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儒家是怎麼確立正統地位的

由 梁海靜聊情感 發表于 人文2021-12-07

簡介武帝又聽王臧、趙綰的話,把申公用“安車蒲輪”招請了來,準備做一番制禮作樂的大事業,舉行一些當時儒者所鼓吹的盛大的宗教儀式,儒家的張皇生事已夠使竇老太太生氣的了,更兼田等,把竇氏宗室中無行的人,除了貴族的名籍,又勒令住在長安的列侯各歸本國住在

百廢待舉的舉的意思是什麼

儒家是怎麼確立正統地位的

儒家在漢朝成立之初,本已開始嶄露頭角,高帝的“從龍之彥”,固然多數像他自己一般是市井的無賴,但其中也頗有些知識分子,單講儒者就有曾著《新語》十一篇,時常強聒地給高帝講說《詩》《書》的陸賈;有曾為秦博士,率領弟子百餘人降漢的叔孫通,而高帝的少弟劉交(被封為楚王),乃是荀卿的再傳弟子,《詩》學的名家,高帝即位後叔孫通奉命和他的弟子,並招魯國儒生三十多人,共同製作朝儀,先時群臣都不懂什麼君臣的禮節,他們在殿上會飲,往往爭論功勞;醉了就大叫起來,拔劍砍柱,朝儀既定,適值新年,長樂宮也正落成,群臣都到那邊朝賀,天剛亮他們按著等級,一班班地被謁者引進殿門,那時朝廷中早已排列了車騎,陳設了兵器升了旗幟。

儒家是怎麼確立正統地位的

殿上傳一聲“趨!”,殿下的郎中們數百人就夾侍在階陛的兩旁;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都向東站立;文官丞相以下都向西站立,於是皇帝坐了輦車出房,百官傳呼警衛;從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吏員依了次序奉賀,他們沒一個不肅敬震恐的,到行禮完畢又在殿上置酒,他們都低著頭飲酒,沒有一個敢喧譁失禮的,斟酒到第九次謁者高唱“罷酒”,他們都肅靜地退出,高帝嘆道:“我到今天才知道皇帝的尊貴呢!”於是拜叔孫通為太常(掌宗廟禮儀,諸博士即在其屬下,故亦名太常博士),賜金五百斤,他的助手各有酬庸,不在話下,高帝本來輕蔑儒者,初起兵時有人戴了儒冠來見,總要把它解下來撒一泡尿在裡邊。

儒家是怎麼確立正統地位的

但經過這回教訓,他對於儒者不能不另眼相看了,後來他行經魯國境,竟以太牢祀孔子,高帝死後儒家在朝中一點勢力的萌芽,雖然給道家壓倒,但在文景兩朝,儒家做博士的也頗不少;儒家典籍置博士可考者有《詩》、《春秋》、《論語》、《孟子》、《爾雅》等,而諸侯王中如楚元王交、河間獻王德皆提倡儒術,和朝廷之尊崇黃老,相映成趣,元王好《詩》,令諸子皆讀《詩》;並拜舊同學申公等三位名儒為中大夫,獻王興修禮樂,徵集儒籍,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言行謹守儒規,山東的儒者多跟隨著他,武帝為太子時的少傅就是申公的弟子王臧,武帝受儒家的薰陶是有素的,他初即位時輔政的丞相竇嬰(竇太皇太后的侄子)和太尉田蚡(武帝的母舅),皆好儒術;他們推薦了王臧為郎中令——掌宿宮殿門戶的近臣,又推薦了王臧的同學趙綰為御史大夫。

儒家是怎麼確立正統地位的

在這班儒家信徒的慫恿之下,武帝於即位的次年(建元元年)詔丞相、御史大夫、列侯、諸侯王相等薦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來朝廷應試,這次徵舉的意思無疑是要網羅儒家的人才,廣川大儒董仲舒在這次廷試中上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在策尾他總結道:“《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同時丞相衛綰也奏道:“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這意見武帝批准了,衛綰不敢指斥黃老,因為竇太皇太后的勢力仍在,但仲舒所謂“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則把黃老也包括在內了,當文景時代太常博士有七十多人,治《五經》及“諸子百家”的均有,經董、衛的建議,武帝后來把不是治儒家《五經》的博士一概罷黜了,這是建元五年(前136年)的事。

儒家是怎麼確立正統地位的

武帝又聽王臧、趙綰的話,把申公用“安車蒲輪”招請了來,準備做一番制禮作樂的大事業,舉行一些當時儒者所鼓吹的盛大的宗教儀式,儒家的張皇生事已夠使竇老太太生氣的了,更兼田等,把竇氏宗室中無行的人,除了貴族的名籍,又勒令住在長安的列侯各歸本國住在長安的列侯大部分是外戚,且娶公主,不是竇老太太的女婿便是她的孫婿,都向她訴怨,建元二年,趙綰又請武帝此後不要向竇太皇太后奏事,她忍無可忍便找尋了趙綰、王臧的一些過失,迫得武帝把他們下獄,結果他們自殺,同時竇嬰、田蚡也被免職,申公也被送回老家去了,但過了四年竇老太太壽終內寢,田蚡起為丞相,儒家終底抬頭而且從此穩坐了我國思想史中正統的寶座,儒家之成為正統也是事有必至的,要鞏固大帝國的統治權非統一思想不可,董仲舒已說得非常透徹。

儒家是怎麼確立正統地位的

但拿什麼做統一的標準呢?先秦的顯學不外儒墨道法,墨家太質樸,太刻苦了,和當時以養尊處優為天賦權利的統治階級根本不協,法家原是秦自孝公以來國策的基礎,秦始皇更把他的方術推行到“毫髮無遺憾”,正唯如此,秦朝曇花般的壽命和秦民刻骨的怨苦,使法家此後永負惡名,賈誼在《過秦論》裡以“繁刑嚴誅,吏治刻深”為秦的一大罪狀,這充分地代表了漢初的輿論,墨、法既然都沒有被抬舉的可能,剩下的只有儒、道了,道家雖曾煊赫一時,但那只是大騷亂後的反動,它在大眾(尤其是從下層社會起來的統治階級)的意識裡是沒有基礎的,儒家卻有之。大部分傳統信仰,像尊天敬鬼的宗教和孝弟忠節的道德,雖經春秋戰國的變局,並沒有根本動搖,仍為大眾的良心所倚托,道家對於這些信仰,非要推翻,便存輕視;但儒家對之,非積極擁護,便消極包容,和大眾的意識相冰炭的思想系統是斷難久據要津的,況且道家放任無為的政策,對於大帝國組織的鞏固是無益而有損的,這種政策經文帝一朝的實驗,流弊已不可掩,無論如何在外族窺邊,豪強亂法而國力既充,百廢待舉的局面之下,“清靜無為”的教訓自然失卻號召力,代道家而興的自非儒家莫屬。

Tags:儒家武帝高帝博士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