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喜歡詩詞創作的你 知道唐詩中有這麼多的三仄尾嗎?

由 老街味道 發表于 人文2021-07-04

簡介2、三仄尾出句的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平平仄仄仄,被稱作三仄尾,這首詩有兩處三仄尾:清晨入古寺,平平仄仄仄

趙幾聲聲調

前言 關於三仄尾

前些天看到一個問題: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名篇《題破山寺後禪院》?回答的時候發現這首詩有兩處三仄尾。學習格律都知道律詩有四種基本句式:

1。平起平收式 : 平平【仄】仄平2。平起仄收式 : 【平】平平仄仄3。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4。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

其中【平】平平仄仄有兩種變格,一種叫做鯉魚翻波,一種叫做三仄尾,唐詩中有非常多的三仄尾,關於三仄尾是否屬於律句,還是有一些爭議。

喜歡詩詞創作的你 知道唐詩中有這麼多的三仄尾嗎?

一、清朝人的認識

清鹹、同年間詩人清代董文渙《聲調四譜》中便說:“唯上句三字拗仄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連平亦無夾平之病。

平平仄仄仄就是我們所說的三仄尾,董文渙認為這不是古體詩的句式,屬於拗體律句。另外他所說的”首二連平亦無夾平之病”,是指第一個字是平聲:平平仄仄仄,不是仄平仄仄仄,所以無“無夾平”。如果這裡“夾平”,很明顯是犯了孤平,孤平是律句的大忌。清朝大家王士禎關於孤平的說法是:沒有連續兩個平聲就是孤平。

康熙己未進士,比王士年輕三十幾歲的趙執信曾經求教聲調於王士禎,王士禎不肯告訴他,於是“執信乃發唐人諸集,排比鉤稽,竟得其法 ”。趙執信《聲調譜》也講到: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詩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則為落調矣。蓋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今天就說說唐詩中的三仄尾,先從這首 《題破山寺後禪院》的詩體說起……。。

喜歡詩詞創作的你 知道唐詩中有這麼多的三仄尾嗎?

二、《題破山寺後禪院》的詩體與三仄尾

這首詩被收錄於《唐詩三百首中》 五言律詩目錄下,是一首體式比較特別的律詩。這是一首平起仄收的“偷春格”五言律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餘鐘磬音。

1、偷春格

五七言律詩的中間二聯要求對仗,首尾聯不必對仗。但是這首詩首聯對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頷聯不對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首五言律被稱為偷春格。

2、三仄尾

出句的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平平仄仄仄,被稱作三仄尾,這首詩有兩處三仄尾:

清晨入古寺,平平仄仄仄。

山光悅鳥性,平平仄仄仄。

一首詩裡有兩處三仄尾還是非常少見的,不過三仄尾在唐詩中非常多,幾乎可以當作正格看待。

喜歡詩詞創作的你 知道唐詩中有這麼多的三仄尾嗎?

二、從初盛中晚看唐詩中的三仄尾

1、初唐詩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秋日別薛昇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第七句,無論去與住,平平仄仄仄,注意論,在這裡是平聲。

文章四友之一,杜甫的爺爺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第三句,雲霞出海曙,出,是入聲字,平平仄仄仄。

2、盛唐詩

詩聖杜甫的《初月》

光細弦豈上,影斜輪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隱暮雲端。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滿菊花團。

這首詩的第一句和第五句都是大拗,對句用第三字平聲救拗,這裡不細說。單說三仄尾,微升古塞外,庭前有白露,都是平平仄仄仄的句式。

王維《登裴秀才迪小臺》第一句:端居不出戶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雲山。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閒。遙知遠林際,不見此簷間。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3、中唐詩

中唐大詩人劉禹錫的《歲夜詠懷》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遊者,而今有幾多。以閒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情故,幽居亦見過。

第一句,彌年不得意,得,是入聲字,這句是三仄尾。

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夜中得循州趙司馬侍郎書因寄回使》

瘴海寄雙魚,中宵達我居。兩行燈下淚,一紙嶺南書。地說炎蒸極,人稱老病餘。殷勤報賈傅,莫共酒杯疏。

第七句,殷勤報賈傅, 平平仄仄仄。

4、晚唐詩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第七句惆悵無因見范蠡, 中仄平平仄仄仄。

李商隱《流鶯》

流鶯飄蕩復參差,渡陌臨流不自持。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風朝露夜陰晴裡,萬戶千門開閉時。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第七句,曾苦傷春不忍聽, 中仄平平仄仄仄。

喜歡詩詞創作的你 知道唐詩中有這麼多的三仄尾嗎?

三、科舉考試中的試帖詩有三仄尾嗎?

格律詩是所以在唐朝達到了頂峰,與科舉考試必須靠排律的創作也分不開,在上官儀、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等人的傳承和發揚下,近體詩的格律到了武則天掌權時期基本完備。進士科考試的試帖詩非常的嚴格,我看過的這類事不多,舉幾個例子。

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白居易在貞元十六年(800)省試的試帖詩是《玉水記方流詩》:

良璞含章久,寒泉徹底幽。矩浮光灩灩,方折浪悠悠。凌亂波紋異,縈迴水性柔。似風搖淺瀨,疑月落清流。潛潁應傍達,藏真豈上浮。玉人如不見,淪棄即千秋。

試帖詩是不是允許三仄尾,我不太清楚,至少我沒有見過,下面還有一首清朝的試帖詩,也沒有三仄尾:

長夏千章木,濃陰百囀鸝; 雙襟黃似繡,一帶綠成帷;葉暗佇蹤久,枝高送響遲; 舌尖風剪剪,身外雨絲絲;坐宛遮雲母,歌能鬥雪兒; 好音難自閟,炎景不曾知;楊柳三義路,櫻桃四月時; 幽情煩鼓吹,寫出畫中詩。

喜歡詩詞創作的你 知道唐詩中有這麼多的三仄尾嗎?

結語

在永明體以後,詩人們多喜歡作格律詩,據統計,南北朝後期的格律詩佔比(近體與古體的佔比)是多於唐朝詩人的,在南朝末期不成熟的格律詩作品裡也能看到三仄尾,例如庾信《昭君辭應詔 》: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還有陰鏗《蜀道難》: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

南北朝詩人解決了平仄、對仗的問題,隋朝解決了押韻的問題,唐朝初期解決了黏連的問題,格律詩在杜審言時期基本完備,但是還有半古半律的情況,到杜甫以後就不多了,不過三仄尾似乎一直被承認為格律詩的特殊一體。

道聽途說,請多指正。

@老街味道

詩是吾家事 杜甫爺爺的這首詩為什麼被稱之為初唐五言律首倡

讀懂了他們就讀懂了宋詞 10個人和10首詞(下篇南宋篇)

Tags:仄仄平仄三仄格律詩唐詩