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品味四川安嶽石窟:中國密宗文化的藝術寶庫

由 何運超 發表于 人文2021-07-05

簡介安嶽石窟以晚唐和兩宋時期的精美造像著稱於世,好比著名的水月觀音和柳本尊十煉圖是其精品名片(柳本尊十煉圖在大足寶頂也有),這裡的石窟文化之所以寶貴罕見,因為代表著國內漢傳密宗文化最大型、最集中的地方,與大足石刻號稱“巴蜀石刻雙璧”,具有北方四

石窟是什麼意思

四川省安嶽縣為南方地區最重要的石窟之一,有歷代石窟造像218處,造像10萬餘尊,規模和數量都足以和北方雲岡、龍門相比,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石刻之鄉“稱號。安嶽石窟以晚唐和兩宋時期的精美造像著稱於世,好比著名的水月觀音和柳本尊十煉圖是其精品名片(柳本尊十煉圖在大足寶頂也有),這裡的石窟文化之所以寶貴罕見,因為代表著國內漢傳密宗文化最大型、最集中的地方,與大足石刻號稱“巴蜀石刻雙璧”,具有北方四大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等綜合價值。

品味四川安嶽石窟:中國密宗文化的藝術寶庫

安嶽石窟

一、安嶽石窟的時代背景

眾所周知,四川盆地周邊多山多丘陵,是中國南方地區石窟文化留存最多的地方。以廣元、巴中為中心的川北石窟,體現自北朝晚期到盛唐階段的造像特色。分別代表了巴蜀通往隋唐京師長安的金牛道、米倉道主要路徑,南來北往交通頻繁,經濟發達。隨著唐朝中後期經濟文化中心的不斷南移,尤其皇帝大臣多次南奔,推動巴蜀地區人文經濟迅速發展,便出現了重慶大足、四川安嶽及達州為中心的川東南石窟群,這一帶丘陵河岸上匯聚數百處9至12世紀佛道造像,尤其很多都體現出其他地方少見的漢傳密宗文化,如著名的安嶽水月觀音和大足千手觀音。

與北方龍門、雲岡、敦煌、天水四大石窟所不同的是,北方石窟造像時間較早,多是淨土宗、禪宗特色,密宗石窟雖然也有,基本在唐代後期才開鑿,這時北方石窟已經過了鼎盛階段,數量相對較少,文化特徵也不如四川石窟明顯。如安嶽石窟的密宗特色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儲存完好著稱於世,能夠看出唐宋石窟文化在四川地區傳播的路徑,以及本地化的演變過程。

品味四川安嶽石窟:中國密宗文化的藝術寶庫

安嶽石窟

安嶽古為普州,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設縣,因縣城建在鐵峰山上,因此取名寓意“安居山嶽之上”。安嶽石刻造像以佛教題材為主,也有少數道教和三教合龕造像,多數為摩崖石刻。安嶽石窟最早開鑿於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多數造像集中在唐宋兩代,少量延續至明清。四川的石窟文化並非像龍門、雲岡那樣體現皇室官府統一開鑿,大多為民間自發開鑿,幾乎每個鄉都有石窟造像。

安嶽石窟造像目前大部分儲存完好,有少數自然或人為因素形成的妝彩不完整,整體人文價值堪稱南方石窟文化的巔峰,一些精品代表著宋代造像藝術的精華,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石窟文化首先體現千年以來濃厚的佛家文化,宣揚了歷代工匠藝人高超精湛的雕刻塑像技術。就北方石窟文化的特點來說,除了有部分石刻外,還有大量塑像是泥塑(如敦煌),而四川石窟基本全是難度更高的摩崖石刻,尤其一些大型塑像,其特點就是根據選址的要求,往往需要一次性在山崖石壁上完工,一處出錯就是一個塑像全毀,越大型的塑像越不能出錯,但今天看到安嶽、大足的石窟,不說全是精美絕倫的作品,但基本保證沒有什麼明顯失敗的痕跡,尤其幾大名窟的大型群像作品還都是享譽海內外的經典之作。

品味四川安嶽石窟:中國密宗文化的藝術寶庫

安嶽石窟密宗造像

其次,根據佛教流傳的特點,原本就有顯教與密教兩大區別。密教流傳為四大宗,以藏傳最為著名,後來也是密宗主流,但興起時間卻相對較晚。然後是漢傳,為中土各地,後來被認為失傳,但也有說今天在個別地區其實依然存在。滇傳指雲南和東南亞地區,另有東傳主要指日本,同時也包括高麗、新羅。

