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蒲盧也怎麼解釋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

由 金剛智慧 發表于 人文2021-05-13

簡介其二,為什麼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蒲盧也怎麼解釋

蒲盧也怎麼解釋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原文大意

佛告訴須菩提:“諸位從初發心乃至不退轉地大菩薩應該這樣降伏他的心!所有一切眾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我都讓他們進入到無餘涅槃境界得到涅槃。像這樣滅度了不可計數的眾生,而實際上並沒有眾生因為我得到涅槃。為什麼這麼說?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這一品,是《金剛經》的重點。能清楚的理解這一品,金剛經其實算是看懂了一大半了,不但金剛經算看懂了一大半,而且你已經把佛教這座偉大的殿堂的大門也推開了一條縫了,當然,佛法的真諦是不可說不可取的,非法非非法,需要靠我們自己的功德和悟性去修證,我們就算看懂了佛法,但不去修證,還是等於鏡中花,水中月,就像金剛經最後的偈子說的那樣,“如夢幻泡影”,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謂修證,就金剛經裡面說的“信解受持”!我會就“信解受持”這四個字,另開一篇,專門闡述。

先看看“降伏其心”,這裡的“心”就是指我們凡夫俗子的妄念之心。人生於世,由地水火風空組成,受五蘊作用而生有“我”的存在,因有“我”而生分別心,從而有了貪嗔痴這三毒,再彙集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人間如苦海,無時無刻不再受煎熬,許多人把暫時的快樂當住幸福,殊不知這只是相對弱一點的苦罷了。若要降服這個妄心,那就要倒推著來,八苦滅,三毒即滅,三毒滅,我即滅,我滅即五蘊滅,五蘊滅即妄心滅,這已經是小乘境界,如果發菩薩心,依六波羅蜜,修菩薩道,自度度他,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金剛經裡面隨處可見關於六波羅蜜的蹤影,金剛經可以說是一部博大精深充滿佛陀智慧“密因”的大密宗。

我們如何去理解“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就是說像這樣滅度了廣闊無邊,不可計數的眾生,而實際上沒有一個眾生是我滅度的。一會說滅度了那麼多的眾生,一會又說沒有一個眾生被滅度,不是很矛盾嗎?佛為什麼這樣說呢?

佛在《楞嚴經》說:“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散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意思說眾生的心本來就是妙明清靜,圓滿無礙,本身就是具備究竟圓滿的佛性的,只是被妄想的我所迷惑,把本我給散失了,因此在六道中輪迴,在生死的苦海中漂浮,不得解脫。佛在《楞嚴經》裡面還打說了一個非常出名的寓言,說有一個人,身上有一顆如意明珠,自己卻不知道,窮困潦倒流落他鄉,風塵僕僕的到處乞討度日,雖然他很貧窮,但是他身上的如意珠卻不曾丟失,突然有一個智者告訴他身上有如意珠,從此以後他才得以隨心所欲,想什麼就有什麼,變得非常的富有,這時候才明白神奇的如意珠並不是從外面得到的,他是每個人都自帶的。比喻我們人人都是生來就帶有如來的一切功德,只是被貪嗔痴迷惑了而已。

而諸位菩薩其實並沒有傳授給我們什麼佛法,只是針對不同的人,根據每個人的悟性和慧根,用各種讓他容易接受的方便的法門去度化他們,讓他們找回這個已經被遺忘的本元,實現自我的涅槃,這究竟的佛法本來就不是菩薩們給與眾生的,是眾生本身具足的。即所謂“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

再打個比喻,好比一個老師,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大學生,老師不會說是我教他們考上了大學,而會說是他們憑自身的努力奮鬥考上大學的。這個道理,諸位明白了嗎?

這是其一,是說佛不度人,人自度的道理。

其二,為什麼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要是展開來說,那估計需要一部鴻篇鉅著了,我在這裡簡單的解釋一下。

先闡述一下佛為什麼要我們“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我們都聽過相由心生這個詞語。《心經》裡面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物質和思想意識都是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瞬息萬變,沒有絕對靜態的。而且一切物質的形態、顏色、氣味、觸感都是由每個人的主觀意識來判斷的,比如說我看到天上飄過一朵雲,你認為像個猴子,而另一個人覺得像一頭豬;有些東西有些人聞起來覺得很香,有些人覺得很臭;有些東西有些人摸起來覺得很舒服,有些人覺得很彆扭。再就是不同的物種,他們眼裡的世界就更加不一樣了,現代科學可以證明不同的物種,他們看到的世界是各不相同的,螞蟻感知的世界,細菌感知的世界,水裡的魚感知的世界,天空的飛鳥感知的世界,都不一樣,佛教裡面稱之為別業、共業,同種的業叫共業,異種的業叫別業。

