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詩經·無衣》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

由 燁霖談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7-05

簡介在這首詩的背後,是申包胥的一片赤膽忠心,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因此引起了楚國和吳國的廝殺,使得無數百姓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也是很大的問題

感天動地是成語嗎

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無衣》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

《詩經·秦風》中的這首《無衣》,將秦人尚武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詩歌激情澎湃,壯懷激烈,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染力。其實,在這首《無衣》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

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及昭王在隨;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邊楚。 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場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靈撫之。也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 下臣何敢即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詩經·無衣》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

這段話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最初,伍員(就是伍子胥)與申包胥是好朋友。在費無極的挑唆之下,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殺死了,伍子胥就逃到了吳國。他準備逃走的時候,告訴好朋友申包胥:“將來,我一定要滅了楚國。”申包胥說:“我們都盡力而為吧!你能滅了楚國,我就能復興楚國!”

後來,伍子胥果然帶著吳國的軍隊,殺到了楚國的國都,挖掘出了楚平王的屍首,鞭屍三百,為父兄報仇。申包胥就跑到了秦國,求秦國出兵救楚國,說吳國太貪婪了,如果秦公您不出兵,將來吳國必定會成為秦國的禍患。秦哀公沒把申包胥的話放在心上,就應付他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先到賓館去歇息,我和大家商議一下再說。”申包胥說:“我的君王現在逃到了雜草叢林之中,沒吃沒喝,我怎麼能到賓館去歇息呢?”然後就站在秦國宮殿的牆壁旁邊開始哭,日夜都不停息,一直哭了七天七夜。

《詩經·無衣》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

秦哀公大為感動,就寫了《無衣》這首詩。申包胥叩頭九次,這才坐下了。於是,秦哀公就派子蒲、子虎帶了五百輛戰車去救援楚國。也因為這件事,留下了一個成語,叫“秦庭之哭”。

在秦國的幫助下,吳國被打敗了。最後,楚昭王要賞賜申包胥。申包胥說:“我是為了國君,不是為了自己。國君已經安定了,我還追求什麼?”於是,申包胥就逃走了,從此以後,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伍子胥為父兄報仇的事,是很多讀者都非常熟悉的,他也開創了“鞭屍”的先河。之後的故事,很多讀者可能並不熟悉。《無衣》這首詩歌,也是很多讀者非常熟悉的,尤其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更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然而,這首詩究竟是怎樣誕生的,可能有的讀者也並不清楚。

《詩經·無衣》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

在這首詩的背後,是申包胥的一片赤膽忠心,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因此引起了楚國和吳國的廝殺,使得無數百姓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也是很大的問題。為了楚國的安定,申包胥獨身跑到秦國,以自己的一片赤誠,感動了秦哀公,也感動了兩千年來的世人。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事後並不求功名利祿,只是為了楚國。這一點更是難能可貴。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Tags:申包胥無衣楚國與子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