中土漢傳密教正式形成於唐朝中期,由天竺僧人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藏在長安青龍寺創立,位於著名的樂遊原上,為唐朝中期以後的皇家護國寺廟(一度名稱都改為護國寺)。唐玄宗本人雖然是堅定的道教信奉者,但他對密宗文化也很感興趣,因為這一派推崇咒法和儀式,帶有一些神秘色彩,與唐朝前期出現的華嚴宗、法相宗,帶有哲學思辨特色的派別很不同。如華嚴宗在高宗武后時,以著名西域高僧康法藏為宗師。因武則天崇佛,康法藏在洛陽對武則天大講《華嚴經·金獅子章》,標誌了佛教華嚴宗形而上學的一段經典理論。

從密宗的流傳過程來說,天竺大師善無畏和金剛智先後於開元四年、八年來到長安和洛陽。善無畏開元十二年到洛陽,在福先寺譯出密宗本經之一《大日經》。金剛智於開元十一年至十九年譯出密宗又一本經《金剛頂經》。他們透過翻譯經典,建立曼荼羅灌頂道場盛弘密教,招收弟子,中土漢傳密宗正式形成。

品味四川安嶽石窟:中國密宗文化的藝術寶庫

安嶽石窟密宗造像

中土密宗過去一度認為只傳了四代。不空三藏的弟子曇貞和善無畏的弟子玄超為第二代,分別教授過第三代的惠果大師。惠果大師曾為唐代宗和幾位公主傳法,後來主持青龍寺,教出大批第四代弟子,其中就有著名的日本僧人空海,空海學成之後就將密宗帶回日本去了,開啟了東傳密宗一大新派別。但國內其實還有很多弟子,如義操大師也一樣接受過惠果大師秘法嫡傳的弟子,而且接替惠果大師主持青龍寺。

之所以後人認為漢傳密宗在晚唐消亡,就像玄奘大師所開創的法相宗是因為過於艱深,代表著純正的佛教邏輯哲學本源,流傳到唐代晚期很少人能真正領會而日趨衰弱。密宗咒法儀式的種種神秘,在晚唐以後同樣很少人熟悉密教典籍,僅僅專注於秘法儀式,所以一般人認為義操、空海之後,中土再未出現過真正有影響的、純正的密宗大師。

但在四川,唐朝後期到兩宋長達300多年,卻集中出現大量的密宗造像。據說自唐代皇帝和大臣多次來到蜀地,以峨眉山一帶,實際上開始流傳有佛寺推崇密宗,因此峨眉山周邊的樂山、眉山、自貢等地的摩崖造像也比較普遍,其中都有密宗文化造像,但後來還是以安嶽、大足的石窟形成密宗文化的巔峰。

二、漢傳密宗石窟文化特色

安嶽石窟原本薈萃多元文化特質,儒釋道三家造像都具備,佛教密宗文化最具獨特氣質,如圓覺洞、毗盧洞和孔雀洞為典型。因為分佈比較分散,需要去不同地方看不同的石窟。

品味四川安嶽石窟:中國密宗文化的藝術寶庫

安嶽石窟圓覺洞

圓覺洞在雲居山的南巖和北巖,據介紹資料顯示,造像範圍長達186米,大小造像1933尊,碑刻題記25處,有唐代佛塔1座,主要以禪宗、密宗為主,也有不少佛道同龕的塑像。如晚唐的舍利塔和五代的地獄經變都很震撼,尤其地獄經變被譽為石刻中較早的內容。還有明王龕,千手觀音龕等,都是密宗特有的造像。

毗盧洞位於安嶽縣城東南的石羊鎮油坪村塔子山,距縣城45公里,安嶽到大足的公路就經過塔子山。毗盧洞石窟群比較集中體現了密宗文化,整個石窟群包括毗盧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觀音堂等幾個洞窟,現存5窟,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題記32處。這五窟造像分別命名為毗盧洞( 即“柳本尊十煉圖” ) 、幽居洞、玉皇洞、千佛洞和梯航勒大士造像龕( 即“ 觀音經變圖” ),因毗盧洞造毗盧遮那佛規模較大,故名毗盧洞。據明代萬曆年間碑文顯示,毗盧洞石刻造像開創於五代後蜀,之後歷代都進行過培修、補刻。

