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春秋時期的君主們,為何都喜歡修德正身?君子如何做到做到修德正身

由 齊魯微訊 發表于 人文2021-05-10

簡介原來弦高是鄭國的牛販子,當他趕著牛到洛陽做買賣時,見到大量秦軍,又探知秦軍要打自己的國家,於是捨棄了自己的十二頭牛,假裝使者到秦營犒軍,最後達到迷惑敵人,拯救祖國的目的

君子如何做到修德正身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義以為質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義以為質”,意思是說:一個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對於事業,以合宜為原則,弦高犒軍的故事,正是這一觀點的最好註腳。

春秋時期,大國相繼爭霸。晉文公打敗了楚國,會合諸侯,連當時歸附於楚國的陳、蔡、鄭三國國君都歸附於楚國,參加了會盟。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春秋霸主。當時鄭國南鄰楚國,北鄰晉國,均受威脅,西方的秦國要東進爭霸,也要出兵向東打鄭國。鄭國派出能言善辯的燭之武說服了秦國,暫時沒打鄭國。但晉文公一死,秦國便出動兵馬,準備偷襲鄭國。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義以為質

秦軍正向鄭國進發時,有人來報:“鄭國的使臣求見主將。”只見那人趕著一群牛來到秦營,說:“我叫弦高,我們鄭國國君聽說貴軍前來,特地派我送來十二頭肥牛,慰勞您們的將士,以表我們的誠意。”

秦軍原來打算在鄭國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一舉拿下鄭國。現在知道見犒軍的使者已經來到,可見鄭國已有充分準備,不好硬打,便對使臣說“我們不是到貴國去,請您們放心。”秦軍見偷襲成功的希望,已經落空,便撤軍了。

原來弦高是鄭國的牛販子,當他趕著牛到洛陽做買賣時,見到大量秦軍,又探知秦軍要打自己的國家,於是捨棄了自己的十二頭牛,假裝使者到秦營犒軍,最後達到迷惑敵人,拯救祖國的目的。

弦高的做法,正是以大義為最高原則,關鍵時期肯於捨棄小利,顧全大義,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義以為質

義者,宜也。一個人在社會上應該做的事叫做義。如見到不良現象,挺身而出叫仗義。有些事情,對自己不一定有利,但對別人有利,對社會有利,對堅持真理、弘揚正氣有利(哪怕是損害一點個人利益)努力去做,叫做行義。義和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看來對立,實則統一。因為義中有利,大義中有大利,大義中也包括小利。如果只注意到獲取自己的蠅頭小利,損害別人,損害國家,違背了大義。到頭來自己也要受到損失。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義以為質

Tags:鄭國秦軍大義楚國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