁止人們夜間出行。但是在元宵節期間,官方弛禁,允許人們在晚上出行遊玩。因而這樣的節日無疑給古人刻板、乏味的生活增添了巨大的樂趣。

由於大家幾乎家家戶戶都出門遊玩,街上人潮湧動,不管是茶樓酒肆還是街邊小販,生意都異常火爆,於是到唐朝中後期,開始出現了夜市,並且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而到了宋代,夜市更加繁榮,甚至到了通宵不歇的地步。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而因為元宵賞燈的習俗,使花燈種類越來越多,人物燈,花草燈形式多樣,從而形成了專門販賣花燈的燈市,也間接

促進了商業、手工業的發展。

其次,元宵節還為女性提供了社交機會和場所。

由於古代的封建思想所致,古代女子基本上過著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深居簡出的後宅生活。而君民同樂的元宵節使她們獲得了暫時的人身自由,能夠走出閨門,賞燈遊玩,盡情娛樂,還能趁此機會尋找自己心儀的男子,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這個機會對古代女子來說,尤為可貴。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最後,

在元宵節,人們

會吃

一種

應節食品

——

元宵。

唐代元宵的最初形式是用面做成的蠶繭狀食品。到宋代時,元宵被稱為

圓子

”、“

糰子

”。

由於

圓子

”、“

糰子

這些名稱同

團圓

相近,因而

團圓

之意

唐代元宵節:全民的“狂歡節”,為女性提供了難得的社交機會

結語:

唐宋時期的元宵節其繁榮程度

前所未有的,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的一個。在元宵節期間,不論男女老幼,也不論身份學識,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

全部

參與

其中

在這一天,

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有的只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而且

慶祝的內容和形式也

是多種多樣,

花樣

層出不窮

,因而可以稱其為中國古代的

狂歡節

”。

它給中國傳統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

,即使經過千年的傳承,仍然有許多習俗都被保留了下來,讓我們瞭解到了古代元宵節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史記》

《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

《中國文化辭典

Tags:元宵節觀燈元宵賞燈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