如果不瞭解密宗文化,難以欣賞到這些佛像具體包含的文化意義。毗盧遮那大佛為密宗最尊崇的佛祖本尊形象,也就是釋迦牟尼的法身。隨著密宗文化在中土的世俗化,四川石窟最鮮明的特質就是體現這一轉變,透過“柳本尊十煉圖”這一代表作,就能領會到其中的歷史人文價值。

品味四川安嶽石窟:中國密宗文化的藝術寶庫

安嶽石窟柳本尊十煉圖

柳本尊是一個現實世界的凡人,希望透過十大修行而達到毗盧遮那的境界,無形中將他個人的意願同佛祖的境界等同起來,這就是尊崇認同“人”的修為和能力的傾向。安嶽毗盧洞石刻體現了毗盧遮那這一境界的高遠和宏偉,還算以佛像為核心,到大足石刻的十煉圖作為南宋時期造像,對柳本尊的推崇就更加突出,基本他個人反而成為石窟造像的中心,佛的地位反而退居其次了。

“柳本尊十煉圖”充分體現了宋代雕塑的魅力,像連環畫一樣生動刻畫了柳本尊十種修行的經過。這十煉指人的官能修行,如眼、耳、手、心、智等等各方面,表現有故事寓意性質,又帶有歷史寫實特色,。因為柳本尊是真實生活在唐末到五代時期四川地區的一個密宗重要人物,這一組石刻造像並非完全虛構。

柳本尊是四川嘉州人(嘉州為今樂山市),是唐末五代時期巴蜀地區的密宗大師,本名據說叫居直,後世往往都對他保持尊稱。據一些資料顯示,柳本尊生於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卒於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大概唐僖宗光啟二年(886),柳本尊開始承襲金剛頂瑜伽部密教,表現非常有天賦,自學領會大輪五部密咒,活動在巴蜀一帶,後來在漢州彌牟(今彌牟鎮屬於成都市青白江區西北,與廣漢市相鄰)設立中心道場。

品味四川安嶽石窟:中國密宗文化的藝術寶庫

柳本尊十煉圖中剜眼等修煉

唐末五代紛亂,各種疾病盛行,老百姓生活困難,柳本尊為了傳播自己的能力,也弘揚救世的善念,開始接受十煉考驗。因為密宗推崇咒法儀式,結合巴蜀民間流行的巫術,一方面柳本尊化水符咒為人治病驅邪,同時他以苦行修煉的方式來傳播他的名聲,表現一種“為普渡眾生而忍受各種苦難,以拯救苦難中的黎民百姓為己任,全心全意捨己為人”的大無畏精神,於是他首先就切掉一根手指供奉佛寺。

然後柳本尊去峨眉山立在山頂雪地中鍛鍊意志,據說在山下收了一個弟子袁承貴。其他鍛鍊腳踝、手臂、割耳等等事蹟都神乎其神,最誇張的是煉心和剜眼。唐昭宗天覆四年(904),“嘉州四郎子神作孽,疫死甚眾”,柳本尊在五年七月以香和蠟“煉心”,地點在玉津鎮天池壩。

玉津鎮,唐末屬於嘉州龍游縣管轄。龍游縣是今天樂山市中心城區,而玉津鎮屬於今天的犍為縣,唐朝以前曾單獨設為玉津縣。顯然,柳本尊的每一次修煉都引起一陣轟動,他煉心也成功收服了作祟的瘟神妖邪,對他信奉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漢州刺史趙某人還是懷疑柳本尊的所作所為過於誇大其詞,屬於炒作自己。就差人去請他,意思是柳本尊既然號稱犧牲自己治病救人,現在刺史有病,需要用他的眼睛做藥引。柳本尊面無難色,即持戒刀,剜一目,付差人,漢州刺史心悅誠服,投身懺悔。這一事就為“剜眼”,柳本尊也就順利在漢州地方建立道場。唐朝昭宗時期的漢州刺史姓趙難以考證,但五代的後唐時期長興年間漢州刺史確實有一個叫趙廷隱。趙廷隱是跟隨後唐大將孟知祥消滅王氏前蜀的重要將領,屬於孟知祥的副手,出任漢州刺史(長興元年到長興三年,930-933)。

