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仙是誰的作品?

由 山楓說文化與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5-10

簡介唐伯虎卻特別喜歡桃花,並將其作人生的象徵,並寫下了這首《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是誰的作品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仙是誰的作品?

唐伯虎,應該說是一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人。因為說起唐寅,估計也就文青們知道,但說起他的字,“唐伯虎”,那就連文盲也知道了。作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他的詩書畫水平綜合考量放在中國文化史上也就三流水平(畫作水平也許能算上二流),本不該達到婦孺皆知的地步,但無奈影視、戲曲、民間故事實在影響力太大,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娶了九位嬌妻,唐祝文徐四大才子飲酒放歌,賦詩作畫,整天過著神仙一般的日子,羨煞天下眾生,“唐伯虎點秋香”的才子佳人故事更是萬口相傳。

唐大才子有一首詩叫《桃花庵歌》,託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的福,被眾人所熟知。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仙是誰的作品?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閒。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桃花,樹態優美,枝幹扶疏,花朵豐腴,色彩豔麗,若是百株千株連成片,更是燦如雲霞,令人如痴如醉,流連忘返。也正是因為桃花明媚鮮豔,招蜂引蝶,在傳統高人雅士眼中就顯得熱鬧而俗氣,他們更喜歡的花是梅,蘭,菊,蓮等,並將其清高素潔作為人生境界與風致。唐伯虎卻特別喜歡桃花,並將其作人生的象徵,並寫下了這首《桃花庵歌》。

庵,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尼姑庵,而是圓形的小草屋。桃花庵,是唐伯虎修在桃花塢內的幾間茅屋。“桃花塢裡桃花庵”至“花落花開年復年”為本詩的前半部分,以輕快流暢的筆法寫下了桃花庵內的生活:在桃花塢裡有座桃花庵,桃花庵裡住著桃花仙。桃花仙人種著很多桃樹,他折下桃花枝去換酒錢。清醒的時候靜坐在桃花間,酒醉了就倒在桃花樹下安眠。半醒半醉間一天又一天,花開花落間一年又一年。

桃花庵落成後,花開時節,唐伯虎經常邀約朋友來桃花塢,狂歌痛飲,醉後各自歪歪斜斜,頹然花樹之下,鼾聲大作。這種日子看似瀟灑寫意,其樂無窮,然而詩人的內心又是怎樣呢?讀者莫急,後文自有解讀。

“但願老死花酒間”至“彼何碌碌我何閒”為本詩中段。此生只願老死於桃花和美酒之間,不願意在達官顯貴們的車馬前鞠躬行禮。寶馬香車是貴族們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窮人的緣分和愛好啊。如果將別人的富貴和我的貧賤來比較,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如果將我的貧賤和達官顯貴的車馬相比較,他們為權勢四處奔忙,我卻得到了閒情樂趣。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端,歷來把甘於清貧、不慕榮華當作是一種高尚和美德,是為了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而不肯與俗世同流合汙。唐伯虎在本詩中卻表現得沒有那麼“清高”,他認為“貧賤”與“富貴”只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富貴之人整日奔忙,而窮人卻得到了悠閒自在,得到飲酒賞花的樂趣。這種思想,在當代“心靈雞湯文”中被髮揚光大。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五陵,指漢朝的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座皇陵,皇陵周圍環繞著富家豪族和外戚陵墓,後用來代指豪門貴族。世人笑話我太過瘋癲,我卻笑世人看不穿世道。那些豪門貴族雖然也曾輝煌一時,如今卻墓冢不存,無花也無酒只能被當作耕種的田地。

這四句詩曾一度引起廣大文青的廣泛共鳴,被奉為人生格言,裝那什麼專用,並將其置於部落格、聊天軟體首頁。本詩中的唐伯虎不想當高人隱士,梅之孤傲,蘭之優雅,菊之飄逸,蓮之高潔,他不想和它們相配,只想當一個大俗大豔的“桃花仙人”。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仙是誰的作品?

縱觀全詩,語言淺顯,基本全是白話,音節流暢,一氣呵成,純以丹田之氣一口噴出,讀起來感覺就一個字——“爽”。然而這種“爽”,卻犧牲了一部分詩味。比如同樣飲酒狂歌的《將進酒》,讀來讓人悲喜交集,熱血沸騰,豪情萬丈之外,更覺餘味悠長,詩意無窮。當然,就作詩而言,中國文學史上又有幾人能與才氣縱橫的李詩仙相比?王世貞曾評價唐寅的詩“如乞兒唱蓮花落。”雖略有刻薄,但也不完全是無的放矢。

這首詩寫得如此歡快爽利,自得其樂,所以有評論家就認為詩人作此詩即為表達其樂於歸隱、淡泊功名的生活態度。筆者認為,解詩如果只是對詩解詩,是很容易被詩人所欺騙,誤入歧途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解讀詩詞文章,要從作者的性格以及人生際遇來解讀,方能看清背後的真相。

