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菜根譚》中才之人,高低難成

由 老鵬說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12-10

簡介寫到這裡,曾國藩說“中才的人”也不是天生“朽庸”之才,只要有識之士能夠“獎率鼓勵,便可望成大器”

不識不知什麼意思

菜根譚:至人何思何慮,愚人不識不知,可與論學,亦可與建功為。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慮知識,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世事難以下手。

意思是:智慧豁達的人處事無憂無慮,愚笨憨厚的人也不會操心費神,所以既可以和他們研究學問,也能夠與他們一起建立功業。只有那些才能中等的人智慧不高,什麼都懂一點,遇事往往考慮得十分複雜,而且疑心很重,結果任何事情都很難和他們攜手並進。

《菜根譚》中才之人,高低難成

讀罷此文會心一笑。小學同學聚會或者童年時代老院兒的玩伴見面的時候,會驚奇地發現小時候頑皮學習不好,經常在課堂被罰站的,不如自己的笨拙的小孩兒的“愚人”,現在出落的很出息—他們在個體實業,或者單位上竟然是很有建樹的人。

而很多人像自己這樣的,不是“至人”也不是“愚人”所謂“中才之人”,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當,遇事謹小慎微的的現在卻很是平庸…對比不免有些自慚形穢。

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社會上保守、膽小怕事的“中才之人”,他們做事前怕狼後怕虎,奉行平安就是福無過就是功的做人原則,所以不能“出類拔萃”也很正常。

至於“至人”他們從小展露頭角,天資聰明,長大了不出頭都難。

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就是一個“至人”。

蘇東坡從小天資聰明,他第一次進京趕考,就考得了第二,中了進士。其實他應該考第一名的,因為主考官歐陽修誤認為蘇東坡寫的文章是他朋友寫的,為了避嫌,就判了個第二。

“至人”在社會佔很小的比例,他們的聰明才智處在金字塔的頂端。

《菜根譚》中才之人,高低難成

晚清重臣曾國藩很會用人的。他的用人之道就是暗合了《菜根譚》的關於人才的論述。

曾國藩的用人之道就是兩個字,“拙誠”。

“拙成”就是樸素、踏實、稍有笨拙的性情。

曾國藩認為笨拙的人,就是“愚人”,心思少,具有天生的純樸氣息,只要調理得當,他們會一門心思跟你幹事情。

曾國藩說德才兼備的人誰都喜歡,但是這樣的人很難找。

那麼德和才之間如何選擇呢?曾國藩認為如果“二者皆不可兼,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自修之方觀人之術,皆以此為衡可以”。

這句話就是說,選拔人才的標準依舊是以“拙誠”為最先考慮。

曾國藩認為“中才之人”頭腦靈活,往往不能夠將所有心思投入到戰爭中去。湘軍之所以兇悍無敵,就是因為將士淳樸率真,平時嚴格訓練,戰鬥時勇猛衝殺絕無二心所致。

但曾國藩也不一味地排斥“中才之人”。

他說:“大凡中等之才,獎率鼓勵,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貶斥不用,則慢慢地就會墜為朽庸”。

寫到這裡,曾國藩說“中才的人”也不是天生“朽庸”之才,只要有識之士能夠“獎率鼓勵,便可望成大器”。

如此說來,“中才之人”還是缺乏主觀能動性,寄希望別人來拯救自己,還是有些悲哀。

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中才之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適時克服自己的缺點,雖然很難,但很值的。因為自己的命運終歸要由自己掌握為好。

《菜根譚》中才之人,高低難成

Tags:中才曾國藩至人愚人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