品味四川安嶽石窟:中國密宗文化的藝術寶庫

柳本尊十煉圖中文武護衛衣飾神態栩栩如生

根據多數資料顯示,柳本尊活到五代後晉時期,加上剜眼是屬於十煉最後的一關,那麼這個事情就更加靠譜了。但也有把剜眼以時間提前的說法,視為第四項修煉,而把煉膝才作為最後一關,膝是西的諧音,這一關透過就能到達蓮花部的西方世界。

為了讓後人信服柳本尊的事蹟,十煉的經過大多留下有清楚的時間年月,以及發生地點和證明人。因此,柳本尊成了轟動一時的社會名人,前蜀王建還曾召他到成都宮中供養三日,賜封“唐瑜伽部主總持王”,對漢傳密宗的影響基本遍及巴蜀各階層人群。

不管具體事蹟是否那麼誇張離奇,柳本尊是通曉唐代正宗漢傳密法的一代大師,對傳播密宗有獨特的創新和發展。而他之後的弟子趙智鳳,對斷指和經受火煉不過關,就沒有順利領悟密宗的真諦。像石窟造像也反映出來,在柳本尊主像兩側,排列著信奉他的人們,有文武官員,也有庶民百姓。這些人物的衣冠服飾為後人研究當時各階層人物的穿著打扮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品味四川安嶽石窟:中國密宗文化的藝術寶庫

安嶽石窟著名的水月觀音像

據說毗盧洞石窟在宋代還有較宏偉的配套寺廟建築,直到明清時代隨著密宗文化衰落才慢慢譭棄。幸運的是這一組石窟造像基本儲存完好,不光是四川,乃至全國儲存下來的宋代石窟藝術中也屬精品。

毗盧洞還有一張安嶽石窟名片,就是水月觀音坐像,位於觀音堂的懸空處。水月觀音雕刻非常精美華麗,資料說觀音“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淨瓶,頭戴富麗華貴的貼金花冠;蛾眉上豎,鳳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閉;上身穿短袖薄裟,袒胸裸肘,臂戴膀圈,瓔珞象隨身而瀉的金色瀑布,網墜於胸腹;下身長裙,薄如蟬翼,緊貼於腰腿之間,衣裙飄逸,富於動感”。由於觀音背後的巖壁上雕刻有紫竹,習慣上又稱“紫竹觀音”,諧音“自主觀音”,也就是“自在觀音”、“水月觀音”。之所以這一造像十分出名,據說如果觀看角度方向有不同,就能看到觀音呈現不同的形象特色,多年以來一直被視為安嶽石窟最著名的造像之一,也是一流的精品。

另外還有孔雀洞,也位於石羊鎮,毫無疑問是以佛教著名的孔雀明王為主題。原本是比較多的造像,如今卻僅存一個洞窟,正因為表現了罕見的密宗文化,依然把這僅有的一個洞窟保護起來。據《安嶽縣誌》記載:明朝隆慶四年(1570),僧崇智在此建寺,“因前人刻有孔雀明王”,故命名為孔雀禪院、孔雀寺。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僧寂光重建,現部分寺廟因年久失修,逐漸傾圮。所以如今剩下僅存的一點遺蹟,十分珍貴。

品味四川安嶽石窟:中國密宗文化的藝術寶庫

安嶽石窟孔雀洞明王像

明王也是密宗獨有的護法形象,一般認為有著名的八大護法明王,孔雀明王位列第一,也是唯一表現慈悲形象的菩薩。這裡還有四大天王對戰三頭六臂阿修羅的造像,都非常獨特,但有損壞的痕跡,不是很完整了。同樣,在大足石刻也有孔雀明王造像,也體現了作為密宗文化的傳播痕跡。

原本來自古印度的石窟藝術,在絲綢之路沿線和黃河流域歷經了北魏的燦爛、隋唐的輝煌。在北方石窟逐漸衰落之際,巴蜀地區的石窟造像卻在晚唐五代和兩宋維持了300年左右的興盛,到明清時代才逐漸衰落。

巴蜀石刻創造了不同於魏隋唐的另一種雕塑美,基本是世俗化的神像,即人的形象。比唐代更為寫實逼真,更為具體可親,面容柔嫩,眼角微斜,秀麗嫵媚,實際已經深深融合了民間世俗化的煙火氣息和審美趣味,因此有相當重要的文化價值,也有著相比北方四大石窟不可取代的研究價值,成為十分珍貴的歷史遺蹟。

Tags:石窟密宗造像安嶽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