唐寅的始祖是前涼涼州晉昌郡陵江將軍唐輝;唐初,其祖唐儉跟隨李淵起兵,被封為“莒國公”;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車駕主事,死於土木堡之役;其父唐廣德在蘇州府吳縣經營一家小酒館。由此可見,唐家也算是官宦世家,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家道中落,所以其父殷切盼望唐寅讀書求取功名,重振家業。

唐伯虎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十六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少年成名,多才多藝,唐寅卻並沒有再接再厲,苦讀準備鄉試,而是與朋友吟詩作畫,流連於青樓酒肆之間。直到1494年,唐伯虎二十五歲,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妹妹在這一兩年內相繼離世,家境逐漸衰落,經受了人生的重大打擊,方才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準備科考。

1497年,唐寅參加錄科考試期間,故態復萌,與好友張靈宿妓喝酒,放浪形骸,為提學御史方誌所惡,導致錄科考試名落孫山。後來幸得蘇州一眾名士求情,方誌同意“補遺”讓唐寅參加鄉試。

1498年,唐伯虎時年二十八歲,中應天府鄉試第一,這就是“唐解元”這一稱呼的由來。唐解元中舉之後,又開始“飄”了,在他的《領解元后謝主司》一詩之中寫道:“壯心未肯逐樵漁,秦運鹹思備掃除。劍責百金方折閱,玉遭三黜忽沽諸。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三策舉場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從詩中看,唐伯虎雖然有些驕傲,但還是躊躇滿志,雄心萬丈,準備一舉連中“三元”,金榜題名,走上人生巔峰的。既然有此雄心,那就應該苦讀四書五經,安心備考,可唐伯虎偏偏要不走尋常路,夜夜笙歌,流連歡場。朋友們紛紛規勸,祝允明對唐寅說:是千里馬不是看表面,還要看他的品質,一時的得意千萬別太張狂。文徵明寫信給唐寅:我父親說你有才情,但為人輕浮,恐怕一事無成。唐伯虎根本聽不進去,回信給文徵明:我生來就是如此,你看我不順眼,那就別和我交朋友。

請注意“輕浮”兩個字,點中了早期唐伯虎性格的要害,可能正因如此,唐才氣極敗壞,立馬和文翻臉,口出惡言。然而性格即命運,“輕浮”直接導致了唐伯虎一生中最大的悲劇,也為後續的悲劇埋下伏筆。

1499年,唐寅入京參加會試。考試完畢,尚未放榜,士子們舉辦酒會。席間士子們猜測考試成績,唐伯虎二兩小酒下肚,輕浮的性子上來了,當場放出狂言:別爭了,會元(會試第一名)一定是我唐寅!就是這一句“狂言”,成為引發科場舞弊案的導火索。主考官程敏政,士子徐經、唐伯虎下獄。

1500年,科場舞弊案查無實據,程敏政被罷官,唐伯虎被黜為浙藩小吏,終生不得再參加科考。唐伯虎的仕途被徹底斷絕,輝煌前程成泡影,從高峰被打入深淵。唐伯虎對小吏的任命深以為恥,堅決不去就職。唐寅歸家後,發現一切都變了,眾鄉鄰對他冷嘲熱諷,下人大聲訓斥他,續絃的妻子天天和他吵架,甚至連他們家的狗都對他狂吠不止,唐伯虎無奈休妻。心中極度鬱悶失落的唐伯虎出門遠遊散心,歸家後卻得了重病,差點一命嗚呼,家境困窘,只得賣文畫為生,縱情於酒色之中。

1505年,唐伯虎買下廢棄的桃花塢,建起了幾間茅屋,命名為“桃花庵”。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仙是誰的作品?

《桃花庵歌》即作於此時,唐伯虎步入中年,已不復年少輕狂,仕途斷絕,家業中興無望,只剩下滿腹才華還在,而這才華又讓他“懷才不遇”,成為他清醒之時心頭難以言說之痛。所以說,此時的唐伯虎,絕對不是“樂於歸隱、淡泊功名”,他的心底充滿了憤懣與不甘,但那又如何?於是,白日聚眾放歌痛飲,只是以酒澆胸中塊壘;醉倒桃花樹下,只是為了麻醉自己;比較貧富之樂,只是為了自我安慰。古代的人如此,當代的人不也是如此嗎?越是傷心絕望,越要表現的不在乎,越要去盡情狂歡。

《桃花庵歌》,讓我看到了那個懷才不遇卻又無可奈何的唐伯虎。

《桃花庵歌》,滿紙歡喜言,一把辛酸淚!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仙是誰的作品?

Tags:唐伯虎桃花庵唐寅桃花桃花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