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詩經·每日一篇丨國風·鄘風·幹旄: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由 夭兮四少 發表于 人文2021-12-07

簡介從詩藝上說,“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遠而近,“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嚴謹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問句代陳述句,搖曳生姿

白旄黃鉞怎麼讀

詩經·每日一篇丨國風·鄘風·幹旄: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註釋】

孑(jié)孑幹旄(máo),在浚(xùn)之郊。素絲紕(pí)之,良馬四之。彼姝(shū)者子,何以畀(bì)之?

牛尾之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邑郊。素絲束束理分明,良馬四匹禮不輕。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麼來回敬?

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孑孑:旗幟高舉的樣子。幹旄:以犛牛尾飾旗杆,樹於車後,以狀威儀。幹,通“竿”“杆”。旄,同“犛”,犛牛尾。浚:衛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縣。素絲:白絲,一說束帛。紕:連綴,束絲之法。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良馬四之:這裡指四匹馬為聘禮。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彼:那。姝:美好。一說順從貌。子:賢者。畀:給,予。

孑孑幹旟(yú),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鷹紋大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近郊。束帛層層堆得好,良馬五匹選得妙。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麼來回報?

旟:畫有鷹鵰紋飾的旗幟。都:古時地方的區域名。下邑,近城。組:編織,束絲之法。予:給予。

孑孑幹旌(jīng),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gǔ)之?

鳥羽旗幟高高飄,人馬來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順的賢士,有何良策來回報?

旌:旗的一種。掛犛牛尾於竿頭,下有五彩鳥羽。祝:“屬”的假借字,編連縫合。一說厚積之狀。告:作名詞用,忠言也。一說同“予”。

詩經·每日一篇丨國風·鄘風·幹旄: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簡析】

《鄘風·幹旄》一詩,古今解其主旨之說甚多,各家之說,可謂洋洋大觀,但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毛詩序》為代表的“美衛文公臣子好善說”;二是以《詩集傳》為代表的“衛大夫訪賢說”,三是現代一些學者所持的“男戀女情詩說。

此詩寫一位尊貴的男子駕車驅馳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車馬隆隆,旗幟飄揚。接下來是對旗幟和車馬的特寫:旄是“素絲紕之”,用素絲織的流蘇鑲在旗幟的邊上,可見其色彩鮮明及飄揚姿態;馬是“良馬四之”,四匹高頭大馬駕車而行,十分氣派,意氣風發。

此詩全用賦體,採用重章疊句的結構,但完全重複的句子僅“彼姝者子”一句,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詩中的重要性。

從詩藝上說,“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遠而近,“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嚴謹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問句代陳述句,搖曳生姿。如果按“訪賢說”,那麼此詩反映訪賢大夫求賢若渴的心理可謂妙筆生花。

Tags:良馬素絲旗幟何以訪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