而且現代物理學也發現,所有物質,分解到最後,分子原子原子核夸克繼續分下去,就是“無”了,我們所在的宇宙其實就是無中生有而來。《道德經》裡面第一篇就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金剛經》後面也說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要我們從空處來,往空處去,空掉這個世界,空掉我們心中的貪嗔痴念,空是一切的究竟本元,周遍法界。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如果你心裡有“空”的想法,那麼空也是一種境界,有了感知的境界那就不空了,有些人打坐唸佛,心無旁騖,覺得自己好清靜,內心世界好空,那麼這就執著於一個空的境界,那就不再是真正的空;但如果你又說我像個死人一樣,心如死灰,萬念俱無,猶如枯樹老井,那是真的空嗎?這也不是,如果這是空,那麼腦死亡的植物人或者屍體豈不就解脫了?他還是要繼續在六道中輪迴受苦的。真的空,也許只有真的證得果位的菩薩才能理解了。如果你想知道,可以翻閱一下彌勒菩薩說的《瑜伽師地論》,裡面有對修行各個階段的解釋,一共分十七地。所以佛告訴我們“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所以說,當“菩薩”的心中只要是有自我的相或者眾生相等等一切相的任何相,那這“菩薩”便不是真菩薩……

蒲盧也怎麼解釋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

“菩薩摩訶薩”就是指發最上等心的並且不退轉的大菩薩。

“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這是一切眾生的分類,依據不同,分類不同。這裡《金剛經》把眾生分為十類。更多的是將眾生分為十二類。

(1)卵生︰指從殼而生,即魚鳥龜蛇之類。

(2)胎生︰指從胞胎而出生,即人畜龍仙之類。

(3)溼生︰指從溼處而受生,即含蠢蠕動之類。

(4)化生︰指從無而忽有,又離此舊形、易彼新質為化生,即轉蛻飛行之類,如蠶蛻形為蛾。

(5)有色︰指有形礙明顯之色,即休咎精明之類。星辰吉者為休,兇者為咎,螢火蚌珠皆精明之類。

(6)無色︰指無有形色,即空散銷沉之類,如無色界之外道。

(7)有想︰指從憶想所生,即神鬼精靈之類。

(8)無想︰指想心昏迷,無所覺了,即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類,如黃頭外道化為石。

(9)非有色︰指雖有形色而假他所成,即水母以蝦為目之類。

(10)非無色︰指因聲呼召而能成形,即咒詛厭生之類。

(11)非有想︰指借他之身,以成自類,即蒲盧等異質相成之類。

(12)非無想︰指雖親而成怨害,即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類。

大家只要知道這是佛對眾生的分類就就好了,有時間可以詳細的瞭解一下。

“無餘涅盤” 涅槃分為兩種:一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已經解脫了生死,但此生過後,還是要在生死中輪迴。無餘涅槃,解脫了生死,此生過後不再回來六道輪迴了。

“滅度”和“涅盤”一樣,都是涅槃的其他翻譯法,都是指涅槃,即指正覺的境界,貪、嗔、痴與以經驗為根據的我亦已滅盡,達到寂靜、安穩和常在。

“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就是說不計其數,無法計算的眾生。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指什麼呢?《圓覺經》對此四相有解釋: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這是從心識上來解釋的,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難以理解,通俗的說。“我相”就是我們心裡知道有一個自我的存在,以區別你和我,初生兒是沒有“我相的”,這是後天慢慢意識到的。“人相”就是指除了“我”以外其他我能感知的眾生,比如我們知道地球,地球上有很多生命,這都是人相。這裡的“人”並不單單指指人類,而是上面提到的四生十類;“眾生相”是我們感知以外的眾生,比如我們目前只知道地球,而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乃至宇宙之外的眾生,我們是無法感知的,佛稱他們是“眾生相”;“壽者相”是指生老病死,時光的變化,比如我們看到種子發芽開花結果枯萎,我們看到我們自己從嬰兒慢慢長大變老最後死去,這個就叫做“壽者相”。

Tags:眾生菩薩滅度涅槃眾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